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浸渍活性炭脱除低浓度H_2S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谭小耀  吴迪镛 《化学工程》1996,24(6):21-25,46
应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活性炭种类、改性剂、添加剂种类、改性剂及添加剂组成等五种因素对改性活性炭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和改性剂种类是决定改性活性炭硫容量的关键因素。最优的改性活性炭脱硫剂组成是ZL-30B活性炭担载6%的Na2CO3改性剂,并以0.1%的TS3作为添加剂,这样制得的改性活性炭硫容量可达53%以上。  相似文献   

2.
改性活性炭吸附脱除烟气中SO2 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应用角度出发,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活性炭材料改性在烟气脱硫领域中的研究趋向及应用成果,包括金属离子或金属化合物的修饰、化学浸渍、高温热处理、微波处理和等离子体处理的研究进展;讨论了活性炭脱硫机理及其脱硫动力学,概述了吸硫后活性炭的再生方法,提出了利用改性活性炭进行烟气脱硫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前气体脱硫除防止催化剂中毒外,同时是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由于活性炭本身具有一些特殊结构和性能,其最大特点是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很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如木炭的比表面积一般只有100-400m^2/g,而活性炭对气体、溶液中的有机或无机物质以及胶体颗粒等都有很强的吸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改性活性炭低温脱除COS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金昌 《辽宁化工》1998,27(2):102-104
模拟3018脱硫剂常温脱出H2S的一些基本条件,探讨了3018脱硫剂脱出COS的情况。结果表明在常温条件下脱COS的反应速率很慢,在温度为80℃左右时显示了较好的脱出COS的性能,为今后优化组合工艺的开发,实现3018脱硫剂同时脱出H2S和COS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改性活性炭吸附脱除柴油中的硫化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娟  王洪国  廖克俭 《应用化工》2013,(1):102-104,109
采用氧化剂对椰壳活性炭进行改性,研究了改性活性炭吸附柴油中硫化物性能,利用氮吸附、XRD和Boehm滴定法系统的表征了吸附剂改性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活性炭比表面积、孔容有所下降,但是表面酸性官能团有很大的提高;改性后的活性炭表面负载的金属离子主要以Fe3+和Ni2+的形式存在。脱硫实验表明,经0.3 mol/L的硝酸铁和0.2 mol/L的硝酸镍复配浸渍12 h,在300℃干燥6 h后,在500℃的氮气氛围中焙烧3 h,制得的Ni-Fe/HAC的脱硫效果最优,其穿透容量可以达到3.38 mg S/g。静态吸附12 h后,其脱硫率可达58%。  相似文献   

6.
用活性炭对模拟煤气中的H2S进行催化氧化脱除,考察了反应温度、氧硫比以及煤气气氛组成对活性炭催化氧化脱除H2S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催化脱硫温度约为180℃,氧硫比为1∶2.煤气气氛中,CO,CO2和H2含量的增加降低了活性炭的硫容,而水蒸气含量的提高则有利于脱硫反应的进行,提高了反应的脱硫效率和活性炭的硫容.对其动力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脱硫反应过程属于表面反应控制过程,给出了脱硫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7.
谭小耀  吴迪镛 《化工学报》1996,47(5):539-545
实验测定了在不同条件下固定床脱硫反应器的透过曲线,并与应用数学模型的计算出来的结果进行了对照,两者吻合得很好,表明完全可以用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及解法来预测固定床脱硫反应器的操作行为.  相似文献   

8.
浸渍活性炭脱除H2S的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了浸渍活性炭脱除H2S的反应过程机理模型,认为脱硫过程主要是H2S在活性炭的吸附水膜内离解后被活化的O2分子以及活性氧原子氧化生成单质硫逐渐沉积在活性炭表面,同时应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实验数据得到了脱硫动力学方程dWs/dt=k1k2/apo2/pH2S/1+k2po2×(1-αWs)^2其中动力学参数k1=3.753×10^5exp「-3006.5/Tr」k2/0.263exp「1945.6/T  相似文献   

