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蔡伟新 《电世界》2006,47(7):15-17
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是一种有机材料制成的平面电致发光器件。其外观如图1所示。有机电致发光现象在1987年为Kodark公司的邓青云所发现,在短短的二十年里,有机电致发光技术迅速发展,并成功在显示领域实现商业化。2005年OLED显示屏产值已达6亿美元。随着OLED器件性能进一步的提高,OLED在照明领域的应用也成为可能。目前,绿光OLED最高效率已达110lm/W,白光OLED性能也得到大幅提升,有理由相信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将在不久的将来应用在照明领域。  相似文献   

2.
《电器评介》2012,(2):70-71
NPD DisplaySearch近期发布最新的OLED技术与市场趋势报告(OLED Technology Report)。报告指出2011年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技术进展快速,而2012年将是许多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量产技术达到成熟并应用到大型化面板量产的开始?NPD DisplaySearch预计未来十年OLED技术将持续蓬勃发展,尤其在有机发光材料、有机材料镀膜(colorpatteming)、电路驱动方式与封装(Encapsulation)等技术上都有很好进展。虽然目前OLED最大量产玻璃基板为5.5代,而5.5代以上的量产成本结构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索尼OLED电视     
《家用电器》2007,(11):18-18
索尼将于2007年12月1日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电视“XEL—1”,这将为索尼的电视业务增加全新的产品类别。索尼的电视业务是围绕“BRAVIA”液晶电视展开的,而新推出的OLED电视将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轻薄外型和卓越的图像质量。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是一种基于有机发光材料与有机结构的先进显示技术。这种技术采用前所未有的轻薄设计,以达到高质量的显示效果。  相似文献   

4.
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和发光器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引言早在 1953年 ,Bernanose就发现了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现象[1] 。随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进行了大量有机材料电致发光的研究 ,但仅出于对有机材料中电子态和电子过程的兴趣 ,基本上属于基础研究 ,未考虑其实际应用。近年来 ,随着对有机材料研究的深入 ,新的有机材料不断出现 ,对它的发光机理也有了更多了解。在此基础上 ,开展了有机材料电致发光的应用研究和器件开发 ,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成为当前发光器件和显示器件的研究热点之一。有机材料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开发历史还不长 ,但它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它的驱动电压低 (…  相似文献   

5.
前言如今,OLED已被应用于多种商品化电子设备当中,主要是移动电话、MP3播放器、高档车载收音机显示屏、tablet PC(平板电脑)等一些消费电子产品中。自从19世纪50年代法国Nancy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了有机材料中的电致发光现象至今,我们  相似文献   

6.
《消费电子》2012,(2):70-71
NPD DisplaySearch近期发布最新的OLED技术与市场趋势报告(OLED Technology Report)。报告指出2011年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技术进展快速,而2012年将是许多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量产技术达到成熟并应用到大型化面板量产的开始?NPD DisplaySearch预计未来十年OLED技术将持续蓬勃发展,尤其在有机发光材料、有机材料镀膜(colorpatteming)、电路驱动方式与封装(Encapsulation)等技术上都有很好进展。虽然目前OLED最大量产玻璃基板为5.5代,而5.5代以上的量产成本结构尚不明确,但随着AMOLED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汪丽 《灯与照明》2003,27(2):57-57
近年来 ,随着对有机材料研究的深入 ,新的有机材料不断出现 ,对它的发光机理也有了更多了解。在此基础上 ,开展了有机材料电致发光的应用研究和器件开发 ,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成为当前发光器件和显示器件的研究热点之一。有机材料电致发光器件 (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 ,有色发光二极管及白色二极管 ,聚合物p—n结光 )的研究、开发历史还不长 ,但它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它的驱动电压低 (小于 10V) ,电流密度低 (约 10mA/cm2 ) ,亮度达到普通电视屏幕及日光灯的亮度 (10~l0 0cd/m2 ) ,可以显示各种色 ,寿命已达 10 0 0 0h。而且它有可能大规模…  相似文献   

