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河悬河段影响带远景水源地可采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简要介绍河南省黄河影响带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运用FEFLOW软件建立了研究区三维地下水流模型,计算出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为28.35亿m^3/年,可开采量为19.43亿m^3/年。首次选择了9个水源地的有利开采地段,并通过地下水模型评价,在新增水源地地下水允许开采量133万m^3/年的条件下,预测浅层地下水位最大降深小于20m,开采5—10年后地下水趋于稳定,新增允许开采量的62.58%来自黄河水的补给。研究表明,黄河对研究区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补给作用,远景水源地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是有保证的。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用水供需矛盾,需要开发傍河水源地(地下水)以弥补供水不足,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性,而水源地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对合理开发地下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西安地区傍河(泾河)水源地为例,通过解析法计算,共设计了48种开采方案,经过方案比选,最终确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开采方案,确定了水源地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并通过水均衡法论证了其保证程度。  相似文献   

3.
根据陕西省吴堡县岔上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了研究范围和边界条件,建立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地下水二维非稳定流数学模型,利用基于有限差分法的Visual MODFLOW进行地下水流数值模拟计算。经过模型的识别和验证,获取可靠的水文地质参数,然后对水源地地下水资源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比设计了9种开采方案,选取了最为合理的开采方案,最终得到岔上水源地平枯期允许开采量均为6 880m3/d。根据模型预报结果,水源地目前的设计开采量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为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青格达湖水源地地下水是五家渠灌区农业灌溉、城市生活及生态用水的重要水源。运用动态分析法和水均衡法对青格达湖水源地300 m深度内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计算分析,通过优选得出水源地地下水可开采量为5 171×10~4m~3/a。  相似文献   

5.
遵循地下水均衡原理,对不同补排条件下地下水均衡方程应用进行了简述,认为用增加的补给量和减少的排泄量及变化量确定允许开采量只适用特定条件;对区域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和集中供水水源地允许开采量均衡计算确定做了概念上的辨析,明确了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宿州市城西水源地由于长期开采地下水、井位布局不合理,且地下水补给有限,已严重超采,形成了若干个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直接威胁城区供水安全的现实,通过数值模拟法计算宿州市城西水源地的地下水可开采量,采用开采系数法对水源地进行地下水超采评价,并制定相应的限采方案,预测限采后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分析限采效果。结果表明,现状年2010年城西水源地地下水开采系数为1.30,属于严重超采;实施限采方案后,规划年2015年、2020年,地下水开采系数分别为1.21、0.97,限采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某地下水供水水源地为例,通过水源地年均开采量和年均水位变幅关系确定地下水开采量和地下水水位指标。  相似文献   

8.
鞍山市西郊水源地由于长期超量开采,已形成区域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且"漏斗"在逐年加深,面积不断扩大,对水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依据该区域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开采量统计数据以及水源地地下水的初始状态等资料,对西郊水源地"漏斗"的形成、发展趋势及影响制约"漏斗"状态的主要相关因子进了行分析,并对今后如何加强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郑州沿黄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避免或减少地下水水源地集中开采对区域生态地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区内地下水位、水质、开采量等环境地质条件进行了近10年的连续监测。利用实测、遥感解译、水均衡及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重新计算验证了各项水文地质参数,对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进行了复核性开采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水源地开采不会对黄河大堤稳定性及黄河河道造成大的影响;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造成水源地水位降深增加了1.5 m,但黄河的补给量基本未变;河道北移在800 m以内时对水源地的影响不大。针对水源地范围内存在农渔业用水模式的改变及对地下水的无序开发问题,提出了应加强对水源地的立法保护,采取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和"采补调蓄"措施,是实现沿黄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生态环境和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鞍山市铁西、西郊两个城市供水水源地投产前的地下水初始状态和投产后的漏斗形成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该区域的地下水可开采量和加强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