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循阗构造演化史的脉络,对六期关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及沉积格局产生较大影响的构造运动分别进行了阐述,并重点阐明了各期构造运动与该区油气成藏条件的关系,指出晚期印支运动使柴达木盆地产生了三叠纪晚期的零星断陷,随后开始了侏罗纪大规模的幼陷湖相沉积;早期燕山运动造成了该区沉积中心(即后期的生轻中心)的大规模迁移;晚期燕山运动使柴达木盆地进入整体沉降的坳陷阶段,有利于烃源岩的迅速成熟生烃,早期喜山运动形成了该区主要构造的雏形,该期形成的古圈闭与生烃史配置良好,晚期喜山运动,新构造运动对该区的油气聚集具较大的坏作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松辽盆地中浅层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因素,认为成熟的烃源岩、异常高压、断至烃源岩层 的断裂和构造应力有利于油气运移;松辽盆地南部的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第三系初期的喜山运动影响, 该次构造运动带来第三次热流高峰,使青山口组烃源岩大量生烃,构造应力和大量生烃产生的异常高压 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以断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聚集成藏,主要成藏期是明水期末-第三纪。  相似文献   

3.
在柴西区域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剖面恢复了南翼山构造的形成过程,最后结合油气藏解剖,分析了南翼山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南翼山构造的形成与柴西区域演化相匹配,其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路乐河期至下油砂山期处于弱伸展阶段,发育小型断陷;上油砂山期至狮子沟期为弱挤压阶段,构造应力反转,受NNE—SSW向挤压,狮子沟期挤压加强,形成背斜雏形;第四纪强烈挤压阶段,形成现今的背斜构造。构造形成演化对成藏的影响体现在油气储集、运移和成藏期次3方面:构造演化控制了裂缝的发育期次及分布,从而改善了南翼山低孔低渗储层质量;翼北和翼南2条深断裂及伴生裂缝,构成了油气运移的通道;喜山中期和晚期2次关键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成藏期次。  相似文献   

4.
构造应力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油气运移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构造活动期,构造应力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引起的沉积岩石变形导致构造应力场呈非均一性的分布,形成若干个能量汇聚或耗散中心,为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驱动力,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油气运移具有沿破裂和断层向上运聚和从凹陷中心向周边运聚的趋势。破裂和断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准噶尔盆地在印支期和喜山期的构造运动最为强烈,构造运动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最大。印支期控制的石炭-二叠系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方向基本平行最大主应力梯度值的方向,油气运移从高值应力区向低值应力区运移,已探明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主应力低值区以及应力等值线密集区的两侧。喜山期控制的侏罗系及第三系油气系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构造变形强烈的盆地南缘地区,油气总体运聚方向表现由南缘生油凹陷高值应力区指向北部低值应力区。盆地南部的呼图壁、车排子地区(独山子)、马桥和白家海等局部的构造应力低值区是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中坝气田的成藏地质条件是,海湾环境发育了优良的烃源岩,推进三角洲发育了分布广泛,厚度适中,相对坦状的砂岩储集层,印支期的古构造为油气先期聚集提供了场所,喜山期的多期次构造运动造就了多系统的裂缝网络,为油气运移,成藏富集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喜马拉雅运动对吐哈盆地油气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吐哈盆地喜马拉雅运动强烈,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构成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产生构造挤压应力驱动煤成油的初次运移;(2)改变油气二次运移的流体动力条件,从而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方式及聚集场所,因水动力场由压实水流向重力水流变化,使流体垂向连通性增加,油气发生穿层运移;(3)导致构造高位的油水界面、油气藏充满度下降,低部位的升高;(4)对古油藏进行调整和改造,使其遭受破坏或形成次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复式油气藏成藏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河油田复式油气藏的形成受区域构造运动的控制明显,其成藏主要分为4个时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为第一个成藏期,此期由于缺少有效封盖层而未能形成有效的油气聚集;海西晚期为第二个成藏期,奥陶系古岩溶带成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燕山晚期-喜山中期,油气也出现较大规模的聚集,此期主要是输导系统将下伏地层的油气往上运移,在石炭、三叠系中形成有效油气藏;而喜山晚期南高北低北倾单斜构造格局的形成,使油气藏出现往南部的重大调整.通过成藏条件及过程的研究,指出奥陶系有利勘探区块应放在古凸起的岩溶带上,而三叠系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域主要为南部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麦盖提斜坡玛南断裂演化及其油气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南构造位于麦盖提斜坡的南段,从其发育历史以及原型盆地分析的角度来看,该地区经历了3期构造运动:加里东期、海西期与喜山期,这3期构造控制了区内构造变形与盆地演化。虽然这3次构造运动中区域内奥陶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剥蚀,而且造成了上中奥陶统大面积缺失;但是从玛南断裂带的构造样式以及演化分析来看,该地区在构造运动中也发育了一系列断裂,并且在早期古构造带的基础上,发育起来了继承性很强的现今保存较好的与断层相关的背斜构造。这些断裂带对油气成藏和分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对早期的油气藏形成破坏,但同时又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纽带和桥梁;因此,研究玛南断裂特征,对研究本断裂系烃源岩的成熟度,油气的产生、运移和再运移,以及圈闭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喜马拉雅运动与松辽盆地北部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松辽盆地历经燕山运动、喜山运动两期重要的构造运动。燕山期构造运动褶皱强烈,是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大型构造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喜山期构造运动尽管在松辽盆地内部表现较弱,但对盆地北部早期形成的油气藏依然具有调整、改造作用。岩石矿物有机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的测定结果,反映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发生过两期排烃过程,扶余、杨大城子油层经历了3期油气注入。自生伊利石的K/Ar年龄测定,表明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两侧的齐家-古龙及三肇凹陷周边地区的扶余、杨大城子油层成藏时间在51~35Ma,是喜山运动期间,松辽盆地北部早期的油气藏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改造形成的次生油藏。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南部嫩江组-泉四段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很多学者分别研究构造应力场、温度压力、断裂、有机质的成熟度等因素对油气运移的影响,但大多数学者是研究单一因素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本文以松辽盆地中浅层为对象,研究上述各因素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共同效应.研究认为,松辽盆地南部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第三系初期的喜山运动影响,本次构造运动带来第三次热流高峰,使青山口组大量生烃,构造应力和大量生烃产生的超压是油气运移的动力,以断层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聚集成藏,主要成藏期是明水期末-第三纪.  相似文献   

