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注水开发的油田,对剩余油分布的评价,是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基础,尤其是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剩余油分布的评价,对优化加密井钻井井住,加强油藏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提出利用测井信息和油藏工程信息,确定井间储层的连通性,进而利用储层连通性评价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2.
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构造及油水关系已基本描述清楚.该阶段油藏描述的重点是建立储层预圈模型.对井点间及以外区域的储层参数作一定精度的内插或外推预测,精细描述储层的连通性及储层韧性在空间上的变化,为建立精细的油藏模拟模型和描述剩余油的分布提供地质基础。印尼马六甲AI和N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由于海上钻井费用高,因此钻井数目不可能象陆地油田那样多.如果利用传统的插值方法描述储层属性,极易歪曲储层的非均质性。文中把钻井资科、地震信息与沉积相分析结果相结合,利用地质统计学中同位协克里金方法建立了储层地质模型。相对于传统的方法而言,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的储层预测模型更为合理。在储层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历史拟合研究表明,该地质模型较以往的地质模型更精细,可靠、合理。同时.利用三维图形显示技术,使地质模型的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能更真实直观地反映储层属性在三维空间的分布特征,为油田调整井设计及生产动态分析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渤海BN油田开发中后期生产矛盾日益突出问题,采用井震、动静四位一体研究方法,依托储层三维精细表征及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单砂体储层连通性及剩余油分布研究。充分利用动态资料、井震结合,构建复合河道展布模式,不断修正地质认识并反馈到三维地质模型,形成b砂体垂向三期砂体叠置、平面多条河道频繁迁移、分叉的认识,有效解决了地质认识及油藏动态间的矛盾,并精细刻画了砂体储层连通性,定量表征了剩余油分布。经新钻井及动态资料验证,预测符合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4.
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油水运动规律及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分布。基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层次性,可分步骤建立流动单元模型。该方法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储层层序内部结构与分隔单元,从沉积单元入手,在建立储层建筑结构和砂体连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码头庄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应用流动单元空间分布可定性分析其储量动用状况并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5.
应用PND-S技术进行储层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经过长期开发,剩余油分布零散,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监测是油藏晚期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文中着重介绍利用脉冲中子衰减一能谱(PND—S)测井实现对储层的再认识,确定油井下步措施,挖掘层间潜力,指导作业上产。并举例说明了该技术在油田动态监测和储层评价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PND-S测井技术在特高含水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军彬 《测井技术》2003,27(4):338-342
胜坨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不断挖掘层间剩余油潜力是保持油田稳产的重要手段。PND—S测井是在中子寿命测井和碳氧比能谱(C/O)测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储层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方法,一次下井可同时测量俘获衰减伽马射线和非弹性散射伽马射线。根据不同地质情况,可选择采用短脉冲发射或长脉冲发射。探测器采用双探头结构,获取剩余油饱和度信息更加准确可靠。利用脉冲中子衰减—能谱(PND—S)测井,可在套管井中,定量获取储层剩余油饱和度,为评价油藏开发状况提供依据;识别和评价气层;评价油层水淹及动用程度;寻找高含油饱和度层,指导制定补孔措施及井组注采调整。  相似文献   

7.
在综合评价储层质量和形态各项参数的基础上,利用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来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介绍了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原理及求取方法。该评价方法克服了采用单一指标评价储层非均质性的片面性,能更加全面、有效地反映储层特征,有利于剩余油分布的研究。该方法在葡北油田三断块的应用结果证实,非均质综合指数的分布特征与剩余油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值为0.5~0.7的区域是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在特高含水期,窄薄砂岩油藏剩余油分布非常复杂,相对富集区主要位于水下分流河道正韵律油层上部、主力相带侧缘和非主力相带以及断层遮挡等部位,其中正韵律厚油层上部的剩余油为最有利的挖潜目标,断层遮挡部位的剩余油也具有较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木头油田储层孔隙度渗透率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马力  郑艳辉 《河南石油》2002,16(3):15-17
由于历史原因,木头小规模油田在开发过程中,评价油藏、储层的物性参数严重匮乏。随着开发阶段的不断变化,剩余油分布、注采关系分析和油藏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等工作需要高精度的物性参数。本文提出了应用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对储层孔隙度、渗透率进行预测的方法,通过实际运用,和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相比,预测的精度大幅度提高,渗透率相关系数可由0.8436提高到0.9961,相对误差2.19%,从而为深化储层认识提供了准确的孔隙度、渗透率参数。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盆地流花礁灰岩油藏的储集条件复杂、非均质性强。综合珠江口盆地A油田地震、测井、沉积和地质等资料,分析其礁灰岩储层的沉积微相、隔夹层等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进而在相控条件约束下,利用熵权法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评价,并建立不同约束条件下的随机储层非均质综合评价模型。实例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定量表征储层质量参数和几何形态参数;综合储层非均质综合评价模型与油藏动态资料,确定研究区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为0.5~0.7的区域为剩余油分布潜力区,且剩余油主要富集于研究区礁体西北翼、东南翼以及靠近西南翼断层的构造高部位。在剩余油分布潜力区部署9口水平井,均获得较高的平均日产油量,与ODP设计日产油量相比,提高至少50 m~3/d,且平均含水饱和度上升较缓慢,剩余油分布潜力区具有较长的稳产时间。因此,利用熵权法对礁灰岩储层非均质性进行定量评价的结果基本可以表征其储层的非均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重要课题.应用开发地质学对Gh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等,归纳出剩余油类型,对剩余油分布进行评价;并分析剩余油潜力类型,进行剩余油潜力评价和储量预测,指出油田剩余油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11.
