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生态城市,发展绿色建筑,是当今中国推行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态城市、绿色建筑应该如何建设?为了解国际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日前,我们专访了英中生态城市和绿色建筑联合主席艾伦·凯尔。  相似文献   

2.
综合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绿色环境生态系统的生态设计模式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格局的生态选择,并对其应用要点做了分析阐述;指出了该生态设计模式与往常城市雨水管理利用的典型下凹式绿地应用的根本区别和应用方法。该生态设计模式强调了城市绿色环境生态系统的格局特点、规模含义、竖向规划、土壤的作用、绿地的城市自净核心作用、LID理念生态学思想的理解及其模式的应用方法等,通过该海绵城市生态设计模式的应用,促进城市雨水利用和城市规划建设向具有巨大节水效益、有效的防洪防涝能力、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有效控制空气粉尘污染和消除面源污染强大自净能力等良性循环的城市绿色环境生态系统发展,建成能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使城市雨水管理利用在城市建设中释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推动我国走上了以倡导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主旨的绿色发展道路。然而,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河湖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难题。文章从我国城市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出发,剖析城市河湖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关键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从政府责任机制、行政审批管理、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加强城市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对加强河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建设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长江建设》2010,(1):49-49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认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应优先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清洁生产、绿色建筑和交通技术。我国应研究、引进和改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技术手段,推广运用低碳技术,为城镇化进程中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运用高新技术推动循环经济,研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可有效挖掘城市工业中降耗减排的巨大潜力。循环经济不仅要求资源循环化,更需要通过高新技术和适宜性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发展节能和提高能效的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说,在我国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中的生态问题和能源问题非常突出,我们要节能减排,首先要在城市进行。我们国家建设量非常大,每年建设量高达2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已经超过了社会能耗的28%,随着建设量的增长这个比  相似文献   

6.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绿色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供水系统是市政基础设施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何走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是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市政基础设施绿色发展理念及基本定位,基于绿色市政基础设施的概念,揭示了城市绿色供水系统安全、高效、低碳、生态、智慧的绿色理念和内涵,构建了城市供水系统绿色核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总结凝练了绿色供水保障技术,用以引领和指导城市绿色供水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运维服务。  相似文献   

7.
声音     
"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倡导‘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发展理念。并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绿色社区'、‘绿色城市'层面,达到建筑与居民、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中国建筑科学院原院长王有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长江建设》2010,(3):33-33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说,在我国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中的生态问题和能源问题非常突出,我们要节能减排,首先要在城市进行。我们国家建设量非常大,每年建设量高达2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已经超过了社会能耗的28%,随着建设量的增长这个比例还会上升,所以要让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必须走低碳生态城市之路,  相似文献   

9.
《湖北水力发电》2014,(5):F0003-F0003
正为体现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快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发展,着力打造"两型社会"先行先试示范区,建设宜居、绿色和低碳的花山生态新城综合示范区的重大决策,2011年11月湖北省能源集团与湖北省联发投集团共同开发花城家园一期3MW光伏并网发电项目,花城家园片区、严西湖片区、花山镇片区、严东湖片区和港口片区的部分建筑屋顶及闲置空间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展示低碳节能的生态技术,宣传推介绿色生活,为"两型"社会建设树立典范。本工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阐述了近年来生态城市水环境质量的基本概况,目前生态城市水环境随着城市发展及社会进步所面临的新问题和矛盾,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多面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预想了生态城市水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生态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生态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恶化和水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城市水生态空间是为人类提供水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生态空间.黄石市是长江湖北段东部门户,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如何协同城市发展与水生态空间系统修复,推进区域生态保护与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黄石市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对黄石市沿江山水、文化、岸线、村庄、产业等现状问题分析,按照系统化综合治理思维,在山水...  相似文献   

12.
赵卉  张明顺  潘润泽 《给水排水》2020,46(7):163-167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虽然在节能及改善环境方面相对完善,指标相对全面,但在水评价标准方面尚缺深入研究,尤其是缺乏绿色建筑水管理与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关联的研究。在深入分析和评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和《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和实践调研,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的绿色建筑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一级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并通过案例进行了测试。评价方法注重绿色单体建筑开发与雨洪控制、区域径流污染控制、节水措施及景观建设等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结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的修改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鲁中山区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以两河干流为轴,支流为脉,湖库泉群为枢,构建安全、灵动、舒展的生态水系,打造"水清、山绿、天蓝、人和"的三维立体式鲁中泉城,实现"多水润城、安全舒适、古韵传承、洁净博山";开展了"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景观、水文化"七维体系建设,探索北方山区城市绿色发展的路子,为其他区县级城市绿色发展模式探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数字     
《长江建设》2013,(11):65-65
我国绿色建筑总数超1000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透露,我国绿色建筑已有1000项左右,总量达1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发展从目标、技术、政策和具体的示范,已经有了系统的设计,形成了一个框架。虽然现在的绿色建筑总量离"十二五"规划的10亿平方米还有较大差距,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绿色建筑发展大国指日可待,只是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5.
按照“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发展战略,汉中市汉台区水利局以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为重点,积极探索城市水利与现代水利的发展新思路,推动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  相似文献   

16.
渭南生态治理首先在保证渭河渭南城市段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重在改善河道环境,营造良好区域环境,以打造绿色生态河流为主要目标,保证河道生态用水,综合利用雨污水资源,通过水生态环境治理。适当规划河湖人工水系、生态园和绿色景观,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7.
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产物,在节水方面,其倡导使用非传统水源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发展绿色建筑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的矛盾。绿色建筑的水系统及雨水资源利用技术,将绿色建筑及雨水利用结合起来,对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水利天地》2013,(7):9
穆棱河综合治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鸡西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推进生态滨水城市建设,打造"绿色矿区、生态城市、宜居家园"而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更是市委市政府实施"以水兴城、以水富城、以水丽城"三年城市大变样的一项重点工程。鸡西市水务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规划和部署,把穆棱河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滨水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做足、做净、做活  相似文献   

19.
刘谦 《中华建设》2011,(8):100-101
近年来,在建设"生态城市"、"民生工程"、"宜居城市"等大旗下,城市水系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成为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领域关注的热点。河南省商丘市在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了"水通、水清、水美"的水系发展目  相似文献   

20.
海绵型建筑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对于解决城市内涝、治理面源污染和推进水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详细地阐述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新型地铁给排水系统设计理念,从系统基础设备组成、给排水技术研发及其社会经济效益实现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通过构建"智慧排水""生态蓄水""绿色净水"三合一的多功能地铁给排水系统,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城市建设互融共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