11.
库车前陆盆地喜马拉雅运动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根据构造变形解析和岩石记忆信息,库车前陆盆地的喜马拉雅运动可以划分为3期,它们对应的时间分别为渐新世末、上新世末和早更新世末,其构造挤压强度依次由弱变强,在喜马拉雅晚期达到高峰,是该区构造的主要变形期和定格期,也是该区异常高压形成和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中更新世以来为新构造运动阶段,主要表现为2~3次重要的抬升和相对较弱的褶皱逆冲变形,并对该区的油气藏主要起破坏作用。库车前陆盆地的构造变形从喜马拉雅早期开始发育,各构造带的发育时间从北往南依次由早变晚,它控制了该区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的带状分布规律。喜马拉雅晚期强烈的水平构造挤压是该区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该区油气形成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和驱动力,喜马拉雅运动对该区的油气藏有一定的破坏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坳陷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吉桑油气聚集带是吐鲁番坳陷的主要油气聚集带之一.该区油气分布是同一套烃源岩两期生烃、成藏的结果.中燕山运动时期,丘东凹陷的生油岩进入生油门限,以生成轻质油为主,通过断层向位于生油凹陷中的温吉桑构造带供源.此时丘东背斜尚未形成,油气由北向南方向运移,轻质油在运移过程中以氧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喜山运动时期,丘东凹陷和温吉桑构造带进一步深埋,烃源岩以生成凝析气为主,同时由于挤压作用形成了丘东背斜.油气沿由北向南方向运移,凝析气运移过程中以地层层析作用为主.同期形成的丘东背斜只捕获了该时期生成的凝析气,形成纯的凝析气田.米登背斜由于聚集了中燕山运动时期形成的轻质油,只在其较深的层系中形成凝析气藏.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运聚与成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有效烃源岩为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和石炭系,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2套烃源岩演化历史有较大的差异。该区油气运移疏导系统主要为储层孔隙和裂缝系统、断裂系统与不整合面;主要有3期成藏,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其中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油藏多被破坏;海西晚期油藏保存有好有差,后期又有调整;喜马拉雅期主要为气藏形成与古油藏调整期。根据主要成藏时期及成藏条件的配置关系、源岩及储层的关系,认为巴楚—麦盖提地区大致存在4种成藏模式:早期成藏他生、早期成藏次生、早期成藏—破坏—晚期成藏和晚期成藏。   相似文献   

