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基于钱塘江基础空间地理信息数据与管理系统,通过Kriging法、反距离加权法等插值方法对钱塘江水下江道地形断面测点数据进行处理与对比分析,选择相应合理的插值方法,构建钱塘江水下江道地形。对于不同时段测点数值,建立时空数据分析、空间地形求差,建立水下冲淤分析模型,科学地掌握钱塘江水下江道地形在钱塘江洪(潮)作用下的地形变化数值与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基于DEM的河道地形三维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河道地形真实感显示,运用了DEM(数字化高程模型)数据格式中的三角网格模型,利用OpenGL提供的光照、材质、纹理映射,反走样等技术实现了河道地形的三维可视化,利用VC 及OpenGL中的平移、旋转、缩放等功能,实现了河道地形三维动态显示的效果.在添加了多种工况的洪水数据后,实现了河道流场可视化及防洪预测等相关功能. 相似文献
3.
4.
水下地形测量有利于港口建设、航运安全、水资源开发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测量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基于GPS的水下地形测量技术尤为普及。本文介绍了平面定位和水下测深的多种方式,阐述了基于GPS-RTK的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备组成,通过工程实践分析传统的全站仪平面定位、单波束测深的方式与基于GPS-RTK的多波束测深系统的实际测量差距,确认了该系统的高效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5.
GPS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简称,自投放市场以来.风靡国内外测绘界,推动着测量技术的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测量的生产效率.使测量工作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经典的大地测量存在许多问题,如:岛屿之间无法引测;控制网的精度不高;平面高程控制分离;平面控制点难以到达,三角点大 相似文献
6.
常规水下地形测量绘制剖面图时,人工进行数据筛选并绘制剖面图的工作量比较大,且容易产生错漏等问题。运用相关算法可以将剖面测线文件与整编水深文件自动处理并生成剖面文件,大幅减少内业人员工作量,提高内业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江、河水下地形资料是进行河床演变分析的基础资料,这批资料常因系列长、区域范围大、坐标系统又不统一而增加资料分析整理的工作量,资料的利用率因此也大为降低,本文提出的水下地形信息微机处理系统,不但吸取了当今对地形资料整编的常用方法,同时结合了计算机发展的新成果,经大量图形的直观显示,展示了资料整编的成果,工作效率的提高、资料利用率的增大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9.
针对水下地形冲刷过程发展的特点,引进医学领域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提出了以波长635 nm的红色线状激光为辅助光源、以MATLAB图像识别处理技术为基础的水下地形冲刷监测方法.该方法具有非接触性测量、实时同步监测等特点.同时基于MATLAB的图像识别原理,提出了重现水下地形的数字化方法.通过在河工模型局部冲刷发展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及误差分析,结果表明监测系统十分有效,可以实现水下地形冲刷过程的实时精细监测及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10.
总结目前水下地形测量的主要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测量原理和特点。结合阿海水电站水下地形测量的具体实施,分析了影响水下地形测量精度的因素和作业时应注意的问题。采用"GPS+计算机+数字测深仪"的现代作业模式则能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鄱阳湖水文情势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鄱阳湖水位基本特征和出湖径流变化特点,分析了近年来河道冲淤和鄱阳湖区低枯水位特点,阐明了鄱阳湖区低枯水位变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珠湖蓄滞洪区运用对鄱阳湖湿地公园项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项目与珠湖蓄滞洪区有部分重叠。利用Infoworks软件,构建了珠湖蓄滞洪区二维水动力学模型,用于对珠湖蓄滞洪区分洪和1998年鄱阳湖水位两种工况下的鄱阳湖湿地公园旅游开发项目的水深、流速、洪水到达时间以及淹没历时等要素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珠湖实施分洪时,其水源湿地保护保育区的大部分建设项目面临着被洪水淹没的风险,而且淹没水深均较大。模拟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发建设项目的选址以及对洪水损失的预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以鄱阳湖基础地理测量为背景,简单介绍了GPS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技术(CORS),将常规RTK测量同CORS测量方式做了比较,统计、分析了GPS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测量的精度及使用CORS测量作业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鄱阳湖水系受入湖径流量减少、三峡水库蓄水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出现了枯水时间提前、水位偏低、持续时间延长等现象,对湖区农业灌溉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分析鄱阳湖水位降低对农业灌溉的影响,分别根据历史水文资料和农业灌溉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鄱阳湖代表站的水位变化情况和农业用水情况,尤其是9~10月份灌溉用水高峰期的水位变化情况和用水情况。分析结果表明,环湖区取水口2003~2012年9~10月水位与1953~2002年同期水位相比,降低明显,导致工程运行费增大、取水量减少甚至无水可取,给湖区农业造成严重影响。为切实解决鄱阳湖低枯水位引起的问题,应加快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采取“调枯不调洪”的运行方式,保持枯水期水位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了鄱阳湖区所面临的水资源安全问题。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天然水资源情势未发生显著性趋势变化,枯期湖区水位偏低造成湖区存在季节性、工程型缺水,三峡水库汛后集中蓄水、清水下泄等造成湖区枯期提前,加剧了湖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低枯水位变化及趋势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鄱阳湖水位代表站历年来的水位观测资料,分析湖区水位代表站低枯水位变化情况,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M-K检验)、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Kendall检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Spearman检验)、线性回归趋势检验(LRT检验)等4种方法分析研究鄱阳湖湖口、星子、都昌、棠荫、康山等5个水位站的低枯水位变化趋势.分析表明鄱阳湖湖区湖口、星子、都昌等站10月和11月平均水位均已出现趋势性降低变化. 相似文献
19.
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鄱阳湖水文情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需定量评估不同驱动因子对鄱阳湖水情演变的影响。采用一系列水文指标表征鄱阳湖水文情势,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鄱阳湖水位,通过情境对比分析长江干流流量、鄱阳湖子流域入湖流量以及地形变化对各水文指标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长江干流流量是鄱阳湖7—10月份月平均水位降低的主要驱动因子,贡献率为52%~67%,对年最高极值水位的拉低效应明显,对年最低极值水位起到一定的抬高作用;地形是鄱阳湖12月—翌年3月月平均水位下降的主要驱动因子,贡献率为92%~185%,对年最低极值水位的拉低效应明显。最后对鄱阳湖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提出一些建议:优化三峡水库运行调度,根据实际情况将三峡水库汛末蓄水时间适当提前;加强鄱阳湖子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在三峡蓄水期间增加五河泄流;规范采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