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高铁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高铁新城建设也迎来了一次次热潮,并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京沪线16个高铁新城为研究对象,对站点周边3km半径范围展开研究,基于用地开发量、用地类型、用地结构等空间演变相关指标,从纵向时间序列视角分析研判2009—2019年间高铁新城空间演变的特征变化,将演变历程划分为启动期、缓慢增长期和提质发展期3个阶段,探讨了发展阶段整体呈现出分级、分类、分段的概率性特征等规律,最后提出加强多方规划协同、建设实施动态监控的相关建议,以此为推进京沪线乃至我国其他高铁新城的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思考,为其未来空间规划及建设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空间演化规律是探究高铁站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京沪高铁线24个站区为例,以2008年~2018年期间站区范围内的土地开发量、开发功能和设站城市相关数据为研究依据,探究其半径3km圈层范围内的土地开发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部分城市建成区扩张较快,站点选址对站点周边发展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站点周边开发的空间演变特征可分为由内向外、由外向内和内外均衡三类,城市能级和站点区位越好,则核心圈层的商业、商务功能越优先开发,逐渐带动外圈层发展。驱动因素受到站点区位和资源禀赋的影响,可分为大型公共设施带动型、房地产带动型和产业带动型三类。最后,提出了站点选址、功能分布、开发时序和驱动方式等方面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站点地区开发过程中“肯定”与“批判”两种声音的实质是讨论高铁站点地区开发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问题.文章解析了欧洲高铁站点地区开发的成功案例,提出站点地区开发与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的观点,并总结出五点经验.然而我国当前高铁站点地区边缘化的站点区位、高等级公共设施为主体的功能业态等“千站一面”的发展特征,使得两者的协同面临巨大困境.文章进一步指出形成当前困境的原因既有站点地区固有的空间与机制的复杂性,更植根于我国当前城市的发展阶段、模式及特征.最后提出现阶段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高铁站点的空间换乘便捷度与站点规划布局之间的关系,在空间换乘便捷度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站点规划布局中的关键要素与空间换乘便捷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站点的空间布局模式与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采用集中式布局模式的站点其换乘便捷度较高;而站点区位、站房规模与站点空间换乘便捷度之间并不存在相关性.这是对以往和当前高铁站点一味强调门户、气势,站点规划设计追求大规模、大框架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为剖析我国高铁站旅客进出站交通换乘过程中时空损耗主要环节,对沪汉蓉铁路10个典型站点交通换乘便捷度及影响要素开展定量评估。研究发现,高铁站点交通换乘便捷度受衔接交通场站空间组织模式的影响,高铁站进出站口和各交通场站的空间位置关系是影响换乘便捷度的关键要素;而公共交通、出租车场站设置不合理,是高铁站交通换乘时空损耗的重要环节;立体交通、购取票点、进站安检等设施改善,有助于降低换乘时间损耗。  相似文献   

6.
分别从站点地区开发与城市空间转型两个视角剖析高铁站点地区开发的典型案例:欧洲里尔高铁站与阿姆斯特丹南站。研究发现成功的站点地区开发始终与城市空间转型的趋势保持一致,在成功实现站点地区开发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转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我国站点地区开发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的背景下,以京沪高铁沿线22个城市的站点及其周边地区为样本,探索高铁站点设置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首先从理论出发分析区域性交通设施对于周边城镇发展的作用,明确研究思路与框架,建立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基于理论假设,研究的实证部分运用2006—2012年京沪高铁设站城市和站点周边相关数据,开展聚类分析,建构多元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明确影响站点周边地区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基于对22个样本的实地踏勘和规划资料收集,分析站点选址、周边地区发展在规模、土地使用性质、与其他交通设施衔接等方面的规划、实施现状和问题。研究通过深入理解高铁站点对其周边地区发展的影响,辨析规划和实施的问题,提出区域交通设施周边地区规划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力求推进站点周边地区集约、高效和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郝付军 《广东建材》2011,27(8):121-123
为解决京沪高速铁路某段合格填料缺乏的问题,通过总结掺入粉煤灰、石灰、水泥改良填料的机理,利用当地资源通过试验研究不同掺量的水泥、石灰、粉煤灰对填料含水率、无侧限强度和最大干密度等参数影响,设计改良方案,通过现场填筑,确定满足设计要求、经理合理的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欧洲兴起后,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欧洲的城市网络结构(张国华,等,2011;Chen C,Land Hall P,2011)。自2008年京津高铁开通以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2020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数超过3.9万公里,占全球高铁运营总里程的七成以上。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运营形式,其站域必须具备公共交通的服务功能,同时轨道交通站域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一部分,也应具备一般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因此,本文针对具体的公共空间属性,对站点地区公共空间塑造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该文首先分析了高速铁路影响下城市空间发展的新特征——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和高铁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相应的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引导的空间发展(HSR-OD);进而构建了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框架,具体为:以可达性、区位和土地地租为基础的作用机制,以高铁站点与城市间的区位、交通、规模、功能四对关系为核心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大城市边缘区新建型、中小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和中小城市边缘区新建型等四类沿线设站城市的典型空间发展模式。最后,结合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四种典型类型,相应提出旧城更新、增长极核、新城建设和交通枢纽等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赵倩  陈国伟 《城市规划》2015,39(7):50-55
空间区位是影响高铁站周边地区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以京沪高铁和武广高铁沿线38个站点为案例,探究高铁站到城市中心的距离对高铁站周边的开发规模、用地性质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站距离城市中心过近和过远均不利于站点周边地区的开发,且开发显著的样本以大城市及以上规模城市为主;就用地性质而言,道路用地占比最高,其次为居住和商务商业用地,表明站点周边仍处于建设开发初期;开发显著的站点与高铁交通功能密切相关的基本服务功能完善,而与城市价值相关的衍生功能差异较大。京沪线站点周边的开发规模远大于武广线,且商业类用地占比更高,这与两线路沿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3.
汪法频 《建筑》2011,(14):1-1
6月30日,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标准最高的京沪高铁正式通车。从北京到上海,行程1318公里,乘车不足5小时。外电评述,"这是一个古老民族伟大的跨越之梦,仿佛一转眼就变成了现实。""一转眼",何其轻松。但京沪高铁的建设者们一刻都没有轻松过。  相似文献   

