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欧洲的城市化经历了建筑都市主义、绿色都市主义到景观都市主义,体现了从人工技术理性向自然技术理性过渡的思想。中国当前的快速城市化过程,正处在从建筑都市主义向绿色都市主义的转变过程中。欧洲在绿色基础设施保护、发挥景观元素作为城市基质的作用、基础设施景观化以及景观都市主义理念对未来城市经济建设的作用等研究与实践值得中国借鉴,为解决中国未来面临的高密度、高异质性和城市生态危机等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过程中武汉城市景观系统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城市景观的扩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市的景观系统发生了剧烈改变.各类型景观都处于不断的相互转移和变化过程中。在概括武汉城市景观演变历程的基础上.从城市景观系统的层面,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结合定性分析方法.分别对其要素,结构和功能的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武汉市城市景观要素的演变最主要表现为建成景观不断吞食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的过程。城市景观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优势度指数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从景观利用程度来看.各类型建成景观变化幅度最高。武汉城市景观的功能演变主要表现为功能分化过程和交互式分布模式。分析城市景观系统演变特征,能为改进武汉市景观结构和功能提供理论支撑.为探索武汉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景观的未来发展趋势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江南水网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率较高并呈现加速趋势,快速而不健康的城市化现状亟须改变传统的规划建设方式,构建一种环境友好、绿色生态的"城市海绵"系统。绿色海绵园区的开发模式强调自然系统与人工建设的有机匹配,是对传统园区建设的优化升级;其本质是依托城市生态本底和各类城市河流、湖泊与滨水区等所构成的生态体系,结合城市绿地系统、水体景观、生态廊道、绿色建筑等系统的建设,优化地上地下水系统的平衡,致力于健康舒适与绿色生态人居环境的塑造,实现城市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健康发展。结合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国内首个以"绿色海绵""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为特色的主题公园)全过程精细化的规划建设情况,阐述了江南水网密布地区绿色海绵园区开发的重要性、建设原则与目标、规划方法与决策路线,以及低影响开发的技术策略,以期为类似园区的绿色开发与运营维护提供理论与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园是城市化的产物,为广大城市市民提供了自然生态的城市休闲场所.公园规划以自然的生态理念、丰富的景观形态、多样的设计形式,在体现人文关怀功能性主题的城市开放空间中,通过设置生态服务区、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多种形式,将文化、生态等景观要素有机地穿插于城市的机理中,旨在成为遵义市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绿地系统的"城市绿心".  相似文献   

5.
《园林》2018,(11)
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产生很多工业遗址或城市废弃地,在这些曾经具有高水平生产能力的场所不再被使用以后,如何利用这些遗址地使之重新成为城市活力的一部分,则成为现代景观设计师越来越关注的一个方向。国外后工业景观发展相对成熟,有很多棕地景观改造成功的案例,国内近年来也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后工业景观,但垃圾厂改造成公园的景观案例几乎没有。本文通过对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方案设计分析,探索以垃圾填埋场为主体的城市污染场地的景观化改造、修复与再利用的景观设计策略等,以期为中国"棕地"改造、修复与再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芳  周曦 《中国园林》2021,37(3):44-49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的重心由增量拓展转向内部更新,城市整体形象提升的同时,面临着如何回应新时代城市生活需求,以及关乎城市本源的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城市高架桥(路)在城市空间结构、功能效率和景观环境等诸多方面具有双面性,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多方面挑战。梳理景观重构应对"高架危机"的"空间-场所"改造探索模式;指出高架桥更新需纳入城市空间-社会的动态发展系统之中,并结合"反桥"背景下的改造实践分析高架桥景观重构在城市多维整合中的意义与影响,揭示科学决策、整体协同、均衡化效益的城市多维整合作用机制;系统总结城市高架桥改造的街区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策略。通过反思,指出以景观重构与场所共生切入高架桥改造可为城市更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弹性景观——未来风景园林实践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弹性的定义是"生态系统忍受扰乱而不至于崩溃的能力"。弹性是人类和生态系统被赋予的、自我恢复和适应未来的能力,也许也是人类被赋予的预测和规划未来的能力。本文的目的在于预测风景园林、城市化进程和未来城市及社区的和谐、人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形式,将讨论以下问题:什么是当前与"弹性景观"相关的风景园林实践的主要思想?它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它是如何组成的?在此过程中,遗产、价值、平衡和适应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本文有3个主题来处理或面对与探讨"弹性景观"的思想,即把综合研究城市化的现代条件作为生态城市主义的新兴途径,后工业时代景观对全球环境的作用,以及主要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景观设计和基础设施问题。本文及涉及上述3个议题的案例,进一步阐述和探讨了大都市中心及其"弹性景观"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并达到社会的公正性,这里对生态的理解超越了自然环境范畴,还包括了社会、政治和文化层面。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构建于自然系统之上的,而多数天然的环境并不完全适于人类栖居。通过持久的人工干预自然,形成不断演变和适应的地域景观风貌,构建了区域景观体系,城市存在于这个体系上并不断调适与生长。以美国东北部的查尔斯河口城市波士顿为例,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全面分析了河口城市化的过程,主要集中在区域景观体系、城市形态、工业化以及公园系统等方面,包括:河口自然环境和早期聚落、建立公园雏形波士顿公地;利用潮汐水能促进工业化发展、填地与治污推动城市扩张;构建城市尺度和大都市区域尺度两个著名的公园系统。探讨了区域景观体系作为媒介引导城市生长与城市发展的过程,为当代城市化过程中风景园林作为城市战略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论城市景观生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强 《四川建筑》2002,22(Z1):18-20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中国的城市景观也发生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迅捷而巨大的变化.看到这些了不起的成就的同时,是令人遗憾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城市文化个性的消失.21世纪上半叶中国将面临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新世纪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本文提出,作为"生态城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城市景观的"生态化".