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市住宅》2010,(9):21-22
<正>土地财政是一种现实状态,其本身无所谓好与不好所谓土地财政,是指地方政府从土地开发及其相关领域所获得的税收收入和公共产权收入,并且在近几年房价高涨的情况下,这两块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的一种现实情况。现在,国  相似文献   

2.
《城市住宅》2012,(6):70-72
面对土地财政的种种弊端,变革土地财政的呼声由来已久。新的改革方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土地财政已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改变土地财政,地方政府的收入该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财政博弈以长三角地区的镇江市为例,自2010年京沪高铁贯通后,该市的城市化进程步入快速发展期,政府提出了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1)
高校法学专业是掌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前沿理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专业法律人才,为国家法治战略的实施提供思想与理论支撑的重要阵地,地方高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成为大学生法律素质与法治精神养成、本地区法律咨询与社会服务、周边区域专有法律问题研究的三大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推进本地法治进程,服务本地人民生产与生活,应该成为地方高校法治教育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关于土地权利制度与地方政府规划行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规划师》2007,23(3):79-81
坚持价值判断中立和保护公众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取向,但在实践中,地方政府规划行为偏离了这一基本价值取向,而成为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并导致了土地使用失控。从土地权利制度的角度看,当前土地物权体系的不完整是我国现行土地权利制度的根本缺陷,也是造成地方政府规划行为偏离的原因之一,应在构建以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物权体系的基础上变革土地权利制度。  相似文献   

5.
地产市场成长的地方政府阻力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7年以来,中国地产市场制度开始建立,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逐年提高,2004年,实行市场出让土地的宗数已占出让总宗数的29%.但是,中国地产市场秩序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主要表现在: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地产市场透明度不高、地产市场与房产市场不配套、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仍然有限、局部房地产价格泡沫现象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地方政府间的不正当竞争,是地产市场健康成长的重要阻力,而且地方政府的这种阻力是一道短时间内难以跨越的"门槛".突破地方政府阻力的关键点在于重构土地财产制度、规范地方政府的土地经济行为、改革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升迁制度、改革政府的干预市场方式.  相似文献   

6.
《城市住宅》2012,(6):68-69
十余年以来,特别是近些年,中国土地制度和土地财政制度的变革,聚集了超万亿元的巨额可支配财力,为地方带来大量的财政收入,推动了地方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土地出让金制度带来的一些弊端也相当突出,因此,也被广泛诟病。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各地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基本划归地方政府,实践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了地方的主  相似文献   

