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比常规处理与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水厂的运行效果,通过生产试验研究两种工艺对有机物及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深度处理C水厂混凝沉淀效果较好,砂滤后出水浊度达到0.20NTU,混凝沉淀对浊度的去除率达到78.9%,炭滤池对浊度的去除效果有限。混凝沉淀对UV254的去除效果有限,去除率为11.7%~23.8%,砂滤池的去除率为19.0%~25.0%,深度处理C水厂生物活性炭滤池对UV254的去除效果较明显。混凝沉淀对溶解性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均无明显去除效果,经过砂滤后氨氮和亚硝态氮基本得到去除。混凝沉淀对CODMn的去除率约为14.1%,对TOC的去除率约为26.5%,石英砂过滤对CODMn的去除率约为31.0%,对TOC的去除率约为11.4%。常规加碱B水厂的去除效果优于常规A水厂,深度处理C水厂炭滤过程对CODMn的去除率约为43.9%,对TOC的去除率约为32.6%。加碱比不加碱的砂滤池对生成三卤甲烷的风险大大减低,经过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后可以进一步减低出厂水中消毒副产物浓度。  相似文献   

2.
梅林水厂水质深度处理工程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梅林水厂进行水质深度处理的目标及工艺选择的过程,对深度处理工程的平面布置、工艺设计特点等进行了阐述.运行结果表明,对于深圳水库这种高藻、低浊的微污染原水,采用前臭氧预处理/后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炭过滤深度处理工艺是合理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出厂水浊度异常波动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代荣  李拥华 《城镇供水》2005,(3):15-15,27
现在国内水处理工艺正在向深度处理方向发展,如臭氧一活性炭、膜处理等,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水质日渐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常规处理也不容忽视,毕竟活性炭深度处理相对来说除浊率不高,去除水中浊度的任务大部分还是由常规处理来完成,所以常规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过滤就显得特别重要。笔者就解决常规处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说明加强水厂常规处理工艺运行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对那些建造年代较早的水厂,说不定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4.
目前福州市区各自来水厂采用的为常规的水处理工艺,为了消除水源水质对供水水质造成的突变性、无法预测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在福州东南区水厂原有处理工艺基础上增加臭氧-活性炭工艺的应用情况,并反映出其对提高水厂运行稳定性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甲子塘水厂现状规模为20万m3/d,分为三期工程建设,均采用常规处理工艺。为加快实施优质饮用水工程,打造全城直饮的城市供水体系,水厂新增臭氧-活性炭工艺进一步提升供水水质。设计采用集约化设计理念,并对传统炭滤池相关设计做了部分优化。本文总结了该工程的设计理念、参数和优化,为其他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滦河水质季节波动较大,仅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常规工艺处理,冬季运行压力较大。以引滦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臭氧预氧化、臭氧深度氧化、活性炭过滤、臭氧/活性炭组合处理等技术对常规工艺进行强化,考察各工艺对浊度、CODMn、UV254等指标的控制能力。结果表明:若要求出水CODMn低于1.0 mg/L,采用1.0 mg/L的后臭氧强化工艺即可实现;若对CODMn的控制要求达到0.85 mg/L,应选用1.0 mg/L的预臭氧强化工艺,但此工艺对UV254的控制能力较后臭氧弱;对浊度而言,活性炭过滤的效果优于两种臭氧强化工艺,炭滤池出水浊度可降至0.12 NTU;最优的出水效果来自1.0 mg/L后臭氧/活性炭组合强化工艺,浊度可降至0.10 NTU以下,CODMn和UV254分别降至0.50 mg/L和0.043 cm-1,可为饮用水厂的提标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臭氧活性炭工艺在杭州南星桥水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在杭州南星桥水厂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深度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比较了深度处理工艺与常规工艺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8.
进一步提高浙江省自来水厂的出厂水水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为进一步提高浙江省自来水厂的出厂水水质而制定的技术目标,包括基本目标、争创目标和现代化目标,并探讨了为提高自来水厂出厂水水质而实施水厂技术改造的具体方针及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9.
根据昆山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我们积极实施了饮用水深度处理工程,该工程于2007年2月圆满竣工投入试运行,使昆山成为国内第一个整个市域范围全部实现饮用水深度处理的城市。一、昆山供水概况昆山供水开始于1965年,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现有的水源常规水处理工艺已难以满足饮用水水质要求,为了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需要强化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原水进行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本文对微污染水源常规处理的各种工艺方法以及在各工艺中应相应增加的新工艺新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今后在面对有机污染物日益严重的水源水而又要生产出合格的饮用水时,对水处理工艺选择的基建投资、运行成本和维护管理等基本必要条件提供一些技术概念支持。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微污染原水引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课题以河南某市引黄水库微污染水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强化常规处理工艺+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净化效能,结果表明:强化常规处理工艺+臭氧-生物活性炭联合工艺对浊度、COD_(Mn)、氨氮、DOC、THMFP和HAAFP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中上述污染物浓度分别为0.07~0.20NTU、0.63mg/L~1.39mg/L、0.06mg/L~0.18mg/L、2.563mg/L、127.83ug/L、42.85ug/L,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由于原水水质不稳定,松江自来水公司二水厂亟需实施深度处理改造以保证出厂水水质达标。该厂创造性地将原有平流式沉淀池进行改造,克服了厂区用地紧张、电力容量不足等诸多难题,在常规处理工艺基础上新增O3—BAC深度处理工艺,最终使出厂水水质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相似文献   