9.
《辽宁化工》2021,50(2)
活性炭因其良好的吸附性能被普遍应用到烟气脱硫中,国内外研究表明,通过对活性炭进行改性能有效地改善其吸附性能。论述了活性炭表面化学改性的烟气脱硫研究情况,从氧化、还原、酸碱、等离子体、金属负载改性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方面开展论述,最后总结了化学改性活性炭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趋向及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谭小耀  吴迪镛 《化工学报》1996,47(5):531-538
建立了浸渍活性炭固定床脱硫反应器数学模型,并用逼近的微分──差分方法进行求解,以此讨论了固定床反应器内气体脱硫过程的一般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在较低空速下操作以及使用较小颗粒的脱硫剂可以延长床层的使用寿命,提高操作硫容量,而与进料浓度无关.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改性活性炭(7%碳酸钠溶液浸渍)吸附硫化氢(H2S)气体的影响因素.利用改性后的活性炭考察氧含量、反应温度、空速等对活性炭吸附硫化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条件下低氧含量时活性炭的吸附容量随氧含量增加而增加,但氧含量增加到3.5%后,氧含量对吸附容量的影响越来越小;在20~70℃范围内物理吸附发生主要作用,70~95℃化学吸附占主导作用,随着温度的增加,物理吸附逐渐向化学吸附转化,所以吸附容量先减小后增大;随着空速的增加,改性炭的吸附容量减小;改性后活性炭吸附H2S适宜的操作条件为氧含量2%,温度95℃,空速1000~2000 h-1.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活性炭的微波、超声波的物理改性方法以及氧化还原、调节酸碱度、负载物质、低温等离子体和电化学改性的化学改性方法,并分别对物理、化学改性的方法进行了对其特点的概括及对各改性方法的优劣的对比。物理改性一般只是对活性炭的内外物理结构进行改变,化学改性一般同时改变其物理结构与表面化学特性。最终通过对活性炭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的改性达到性能的优化。  相似文献   

13.
普通活性炭吸附H2S的性能不理想,只有经过改性的活性炭方可起到一定的吸附效果。在活性炭中添加适当改性剂或活性剂,可显著增强其吸附特性。本文通过浸渍铜氨络合液制备改性煤基活性炭,并研究了CuO负载量、不同煅烧温度等工艺条件对改性煤基活性炭吸附H2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煤基活性炭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浸渍含4%CuO的铜氨络合液,干燥后在500℃下煅烧;表面负载CuO活性组分极大地提高煤基活性炭吸附H2S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以活性炭负载浓硫酸作为一种新型便宜且有效的环境友好固体催化剂,催化合成了四氢呋喃。考察了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合成工艺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75~85℃,反应时间25 min,催化剂用量为0.15 g(是1,4–丁二醇质量的3.3%),THF的产率可达到98.4%,并且重复使用3次,产率仍可达到90.8%。本方法条件温和、操作简便高效。  相似文献   

15.
采用H2O2和HNO3作为氧化剂,对市售煤基活性炭表面进行化学改性,探究活性炭表面官能团随氧化剂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甲烷吸附的影响。结果发现,硝酸氧化增加了活性炭表面的酸性官能团,碱性官能团降低,双氧水氧化使活性炭表面的内酯基含量明显增加,酸性官能团不利于活性炭对甲烷的吸附,而碱性官能团有利于甲烷的吸附。  相似文献   

16.
砷一直以来是我国优先控制的污染物,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水中砷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如何高效,环保的去除水中的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相比于传统方法投资费用高,二次污染严重等缺点,日前新兴起的对活性炭进行改性来除砷效果显著。对近些年处理水中砷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综述,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活性炭纤维的特点,阐述了活性炭纤维在处理大气污染物、废水,以及作为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活性碳纤维的表面改性是提高活性炭纤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对我国活性炭纤维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应注重研究和开发活性发纤维优良的导电性、耐热性、耐高温等方面特定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18.
木质素是制浆造纸工业的副产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本文简要介绍木质素的结构及其性质,并论述了木质素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及吸附剂的研制,详细总结了木质素基活性炭吸附剂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干法脱除硫化氢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干法脱除硫化氢技术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氧化铁法、氧化锌法、活性炭法等常用干法脱硫技术及其研究进展,指出未来脱硫技术的研究方向可能是研究出环境友好、效率高、成本低的脱硫方法。  相似文献   

20.
活性炭拥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用及国防等诸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普通的活性炭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日益扩大的需求,所以进一步研究活性炭改性技术成为目前的热点。总结了活性炭在化学改性(氧化改性、还原改性、酸碱改性、金属负载改性和等离子体改性)和物理改性(高温热处理改性和微波改性)两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比较了不同改性方法的技术特征,并对活性炭改性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