文章阐述了人类在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理性的探索--形成"生态学"的同时,还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着富有感情色彩的审美活动--并正在逐步形成"生态美学".现在,是我们用生态学及其分支学科--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理论重新审视并研究城市和城市景观的时候了.作者指出在用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时,还要用景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原理对城市进行"景观生态设计".并提出在城市发展中要严格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景观区"和"文化生态景观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环境中的生态因子进行城市景观设计;要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建设生态园林,形成城市生态绿地体系;在设计中要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创作艺术化的城市生态景观等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最后作者指出,建设"生态城市",进行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赋予城市生态美,是城市领导者、生态学家、规划设计师和建设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产物,必将成为触发中国城市建设颠覆性革命的导火索。尊重中国城市化多为"中心城市"的既定事实,回顾国内外轨道交通建设以来城市转变的百年历史,致力研究轨道交通时代背景下具备两型特色的未来城市转型理念。首提类莲蓬理想城市模式构想,内容涉及城市形制调整、功能布局优化、空间景观改进、生活理念转变等方面,力求形成紧凑型城市功能组织架构,大幅度提升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完美融合都市"密景观"与田园"疏景观",形成层次丰富、快慢有序的"城+乡"生活体。现以初涉轨道交通时代的长沙城市为例,提出其朝类莲蓬城市模式转型的规划方法,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谢小敏 《山西建筑》2008,34(6):77-78
针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迅速发展,从评估内容、使用者、景观、评估、整体流程等方面探讨了城市景观视觉评估,比较了不同的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景观与国外城市景观,以全面合理地归纳出城市景观的评价因子,有效地建立适合中国城市景观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总结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建筑、道路、景观、湿地等多种载体中的应用情况与科学研究现状,进而分析了"海绵城市"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海绵城市"理念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山水城市”构建的理论体系及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山水城市"理念形成过程,并分别从"山水城市"构建的目标、原则、策略等方面对理论体系和实施途径进行成果梳理,总结出以"自然生态的有效保护、城市特色的精心塑造和山水文化的继承发扬"为构建目标,以"整合区域范围内山水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城市内自然资源,因势利导地传承历史文化内涵,相辅相成地运用传统景观理法"为建设策略的"山水城市"构建理论体系。同时把以构建"山水城市"为目的的城市总体规划(景观风貌规划、空间形态规划等)和绿地系统规划、水系统规划等作为"山水城市"构建的实施途径,以期推动"山水城市"的建设。最后对当前"山水城市"研究中的不足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城市泛景观"是从城市宏观、纵深角度研究城市景观:城市景观不仅是绿色的景物或自然场地,还是一个整体连续的、弹性可生长的,并能协调"自然""城市""建筑""人"的关系且使之和谐共生的有机系统。城市泛景观营造的系统具有"三性五化"的特征:整体系统性、科技智能性、在地乡土性;生态化、人文化、艺术化、场景化、精细化。"十三五"时期,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景观也随之受到影响,其中校园鸟类栖息地也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科学合理地设计和评估鸟类现状对城市中同类型的高校景观空间建设或维护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案例选取基于北京大学校园,从生境基底与鸟类空间实测现状两个方面对校园鸟类栖息地进行评估与空间叠加分析.最终得出鸟类栖息地的5种不利模式与其相应的改造模式,文章结果对于未来北京大学的校园规划景观有着参考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胡玎 《园林》2006,(2):16-17
由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组织专家投票评选产生的"二○○五中国城市十件大事"中,"一批缺水城市花巨资圈水造景引起广泛关注"赫然在目。新闻报道如是:"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大造城市景观水之风。有的城市"拦河筑坝",把河水"圈"在城内;有的城市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域景观。据调查,黄河流域正在打造水域景观的大中城市已有16个。据统计,目前仅郑州、洛阳、西安、咸阳、宝鸡、石嘴山、太原已形成或计划形成的人工景观水面就达56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太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但仍从汾河水库买水,在城区段维持一个1.3平方公里的人工水面。"  相似文献   

17.
城市景观风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抓手。2018年"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对城市特色塑造、城市景观风貌立法规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对立法必要性和新要求的基本认识,创新性地探讨"公园城市"理念下景观风貌的内涵特征和立法法理基础。同时系统性地对既有国内外立法实践开展对比性研究,以"公园城市"理念审视其实施成效,探讨当前新发展理念下,景观风貌立法的3大重点,以期为未来的城市景观风貌立法研究及工作实践提出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人工湿地是创造城市生态景观的一种有效途径,不仅可以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的问题,同时可以涵养地下水、调节气候、增加城市景观多样性。该文通过实地调查,对武汉解放公园人工湿地景观区的湿地系统、植物应用、驳岸设计以及游人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从生态性、功能性及参与性三个角度总结了人工湿地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正>都市景观的概念发源于西方国家,并为近代西方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也逐渐成为当今世界上各城市在经济和文化角逐中的重要课题。但是对于"景观",无论在西方还是亚洲,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和再现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城市理解成一个生态体系,从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阐述了景观都市主义在描述与解读城市化过程、构建城市结构方面的优势所在,提出一个新的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城市发展模式:景观城市,以适应当今乃至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