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超欠挖一直是隧道开挖中遇到的一大难题。该文在金丽温高速红枫连拱隧道超欠挖现象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绘制出开挖断面超欠挖块体投影面的平面展示图,对超欠挖现象的各种几何形态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投影面的边分析、面分析和块体的空间分布、超欠挖深度、体积分析。统计连拱隧道超欠挖块体空间几何和体积等分布特征,得出开挖断面上不同弧段的超欠挖差异,最后估算由于超欠挖而造成的对隧道成本的影响以及不同弧段超挖造成增加投入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搜索围岩在多组裂隙切割时形成的最大块体内关键块体,以某水工地下隧洞为例,基于地质资料分析,统计出裂隙产状、间距、内聚力等特征,根据块体理论,利用Matlab对岩体结构面进行三维网络模拟,实现了隧洞可动块体的显示、多组裂隙切割最大可动块体内最关键块体的显示,分析了滑动模式和安全系数,可满足工程的安全分析及可视化需求。  相似文献   

3.
采用UDEC离散单元法中关于裂隙岩体开挖模拟及水力全耦合分析模型,分析裂隙岩体洞室开挖后,因围岩应力与水力耦合作用导致裂隙隙宽变化及渗流变化的过程。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耦合作用对裂隙岩体渗透特性的影响,以隧洞开挖为例,用开挖后隧洞内总涌水量来表征岩体的渗透特性。利用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块体边界大小、初始应力比、裂隙隙宽和裂隙夹角对开挖后隧洞内涌水量变化的影响,进而可以看出它们对裂隙岩体渗透性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随着块体尺寸和初始应力比的增大,隧洞内总涌水量减少;随初始隙宽的增大涌水量增加并当达到某一固定值时保持不变;隧洞涌水量在θ2/θ1=3.5,其中θ1=30°,即两组节理的夹角为75°处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4.
在水利水电建设中,例如坝及水工隧洞的建设,经常需要列岩体进行开挖爆破。这时,既要把必须挖掉的岩体挖掉,又要求防止过多的超挖,并精心保护未开挖的岩体,使其受爆破作用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定向爆破筑坝,这是把岩体的开挖和坝体的填筑结合起来,要求  相似文献   

5.
根据小沟头水电站引水线路沿线岩体结构发育特征,利用Hoek等人编制的地下硐室块体稳定性分析UNWEDGE程序对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对实际工作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奎屯河引水隧洞项目2标段工程为例,分析了隧道超挖产生的原因,结合工程实际计算了超挖对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的影响程度。计算结果表明:V类围岩隧道超挖10 cm时,每延米工时增加29 min,总工期增加69 d;隧道超挖10 cm,每延米平均增加的成本为3 527.987元,总标段增加1 206.6万元。为减少隧道超挖,从钻孔工艺、爆破参数设计和工程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实施改进措施后,爆破质量得到大幅提高,经济效益提高49.87%,时间效益提高48.28%。  相似文献   