7.
土地财政是我国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举债融资的最主要支撑。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也在不断累积。本文从我国土地财政的成因入手,分析寄生于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基于城市理性增长及可持续城市化的土地利用策略,提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融资运行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融资源于分税制改革以后的财政收支不平衡,地方政府通过直接出让、债务等方式以土地作为媒介进行融资。土地融资推进了城市基础建设,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繁荣;但由于缺乏监管,现行的土地融资模式有不可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必须规范土地融资行为,加强风险监管,同时,拓宽政府融资渠道,促进融资行为市场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过快成为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地财政是其主要成因。而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行土地财政,主要原因:在土地产权制度上,城乡土地产权主体模糊、产权残缺、权力失衡;在土地使用制度上,政府垄断一级市场、土地增值国有;在土地征收制度上,政府征地范围过宽、征地成本低廉、行政强制力主导;在土地财税制度上,税制体系混乱、重流通、轻保有、地方政府缺乏主力税种。最终导致地方政府土地权力过大,且无法通过征收物业税来获取稳定收益,只靠一次性土地出让获益致使用地失控。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土地制度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资讯快览     
《小城镇建设》2011,(1):21-21
地方政府“以地生财”全年卖地收入将破2万亿 由于土地供应量约为过去两年的总和,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有望突破2万亿元。近10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迅速增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比重不断提升。资料显示,2001年-2003年,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房价不断攀升,一方面与物价上涨有关,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住房供求矛盾。地方政府为了本地GDP攀升,不断加大对商品房的投入,以拉动本地经济发展,甚至不惜通过拆迁旧房,降低公共住房的总供应量来刺激住房价格。地方政府在发展公共住房保障方面没有什么激励,相反某地方政府如果投入公房成本过大,它反而损失了机会成本。这也是房价高涨而公共住房不断萎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追求政绩,常常利用自身具有的优势违背中央的土地政策。这使得中央政府的土地政策难以发挥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维护农民利益等作用,从而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土地政策博弈。在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土地政策博弈现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博弈双方的利益,建立了激励相容机制,即通过委托代理模型来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利益分配。并根据博弈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是土地再开发的最基本角色,呈现城市企业主义的运作特征。研究从分析地方政府角色演变入手,探索地方政府在多方主体博弈关系中的作用与影响,剖析土地再开发的运行逻辑与内在机制。通过梳理广州市土地再开发历程,总结地方政府角色影响下的土地再开发模式,主要表现为3种类型:政府主导下的激励模式、政府监管下的协调模式、以及政府运营下的联合模式。相应地,地方政府的城市企业主义行动路径表现为3个趋势,分别是由发展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以及由管制型向合作型转变。研究通过总结地方政府角色对土地再开发成效的作用规律,在提升土地再开发的空间治理成效方面提供实证借鉴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5)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已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为了解决地方财源不足、实现土地财政转型,应该将本次房产税改革定位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我国房产税改革的背景,对房产税取代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稳定收入来源进行可行性分析,希望可以完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实现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鉴于"土地财政"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主流观点几乎一边倒地要求抛弃"土地财政"。谈论抛弃很容易,如何找到替代的融资?一个简单的答案,就是仿效发达国家,转向税收财政。当年美国"土地财政"切换到"税收财政",靠的是联邦政府放弃土地收益同时地方政府开征财产税。今天中国,土地在地方,税收在中央。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5)
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与土地价格泡沫构成了风险循环,在这个风险循环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是"稀缺性土地减少与隐性债务显性化"与"融资需求刚性"。偿债高峰伴随房地产需求下滑、流动性趋紧导致的市场融资利率上升、土地市场制度改革导致的定价权转移等因素都对这个风险循环构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地方政府债务与土地价格泡沫的风险循环无法长期持续,"稀缺性土地减少与隐性债务显性化""融资需求刚性"将导致地方政府负债率不断提升、土地价格刚性不断强化甚至"泡沫化"。当面临偿债高峰叠加房地产需求下滑、市场融资利率上升、土地市场制度改革导致定价权转移等冲击时,应恰当应对。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10)
经济建设是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经济工作宣传是新闻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体现。本文认为,只有准确把握地方党报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经济工作宣传报道,才能为本地经济平衡健康较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地方债,是国债的补充形式,有利于弥补地方财政支出不足;地方政府需求推动地方债券市场的发展;较强的市场承受力使西部地区发行地方债券成为可能;地方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已经具备较好的外部环境;保证“稳增长”大局;摆脱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给地方政府一个匹配资金流的工具;可缓解中央财政压力。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第335期刊登文章《土地违法为何多由地方政府主导》。文章指出,当前土地违法反弹现象比较严重,执法形势相当严峻,目前发生的土地违法案件中,地方政府违法占地问题突出,凡是性质严重的土地违法行为,几乎都涉及地方政府或相关领导。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10)
一提到经济新闻,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宏观政策、经济发展趋势等宏观性、全局性的概念,而在笔者看来,经济活动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改善民生,因此经济新闻应着眼于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受众普遍关注的有价值的新闻。当前经济现象风云变幻,为读者揭示经济现象背后所蕴藏的真相,是体现地方党报舆论引导水平,彰显地方党报媒体责任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地方党报,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经济新闻理应对本地的经济生活发挥引导的作用,更应该贴近民生,为百姓的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