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序言远红外线加热干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利用远红外辐射元件发出的远红外线被加热物体所吸收,直接转变为热能而达到干燥的目的。目前国内不少行业都已采用远红外线来加热干燥各种原材料,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远红外线加热干燥技术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高效快干,干燥均匀,省电,占地面积小等特点,而且设备简单,投资少,容易上马,是一种很好的加热干燥方法。据介绍远红外线干燥,时间可缩短到近红外线的二分之一,热风干燥的十分之一左右,烘道可缩短到原来的1/2~1/10,可以节约用电20~60%左右。所以远红外线加热干燥技术是很受人们重视的一门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远红外加热干燥技术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是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波长为0.27~1000微米的一种电磁波。远红外加热干燥技术是利用远红外辐射器发出的远红外线照射被加热物体,远红外线的能量为被加热物体所吸收,并直接转变为热能而使物体达到加热干燥的目的。远红外加热是辐射加热,具有效率高,加热速度快,加热均匀,按装简便,占地面积小和耗电少等特点。因此,在国外都得到飞速的发展,被广泛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七年九月,我们通过对远红外线幅射加热干燥性能的学习,利用一个旧的电烘箱。装上两块远红外碳化硅板,进行牙膏软管油墨干燥试验。经过多次试验,反复摸索,终于掌握了一系列试验数据。后利用国庆节休假日,装好一台牙膏软管远红外干燥烘道。  相似文献   

5.
一远红外线加热干燥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据介绍有干燥效率高、质量好、节约能源、投资少、收效快等优点,尤其对含水量高的物质较为理想。因此,设想应用在电瓷坯件的干燥上可能有较好的效果。于今年二月间,厂领导决定在成型车间试建45m~2远红外线干燥室进行试验。我们为了节约资金,采取利用蒸气为热源,加封地面,,涂远红外线涂料的方法。投试以来,效果较为显著。就我厂来说,成型车间坯件的干燥是消  相似文献   

6.
丹东市塑料制品五厂和大连塑料第九厂、第一厂采用远红外线干燥技术,在塑料生产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远红外加热干燥是一项先进技术。国内许多工业部门正在推广应用。丹东市塑料制品五厂生产的塑料软管、塑料硬管和聚氯乙烯人造革产品,过去都用电加热和电干燥,消耗电量较大。1977年2月,他们在市科委和市科协的关怀下,学习了远红外加热的原理和应用技术后,将50支一仟瓦电热管全部涂上远红外材料,使用结果表明:升温快,效果好,解决了烘箱温度低的难题,保证了聚氯乙烯人造革的生产。该厂继采用远红外涂料电热管后,又将干燥无机盐类的干燥炉进行了改造,由原来的电阻明火炉盘加热,改为碳化硅板加热,其效果更为明显,该干燥炉体长4米、宽0.6米、高1.2米,原装18个电炉盘,用电功率18仟瓦。24小时供电,炉内温度150℃,干燥物料210公斤,失重约4.2公斤。现采用碳化硅板加热共六  相似文献   

7.
侯建国 《合成纤维》2005,34(7):39-40
介绍了用于打印机色带的44dtex/34f尼龙66全拉伸(FDY)的生产技术。对切片干燥、箱体结构、纺丝、冷却工艺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指出切片干燥后含水率要小于5×10-4,纺丝箱体必须要可分解、拆卸,侧吹风采用内环吹冷却装置。  相似文献   

8.
本文KF型切片干燥机及除湿机且的技改情况。利用分子筛作为干燥空气泊,干燥塔结晶区采用循环风加热,并对干燥工艺进行调查,改造后提高了切片干燥和产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引进 BM公司干燥系统冷冻降湿设备老化 ,干空气露点高 ,切片可纺性差的生产状况。采用分子筛吸附除湿技术对进风系统进行改造后 ,干燥系统新风露点降到 -5 0℃以下 ,干切片含水率小于5 0μg/g,能耗明显下降 ,生产成本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远红外线在光谱学上一般称为红外线。由于军事需要,红外物理学与技术早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应用了。近三十年来,固体物理学、半导体物理学、光学和激光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红外物理学和红外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科学研究、军事技术、医学以及工业部门中的应用。远红外干燥的特点是:加热快,作业自动化程度高,节省时间,节约能源。远红外线的穿透力强,故干燥迅速,质量好,设备简单经济,所以受到工业部门的重视。本文旨在介绍远红外线的产生、吸收、干燥过程中物理化学变化,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远红外线辐射能,如何加速干燥的物理化学变化的进程和促进剂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王静江 《聚酯工业》2006,19(4):22-25
对远红外剂的研磨分散性和用量对远红外聚酯的切片性能、远红外发射性能、保温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远红外聚酯的保健性能和毒性也进行了分析。用该聚酯切片纺丝、织布,效果性能良好。研究表明:添加3%的纳米级远红外剂可以制得具有远红外发射功能的聚酯,其布远红外法向比辐射率中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2.
再生远红外丙纶生产工艺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远红外聚丙烯废料为原料 ,在普通涤纶纺丝设备上纺制再生远红外丙纶短纤维 ,并对造粒、干燥、纺丝成形、拉伸等工艺进行了探讨。远红外聚丙烯经过再造粒后 ,其熔体流动指数较原料高出 10左右 ,干燥温度一般控制 10 0~ 12 0℃ ,干燥时间 4~ 8h ,纺丝温度设定高于熔点 10 0℃左右 ,拉伸倍数 2~ 3较适宜  相似文献   

