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4月14日,从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传来消息:由川庆钻探测井公司1365队从承担的中古11井欠平衡测井作业一次成功,创造了国内超深井带压测井作业新纪录。这是塔里木油田首次使用该项技术。中古11井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井深6475.61米,井口压力3兆帕,井底温度高达136摄氏度,还伴随井漏现象。因此,无论从自然条件,还是技术层面来说,无疑是一块"硬骨头"。1365队接到生产指令后,经过充分的准备,在测井中获得了圆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平均能量法分析研究和标准化处理,提出反映第Ⅱ界面胶结情况的胶结指数,从而使第Ⅱ界面的胶结质量评价定量化;并综合利用伽马密度测井、变密度测井和自然伽马测井,制定出固井第Ⅱ界面解释评价标准使固井质量评价精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6月1日,大庆钻探测井二公司在大庆地区成功完成了南229-平284超长水平段井的测井任务。超长水平段测井由于施工过程中对接设计长度大、旁通外电缆长,对取得测井数据和保持电缆绝缘  相似文献   

4.
新年伊始,胜利测井公司利用套管井和裸眼井的自然伽玛资料相结合,在校深人员积极配合下,解决了射孔校深问题。这一实验的成功,标志着套管井固放磁测井与放射源告别!  相似文献   

5.
新年伊始,胜利测井公司利用套管井和裸眼井的自然伽玛资料相结合,在校深人员积极配合下,解决了射孔校深问题。这一实验的成功,标志着套管井固放磁测井与放射源告别!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T759井区白垩系卡普沙良群舒善河组目的层段的砂岩层较薄,砂、泥岩之间的阻抗差异较小,因此不能有效地对砂体进行追踪,给储量计算带来了一定困难。为此,针对该井区目的层段开展了储层测井地震约束反演研究。首先,对T759井区测井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自然电位测井曲线可以较好地区分砂、泥岩;然后,采用精细井震标定、子波提取、初始模型建立、主组分分析、模型估算等方法进行测井约束地震反演,得到舒善河组的自然电位反演数据体,绘制了舒善河组自然电位反演均方根平面图,对砂体的展布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长庆油田分公司的固井质量管理和技术现状.长庆油田主要采用8种井下测井仪器检测固井质量,如三样测井(声幅测井、磁定位测井、自然伽马测井)、声波变密度测井、脉冲回声水泥评价仪、水泥胶结测井仪等.但这些检测方法仍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具体提出了长庆油田生产急需的固井质量检测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8.
王晓明  赵治惠 《测井技术》1993,17(5):325-331
四川石油管理局测井公司用DDL-V斜井测井系统、采用钻杆输送的方法成功地测成了3口大斜度井知水平井。最大井斜94°,水平井深3635m,水平井段大于400m,测量井段613m。取得了自然伽玛、自然电位、井径、补偿声波、补偿中子、补偿密度、双感应和三侧向测井资蚪。除双感应曲线质量不好(致密地层应选双侧向)外,其余资料质量好,重复性好。测井电缆和钻具速度能自动跟踪,测速均匀稳定,深度准确。为确保安全知资料质量在施工过程中测井队和钻井队必须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实际的CMR测井资料和岩心需核磁测试数据,分析了岩心分析结果与核磁共振测井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核磁共振测井建立了求取地层孔隙度、渗透率、束缚水饱和度等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且直接用于储量计算;分析了研究了核磁共振测井在塔里木盆地的应用实便,利用双TE测井方法成功地识别了TZ103、YH123-1-18井的气层, CMR测井垂向分辩率高的特点,成功地判别了Tai2井储层的有效性,为储量了可靠的参  相似文献   

10.
<正>渤海钻探测井公司在W 1710井使用LOGIQ测井系统成功实施二维核磁共振测井作业,录取到合格的资料,标志着该公司核磁共振测井已经迈入二维时代。核磁共振测井在复杂井,如特殊岩性、水淹层、低孔低渗储层评价中具有独特优势。二维核磁共振在传统T2横向弛豫测量的基础上增加了T1纵向弛豫的测量,能够在直接测量孔隙度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快速  相似文献   

11.
SJD83系列测井配套仪是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1985年生产的新产品,1986年4月在华北油田榆7井和桐34井测井取得全部合格资料。现在,华北油田已经有两个83系列测井队投入测井作业。SJD83系列测井配套仪是与JD581多线电测仪配套使用的一种系列测井仪,它包括7种井下仪器:补偿声速测井仪;双感应一八侧向测井仪;双侧向测井仪;自然伽玛测井  相似文献   