14.
南方某水厂O3-BAC深度处理工艺连续运行五年以来的研究数据表明,活性炭滤料的碘吸附值下降了87.5%,亚甲基蓝吸附值下降了58.1%,但O3-BAC工艺对CODMn的去除率一直稳定在30%以上,平均去除率为38.2%,O3-BAC可降低45%的三卤甲烷生成潜能。  相似文献   

15.
浙江石臼漾水厂优化净水工艺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石臼漾水厂的原水以氨氮、CODMn等有机微污染为主,为了提高饮用水水质,该厂先后进行了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强化常规混凝、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等技术改造,取得了稳定的运行效果,总的制水成本约增加0.29元/m^3。  相似文献   

16.
AOC是衡量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不同的臭氧投加量下砂滤出水的AOC变化不显著,考虑氧化作用和消毒效果,将最佳的臭氧投量确定为1~2mg/L。生物活性炭(BAC)滤池改善了臭氧氧化后出水的生物稳定性,对TAOC的去除率稳定在28%~65%,而对AOC—P17的去除效果优于AOC—NOX的,因而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较长的空床接触时间(EBCT)并不能保证对AOC的良好去除,但有利于TOC的去除,同时水温的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BAC对AOC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神东矿区微污染地表水源水质特征,结合最近几年微污染水源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和实践,采用高锰酸钾复盐-粉末活性炭预处理/强化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有效去除污染水体中的有机物,出水浊度<1 NTU,色度≤10度,COD Mn<1 mg/L,出水水质远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运行实践表明,该处理工艺具有运行效果稳定、自动化程度高、处理成本低等特点。详细介绍了净水厂的工艺选择、工艺流程、主要构(建)筑物设计参数等,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虹 《城镇供水》2014,(6):70-73
根据南方地区某含藻水源水厂的实际运行情况,在调查分析水源水质、现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藻期水厂供水水质安全保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含藻量的急剧增加严重影响水厂的运行效果,出水浊度低藻期0.1-0.2NTU,而高藻期最高达0.8NTU,已有超标风险;高藻期三氯化铁形成的矾花密实,絮凝及沉淀时间快,更能适应原水p H的变化,效果较聚合氯化铝铁更佳。该水厂目前采用"混合井—折板絮凝池—平流沉淀池—V型滤池"净水工艺,高藻期可采取水厂处理工艺优化、水源污染治理与保护、水厂工艺改造三个层面的水质安全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大中型新建水厂(总水头损失为8.5~10.8 m)建设时往往伴随着前臭氧预处理及深度处理(后臭氧+活性炭)的实施,前臭氧预处理的水损(0.5~0.8 m)往往可以通过构筑物的优化布置解决;而深度处理(后臭氧+活性炭滤池,水损约2.8~3.2 m)高程的合理设置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对山地型厂区及平原型厂区已建水厂的分析,对场地高差≥4.0 m的山地型厂区,水厂一期建设时宜在水力高程上预留深度处理所需的水头;对场地高差4.0 m的平原型厂区,水厂一期建设时不宜在水力高程上预留深度处理所需的水头,深度处理部分可待其实施时通过中间提升以满足其水头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某水厂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对微污染水源水处理的最常用技术之一。上海某水厂采用预臭氧/常规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组合工艺运行了4年,活性炭滤池的运行经历了吸附、生物活性炭和换炭3个阶段。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以提高对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锰的去除率,改善出厂水的色度、嗅味和致突变性等多项水质指标,全面提高水质。但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冬季对氨氮的去除率降低,原水的CODMn过高时出厂水CODMn仍会超过3 mg/L的标准;另外运行中要严格控制生物繁殖,防止微生物流出。此外,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会增加建设投资和运行成本,活性炭更换周期为3年半,以更换2/3的活性炭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