14.
高铁站区是实现城市多中心的重要工具 以京沪、京广高铁沿线35个规划定位为城市(副)中心的高铁站区为案例,对其核心区用地开发特征和城市中心职能实现程度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大部分高铁站核心区尚处于公共投资主导期,用地开发进展大大低于规划预期;不同等级高铁站核心区均以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开发为主,但只有少数站区的城市中心职能逐渐显现.上海虹桥、郑州东、济南西等省级站区以商业商务职能为主,沧州西、徐州东、枣庄等市级站区以文体中心和商业商务职能并重为特征;高铁站核心区用地开发进度和城市中心职能实现程度受多元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显著开发站区的车站等级高、与城市建成区距离近、设站城市经济实力强,同时多采用了AOD、IOD、SOD开发模式.据此,提出了动态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项目驱动,产城融合、协同发展等站区规划和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沪宁沿线地区为例,分析高铁网络演化发展过程中站点选址的路径依赖特征,形成三点结论:第一,沪宁沿线高铁网络是一个逐步演化、不断发展的过程,高铁站点选址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规律,且存在阶段性发展演绎特征;第二,路径依赖特征的发展变化与城市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新旧高铁站点之间的空间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三,路径依赖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已在沪宁沿线地区衍生出高铁站点并站困难的问题。部分现状发展较弱的站点虽得到新的机遇,但同时面临巨大的发展挑战。总体上看,该研究的意义在于阐明面向未来高铁与城市协同发展的路径依赖规律,为高铁与城市协同演化发展的优化调控政策制定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四川建材》2017,(4):113-114
针对地下交通体系的应用展开分析,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开发与土地特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的研究,从中发现很多实际问题,因此,须对此做简明科学的分析。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理念,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下空间开发与交通相关土地特征的策略进行有效的探索和理论性指导。  相似文献   

17.
京沪高铁连续梁桥支架施工预拱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预拱度的合理设置直接影响到分段施工桥梁的正常合龙、成桥的线形美观以及列车行驶的平顺性、安全性.京沪高铁梁桥具有自重大、混凝土等级高、刚度大、预应力度高、列车通行速度快、频次高等特点,对线形要求更为严格.并且多采用大节段、支架施工,有必要对其预拱度的合理设置进行研究,以满足梁桥的线形和内力要求.通过对影响预拱度的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对京沪高铁连续梁桥预拱度的设置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速公路拓宽下穿京沪高铁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建筑》2019,(9):113-117
文章以京沪高铁沿线苏州段某公路拓宽为工程背景,建立高速公路拓宽下穿京沪高铁的ABAQUS三维有限元模型,就高速公路拓宽对高铁桥墩及基础面的变形、高铁桩基的力学特性及高速公路的变形展开分析,从而完善公路拓宽下穿高铁的研究依据,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基础的变形呈对称关系,变形较为稳定且小于1mm,两桥墩不产生不均匀沉降;对桩基承载力的影响可以不计,对桩端产生一定附加应力;道路的竖向变形呈现波浪型分布,竖向变形主要发生在拓宽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高速公路下穿高铁应控制高铁线左右各50m范围内的施工荷载,必要时可采用刚性路基控制对高铁桥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1高速铁路发展概述1.1全球高速铁路发展历史自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东京至大阪高速铁路以来,高速铁路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世界运营中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总长达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4,(5)
本文先介绍了工程控制测量中独立坐标系的建立方法,然后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介绍了工程控制网在进行独立坐标系统建立时采用任意分带法时带宽、分带数等的确定过程,希望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