12.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测井响应与储层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塔中地区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地层比较发育.在测井资料逐渐增多、露头和岩心资料不足、地震资料分辨率有限的情况下,利用测井方法进行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与预测显得越来越必要.为此,通过对自然伽马、双侧向电阻率、FMI、自然伽马能谱等测井参数的综合分析,总结了该区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以塔中卡1区块中17井为例阐述了缝洞型储层的测井综合解释方法,再结合钻井、气测、岩心等各项基础资料,进行了地层的纵横向对比,从而针对塔中卡1区块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有利储层进行了预测.用此测井综合解释方法成功地解释了中1井,油气测试和岩心、试油资料都证实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优化钻井液提高塔河油田测井成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延福 《钻采工艺》2010,33(2):128-131
由于塔河油田新生界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遇水缩径现象严重,中生界至古生界石炭系由于地应力作用地层破碎、坍塌扩径严重造成二开井段测井困难,测井很难一次成功。自2003年12月22日TK229井测井复杂以来,接连发生T752井、S114井、T749井、TK238井、TK485井、YK7井、TK123H井、TK250等井测井遇阻的复杂情况,尤其是TK229井,自2003年12月22日22:00开始测井,至2004年1月10日7:30测井结束,共用时18d9h30min 。为缩短钻井周期,减少钻井事故,节约钻井成本,西部公司进行了专门立项攻关工作,通过一年多岩性分析,优化钻井液的攻关,已基本解决了该工区测井难题。  相似文献   

14.
测井资料在生油岩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生油岩的测井响应特征、有机质特点及生油岩定性、定量评价方法.依据生油岩在不同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利用电阻率、声波时差、自然伽马能谱等测井信息,采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定性识别生油岩、声波-电阻率法定量计算生油岩参数、利用岩心分析的有机碳含量与铀、钍、钾的关系回归计算评价生油岩等不同的方法,以滋2井、林30井、莱64井生油岩的定性、定量测井评价为例,分析测井资料在生油岩评价中的应用,在对不同的计算方法的结果进行误差对比分析后,认为测井资料在生油岩评价方面的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油田勘探开发过程存在不同程度井漏现象。为有效判识漏点位置,实施堵漏作业及实现安全高效钻井,归纳了井漏现象在随钻测井资料的响应特征,提出了通过自然伽马、电阻率、井径、孔隙度等随钻测井资料及时准确识别井漏位置以及计算压井液密度,形成井漏识别及确定压井参数的测井评价技术,为安全钻井提供支持。通过NP8井致密油水平井的实例分析,说明随钻测井资料可以为钻井堵漏和压井作业提供实时、准确、直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测井生产活动中,利用测井曲线准确认识剩余油,确定注采井组间连通关系,可为井网的进一步加密提供依据。基于此要经常地绘制各种各样的测井曲线,如微梯度曲线、自然伽玛曲线、自然电位曲线、感应电导率曲线等等。传统的绘制方法是用数字化仪手工操作,这种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  相似文献   

17.
段云峰  程建  杨鸿飞  陈进 《测井技术》2011,35(2):183-186
气体介质下测井项目优化的问题日益突出。针对各种测井仪器测量原理及受气体介质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自然伽马、感应、核磁共振以及井径、井斜、井温等测井项目在气体介质条件下测井可以正确反映地层信息并较好地进行储层解释,是获取孔隙度信息、确定产气层位的最佳测井方法,应成为气体介质下测井项目的优化选择;双侧向、电阻率成像、地层倾角、自然电位、声波、补偿中子等测井项目不适用于气体介质测井;岩性密度测井在井眼规则条件下适用于气体介质下测井,在井眼不规则的情况下受影响较大,不适用于气体介质条件下测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静自然电位的测井原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种静自然电位的测井方法.井内有自然存在的电位变化,说明井内有自然电流流动,从而改变了与地层沙泥岩剖面有关的原静态自然电位值,自然电位差形成的自然电场分布与岩性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沙泥岩剖面中能以明显的曲线变化显示出渗透性地层.  相似文献   

19.
在吐哈温米油田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注水剖面测井时,出现了一些测试的自然伽马基线在目的层段或局部异常高值的井,采用常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注水剖面测井方法,曲线统计误差绝对值增大,射孔层吸水的幅度淹没在了基线异常高值的范围内,解释误差增大。通过改进常规测井施工工艺技术,改善资料处理解释方法,用高强度的同位素131Ba-GTP微球,增大替注量测试该类井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0.
自然电流测井是一种新的测井方法,特别适用于判断调整井的薄层水淹问题。在自然电流测井中,取样电阻的恰当选择是影响测井效果的关键,本文就取样电阻的作用及其选取原则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