8.
《消费电子》2013,(17):59
大尺寸电视面板日益成长的需求将增加OLED材料的市场规模,并且预计到2017年OLED材料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7%,而来自于手机的OLED材料营收则在2014年后会趋缓下来。根据NPD DisplaySearch最新的OLED材料季度报告指出,用于OLED面板发光层及一般层的有机材料的市场规模,预计2013年至  相似文献   

9.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OLDS)因具有制备工艺简单、材料多样化、柔韧可弯曲、光源面发射、成本低廉和安全环保等诸多优点在显示和照明光源领域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在介绍白光OLEDS的相关技术原理后,从OLED材料的角度出发,分别对照明用白光OLEDS中的低工作电压技术、磷光OLED技术和多光子发光技术的原理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家电大视野》2008,(1):53-53
四川长虹15日宣布,在成都投资3.6亿元与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虹视公司,正式进军OLE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产业。 近年来,长虹围绕“三坐标”战略,沿着产业价值链方向建立核心技术平台,向关键部品转移。2007年4月28日,长虹投资60亿元兴建国内第一条PDP(等离子)生产线,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实现量产之后将使国内家电企业摆脱平板显示屏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根据DisplaySearch第二季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出货报告研究数据显示,OLED市场节节攀升,2008年整体营收达到6亿美元,预计到了2016年将大幅增长到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6%。  相似文献   

12.
《中国照明》2011,(5):23-23
氯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化学元素,可用于对自来水消毒、制备盐酸、农药、塑料等,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极为广泛。加拿大的一组研究人员日前发现,在传统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电极材料上涂上一层氯原子涂层,不但可提高OLED的发光效率,还能大幅简化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成本,将加速OLED在主流平板显示和其他发光技术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内本文概述了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清华大学在白光OLED照明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白光OLED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正7月12日,黑龙江大学发布消息,该校许辉教授领导的磷基光电功能材料科研团队,首次破解低成本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应用瓶颈。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OLED)作为新一代显示和照明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  相似文献   

15.
照明材料     
水溶性上转换材料;红外防伪发光材料;包膜荧光粉;磁光晶体荧光粉;有机电致发光  相似文献   

16.
根据DisplaySearch最新发表季度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出货报告指出,第二季全球OLED出货金额创新高达1.92亿美元,较上一季成长32%,与去年同期相比成长22%。  相似文献   

17.
《消费电子商讯》2009,(14):73-73
根据DisplaySearch最新发表季度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出货报告指出,第二季全球OLED出货金额创新高达1.92亿美元,较上一季成长32%,与去年同期相比成长22%。  相似文献   

18.
《中国照明》2012,(12):25-25
美国市场调查公司NanOMarkets(纳诺市场公司),于2012年10月下旬发布了一份有关OLED照明材料市场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NanoMarkets预测:到2018年,OLED照明材料营收将超过13亿美元——届时,OLED照明将广泛应用到通用照明市场。  相似文献   

19.
非金属材料     
SrZnO2:Eu^3+,Li^+长波紫外激发红光荧光体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磷酸钡钙;铈、锰红色荧光粉的研制;紫外光发光二极管用铋与铕离子掺杂的氧化钇红光荧光体研究;喷雾热解法制备球形YAG:Ge^3+荧光粉研究;树枝状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近期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不掌握核心技术的索尼和东芝等厂商在苦苦追赶、四处结盟的同时,没有忘记开拓新的显示领域。而这种另辟蹊径的竞争策略也不负众望。在去年推出小尺寸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电视之后,近日索尼宣布加强大尺寸OLED面板生产技术,该计划加快了发展中大尺寸和高画质OLED面板的脚步。索尼方面表示,索尼将继续OLED面板的发展,将OLED面板定位为一种能够扩展电视机及其他影音产品未来潜力的新型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