7.
块体理论是节理岩体稳定性分析的一种新方法。本文以铜录山矿边坡为例,论述了块体理论及其这一新分析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接触测量方法快速精细量测边坡岩体结构面几何信息,获取优势结构面,结构面、开挖面相互切割形成块体,利用块体理论对其进行分类汇总计算,判断块体是否为危岩体,并提出危岩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结合工程实例,基于块体的失稳条件和层状岩体的破坏条件,分析不同地质构造形态岩层下,隧洞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并根据洞室围岩产状与开挖几何边界的关系,提出围岩易破坏点的位置确定方法。最后,通过对工程实例中围岩塌方的统计,分析塌方围岩原因,进一步验证层状岩体中围岩的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安家岭煤矿存在大量不稳定块体,安全隐患非常高,必须进行关键块体的预防治理工作。以北帮1300边坡平台为工程背景,采用先进的三维岩体不接触测量技术,进行岩体结构面的现场测量,获取岩体节理几何形态空间分布信息,建立三维岩体结构面空间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获得的边坡岩体结构面基本参数信息,基于不稳定块体快速识别和分析系统(Geo SMA-3D),进行边坡关键块体的搜索,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理论分析,确定边坡较易掉落的块体及影响块体不稳定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周显华 《地矿测绘》2010,26(3):36-38
水电站的洞室开挖,铁路、公路的交通遂道开挖,对超欠挖都有严格的控制指标,内业计算及成图都比较繁琐。为此,利用AutoLISP编程,实现了洞室超欠挖值及面积的计算,同时可实现断面图的绘制,并可在图上自动标注超欠挖值。实践证明,利用AutoLISP编程进行洞室开挖测量资料的处理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以山东某隧道为例, 运用基于T-S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 结合相关影响因素对地下硐室超挖进行了预测。预测模型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用了199组数据, 其中179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训练网络, 20组数据作为测试样本验证模型的预测结果。通过计算, 基于T-S模型模糊神经网络超挖预测的相关系数为0.962 8, 均方差为0.449, 平均相对误差为6.33%。与BP神经网络和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基于T-S模型的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效果最好, 能精确预测地下硐室爆破超挖量, 对控制超挖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露天爆破对主运输平硐振动影响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爆破动载荷模拟分析软件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南芬露天铁矿运输主平硐在生产中要经受长期大爆破振动的考验,需要进行长期爆破对平硐振动影响的评价,为此,应用突加载荷法来模拟爆破振动响应,模拟中采用位移等效原则来确定突加载荷的大小、作用时间和作用范围,通过大型岩体力学有限元分析软件FLAC计算,以进行岩体内的动态应力场的分析和巷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工程实际数据检验,表明这种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杨义兴  余克林 《金属矿山》2007,37(12):115-118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治理滑坡工程中已广泛使用,但其设计与计算理论远远滞后于工程应用,在工程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岩土体岩土体材料具有的不确定性以及岩土体与结构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为此,将可靠度理论应用于锚索抗滑桩的设计计算中,根据工程中锚索抗滑桩的失效形式建立其可靠度计算模型,提出了将蒙特卡洛法与PNET法相结合进行锚索抗滑桩的结构系统可靠度计算,该方法充分利用了蒙特卡洛法计算精度高,又考虑了各失效模式间的相关性,较单一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点,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应变耦合渗流模型的裂隙岩体弹性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地直接测定裂隙岩体的弹性模量Em,由于各种原因,在工程实践中往往有一定的困难。作为一种替代方法,通常人们利用实验室测得的岩石弹性模量E来确定裂隙岩体弹性模量Em。提出的耦合应变渗流模型,建立了裂隙岩体中裂隙与岩块在应力作用下的变形协调和应力平衡关系,通过考虑裂隙岩体中地下开挖体涌水量大小可直接反映裂隙的贯通情况和密度大小这一事实,用地下开挖体涌水量大小和岩体弹性模量折减系数Em来计算岩体弹性模量。为计算岩体弹性模量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新途经。 该模型的结果与实际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6.
受青藏高原持续隆起的影响,处于一对区域性共轭断层之间的龙首山断块强烈抬升。F1深大断层为共轭断层中的2断层之一,整个矿区就位于F1西南面的影响区域之中。龙首山断块中纵横分布着2个断层系统,因受其影响,矿区岩体中发育出2组优势节理面。对一个断层活动性较强的区域,其中的断层和岩体节理面相对于地应力场而言,应该接近临界滑移状态。根据实测的金川矿区地应力资料和实测的岩体节理面间的摩擦系数,计算给出岩体节理面间的摩擦力水平确实约等于最大静摩擦力,力学计算与地学观点取得一致,可见在金川矿区,软弱层带构造对地应力的积累程度和分布状态起着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评述确定裂隙岩体渗透参数的方法。论述裂隙岩体渗透系数张量和裂隙等效水力宽度的确定方法及数值反演模型,实数编码遗传算法反演裂隙岩体渗透系数张量和裂隙等效水力宽度的主要过程,结合实际工程的分析表明,该方法可行,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隧道掘进光面爆破效果预测准确性,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SVR)的光面爆破效果预测模型.选取炮眼密集系数、最小抵抗线、光爆孔线装药量、光爆孔眼深度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共5个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参数,选取半眼率和超欠挖量共2个爆破效果评价指标作为输出参数,分别利用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对36组隧(巷)道爆...  相似文献   

19.
某大型地下硐室群作为历史文物存续时间一般有数百年甚至千年,其安全等级不同于一般岩体工程,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大型硐室群岩体结构稳定性减弱,强度降低,最终导致岩体失稳、损坏,因此对其 进行岩体稳定性分析和加固十分必要。该大型地下硐室群建设工程属于大型地下岩体开挖工程,岩体工程开挖前,通过工程地质调查显示,硐室群岩体整体稳定性较好,通过稳定性经验评价法对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发现硐室群整体稳定性好。在此基础上,采用三维数值仿真模拟计算方法对硐室群整体稳定性进行了评价,计算结果与工程地质调查、稳定性经验评价法的判断结果基本吻合,大型硐室群开挖后围岩总体上处于稳 定状态。针对硐室内局部有断层破碎带和局部块体存在失稳隐患,提出了以“锚杆与注浆、浇筑混凝土相结合”的锚网喷为主的加固方案,有有效确保了其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