胜坨油田二区沙234流动单元随机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流动单元是空间上连续分布的具有相似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渗流特征的储集体,流动单元是储层岩性、物性和渗流特征的综合反映,代表特定的沉积环境和渗流场。流动单元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能够准确反映储层非均质性、适用于油藏数值模拟的三维地质模型,每个流动单元可作为油藏数值模拟的网格块。此外,将流动单元研究与剩余油结合起来,揭示了油藏在空间的变化规律,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和预测是老油田调整挖潜的主要课题。本文应用开发地质学方法对文东沙三中油藏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即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利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新钻调整井资料,分析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归纳剩余油分布类型,指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已进入高含水期的BMH油田北区角15块油藏非均质性强、井网不完善和断层复杂的情况,进行了精细的油藏地质研究,建立了精细的储层三维模型。将间接的、定性的、静态的地质研究与油藏数值模拟直接的、定量的、动态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区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断层及井网不完善的综合控制,形成剩余油的主要原因是井网的不完善、断层的遮挡性以及层内非均质性引起的水驱见效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注水过程中岩石物理性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油田开发的实际情况,在室内模拟油藏条件(温度、压力、地层油水),利用天然岩心进行岩电—相驱实验。研究注水过程中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为最终准确确定储层含水饱和度、剩余油分布提供可靠的依据,其结采在双河油田水淹层测井评价中应用,荻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于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利用测井多井评价资料求取的储层参数,结合岩心分析资料,对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上属于强非均质性储层,其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控制,是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应用示踪剂监测技术评价油藏井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藏连通性研究是油气藏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制订油田开发方案的重要依据。随着油藏的不断开发,油藏参数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始的静态参数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地层性质。本项目应用示踪剂监测技术评价注水开发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注入水流动方向,以及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同时对监测结果应用最先进的综合解释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储层井间连通状况,物性分布特征等参数,为油藏的注采调整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濮城油田沙一下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从沉积特征、沉积微相及非均质参数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建立了湖盆裙边状三角洲前缘砂体储居非均质特征-油水运动规律-剩余油分布响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高最终采收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井间储层连通性认识是注水开发油田最重要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而目前常用的油藏工程法、数值模拟法和地球化学法,对认识结论可靠性的影响因素较多,尤其对地质资料依赖性较大,且周期长成本高。由注水井、采油井和油水井井间储层组成了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注采系统,反映该系统某一侧面的油水井生产动态数据中,隐含着油水井井间储层连通性信息。利用油水井多变量生产动态数据,基于多变量相空间重构方法,可重构这一注采系统动力学特征,通过求取重构注采系统吸引子的关联维,就有可能提取出井间储层连通性信息。使用该方法工作量小,在WR油田应用效果好,得出结论与实际生产相符,且理论清晰算法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地质静态模型参数,并可以实现定量解释,为井间储层连通性认识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评价安塞油田塞130井区长6储层的宏观、微观非均质性,为储层评价和油田的科学开发提供依据。在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压汞等各类测试、测井资料,对长6储层宏观和微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塞130井区长6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较弱,平面非均质性及储层孔隙结构微观非均性中等。剩余油主要分布在611-2和长611-3两个储层,是油田下一步剩余油挖潜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20.
喇嘛甸油田储层动用状况及综合调整方向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针对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高度分散及挖掘潜难度增大的实际状况,在精细解剖各类储层基础上,对河流-三角洲沉积的各类储层成因模式及非均质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利用取心井水洗资料及最新完钻井水淹解释成果搞清了不同类型储层目前动用状况,确定了不同沉积环境各类储层剩余油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研究认为,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潜力主要集中在泛滥分流平原环境沉积的厚油层内部。通过系统完善各套开发层系储层的注采关系,采取多种进行精细挖潜,是今后油田综合调整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