14.
燕山、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聚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赵白 《新疆石油地质》2004,25(5):468-470
分析了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在准噶尔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中的作用。指出燕山运动前所有构造运动,包括印支运动,造就了准噶尔盆地的构造雏形,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对盆地的构造格局进行了进--步的改造和深化,进而深刻地影响着盆地油气运动和聚集。燕山运动初期以波状运动为主,后期以上升运动为主,这就为前期多生油旋回生成的油气向地层超覆尖灭带、岩性尖灭带运移创造了条件;晚白垩世陆梁及南斜坡带均处于上升阶段,这就为下伏生油层系生成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向高处运移,聚集于储集条件好的白垩系提供了条件;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三幕(晚上新世末)是盆地唯:--次褶皱运动,在南缘山前坳陷带形成了三排背斜带,使南缘构造和油气分布复杂化,对盆地内部的地层形变虽影响不大,但对油气再次运移仍是有影响的。在盆地南缘和北缘(陆梁、夏子街)地区进行油气勘探时必须要考虑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前基于地化分析的反演方法厘定的珠一坳陷成藏期,存在不少疑惑,难以解决。文中在前人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正演角度出发,通过恢复埋藏史和排烃史,综合厘定油气的成藏期次。研究结果表明:珠一坳陷不同地区洼陷排烃序列不同,显示了油气成藏期存在差异,其中,对古近系油藏而言,位于恩平中半地堑表现出2期成藏;惠西半地堑油藏表现出3期成藏;西江南半地堑、惠北半地堑、陆丰南半地堑和陆丰北半地堑古近系油藏存在1期成藏;新近系油藏,成藏期主要分布在10.0~0 Ma。另外,烃源岩的主排烃期与圈闭的形成期和晚期构造活动相匹配,具有持续充注的特点。以上研究表明,含油气盆地不存在统一不变的成藏期,它们随着烃源岩生排油气条件和构造演化条件不同而改变。  相似文献   

16.
喜马拉雅运动与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成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喜马拉雅运动期源自特提斯构造域的强大挤压应力使北天山快速、大幅度隆升,并向盆地冲断,在盆地南缘发育了陆内造山型类前陆坳陷。喜马拉雅运动控制着准噶尔盆地油气晚期成藏:快速沉积的巨厚磨拉石建造使中、新生界烃源层在南缘山前坳陷中成熟排烃;在盆地南缘形成了喜马拉雅运动期成排成带的背斜构造,在盆地北部形成了一些平缓的低幅度背斜构造,为晚期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场所;喜马拉雅运动在全盆地强化了断裂的运移通道作用。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野外、井下节理、断层和褶皱观测以及构造形成序列确定,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研究,并分析了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聚集的关系。鄂尔多斯盆地印支期主压应力场主要呈NW—SE向、NNE—SSW向和SN向,控制了古生界油气的第一次运聚与成藏;燕山期主压应力场主要呈NW—SE向,盆地西南缘呈NE—SW向,控制了古生界油气的第二次运聚与成藏;喜马拉雅期主压应力场主要呈NNE—SSW向,该时期为油气运聚调整和最终就位期。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析巴楚—麦盖提地区寒武系烃源岩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完善了巴楚—麦盖提地区海西运动期—喜马拉雅运动期的热演化史与不整合剥蚀量的恢复.结果表明,西南坳陷寒武系烃源岩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发生二次生烃,生烃动力为古近纪以来的快速埋藏升温;而受喜马拉雅运动期持续隆升的影响,巴楚隆起寒武系烃源...  相似文献   

19.
柴北缘马海-大红沟凸起油气成藏模式与有利勘探目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北缘马海-大红沟凸起油气成藏模式可概括为:深部为早期原生成藏,长期充注模式,具有多期(至少两期)油气运移成藏特征;浅部为早期排烃聚集,晚期次生成藏模式,具有晚期一次成藏的特征。古凸起区的两大构造运动、两套断裂体系所对应的圈闭形成期和成藏期是形成两种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关键。绿南山前构造带、马海-黄泥滩构造带、南八仙-东陵丘背斜带、以及马海构造的西南翼和东南翼的地层超覆区是今后勘探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