13.
采用特性黏数为0.677 dL/g的有光聚酯切片熔融纺丝生产正三角形涤纶短纤维,探讨了切片干燥、纺丝成形、拉伸、热定型等对生产及纤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聚酯切片含水率小于28μg/g,纺丝温度282~286℃,纺丝速度930~950 m/min,拉伸温度60~70℃,总拉伸倍数3.50~3.65,生产稳定,得到的1.67 dtex有光正三角形涤纶短纤维截面清晰,异形度为55.1%,断裂强度为5.09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28.5%,180℃干热收缩率为8.4%。  相似文献   

14.
低熔点聚酯复合纺丝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低熔点聚酯切片的流变性能 ,以及低熔点聚酯与普通PET皮芯复合纺丝时的皮芯层复合比、皮层组分配比、切片干燥工艺和纤维拉伸工艺。结果表明 :低熔点聚酯熔体属典型的假塑性非牛顿流体 ,切片进行皮芯复合纺丝时 ,皮芯复合比选择 5 0 / 5 0 ,皮层采用 70 %低熔点聚酯和 3 0 %普通PET ,芯层采用普通PET ,所得纤维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方明礼 《合成纤维》2008,37(2):36-38
在公司现有的生产设备上试生产35dtex/24f细旦涤纶预取向丝(POY),研究了聚酯切片含水率、熔体温度、冷却吹风风速、卷绕速度等工艺条件对POY物理性能和条干不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切片含水率最好≤2.5×10-5,纺丝熔体温度控制在(295±1)℃,侧吹风风速控制在0.45m/s,纺丝速度在3050m/min,可制得性能优良的POY产品,经后加工,最终产品为总纤度<22dtex、dpf<0.9的细旦涤纶低弹丝(DTY)。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138dtex/96f涤纶细旦POY的生产技术,并对纺前切片要求、干燥、熔体过滤、纺丝温度、喷丝孔径、侧吹风、集束上油、纺丝速度等工艺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海岛复合超细纤维的纺丝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特性粘数0.70dL/g以上的水溶性聚酯(COPET)为海组分,半消光聚酯(PET)为岛组分进行纺丝,得到海岛复合超细纤维,探讨了纺丝工艺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应严格控制干燥条件及纺丝组件工艺,干切片含水量小于30μg/g,岛组分与海组分粘度差0.02dL/g,COPET纺丝温度273~286℃,PET纺丝温度289~295℃,冷却吹风速率0.45~0.50m/s,吹风温度18~20℃,卷绕速度3300m/min,可得到染色性能好的海岛复合超细纤维。  相似文献   

18.
针对引进美国Bepex公司制造的生产涤纶工业丝用高粘度聚酯切片的连续式固相缩聚系统,对切片的原料路线、预结晶后的结晶度、干燥后的含水、预热后的结晶度、净化器中停留时间、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工艺控制要点及影响因素作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卧式和立式增黏反应器对聚酯液相增黏反应的影响,自主设计研制了生产能力为29 t/d的立式液相增黏反应器;将聚酯切片螺杆加热熔融后的熔体进行增黏反应,探讨了液相增黏工艺条件,并对比分析了液相增黏与固相缩聚后纺制的涤纶工业丝的性能。结果表明:聚酯液相增黏后的熔体特性黏数达1.05 dL/g,b值小于3,端羧基浓度约25 mol/t;增黏后的熔体进行直接纺丝,生产的涤纶工业丝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能达到固相缩聚熔融纺丝工艺的同等水平,断裂强度为8.33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5.4%;液相增黏技术具有设备投资省、能耗和运行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母粒注射法生产三叶形黑色涤纶FD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亭 《聚酯工业》2010,23(2):33-35
介绍采用纺前注射着色的方法,生产三叶形黑色涤纶FDY的生产工艺。讨论了PET切片、色母粒干燥条件、加入方式和加入量、纺丝温度、熔体压力和过滤条件的选择、冷却成形条件及卷绕工艺的制定和控制,并提出了防止色差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