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卢游 《山西建筑》2023,(23):105-107+118
静力触探试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广泛应用,国内外存在多种利用静力触探数据进行土层划分的方法。为探究双桥静力触探数据土层划分方法在雄安地区的适用性,根据雄安地区某场地典型静力触探曲线,采用土类指数法以及土分类图法进行土层的辨识和分类。将划分结果与钻孔分层结果对比可知,土类指数法对粉土与粉质黏土有较好的辨识性,通过调整土类指数法的划分界限,土类指数法能够较好地对雄安地区的地层进行辨识和分类。将土分类图法的粉土与粉细砂的界线进行调整后可以较好地区分雄安地区的粉土与粉质黏土,但粉土与粉质黏土不易通过线性方程进行区分。在土层的划分过程中,综合土类指数法与土分类图法,能更准确地对雄安地区的土层岩性进行辨识。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基于I_c数据自动划分土层的贝叶斯方法,所提方法不仅能够在考虑I_c的空间变异性的条件下自动划分土层,识别最可能的土层界面,而且能够定量地表征土层界面的不确定性,为制定下一步勘探方案和岩土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基于子集模拟的贝叶斯更新方法(CBUS)求解贝叶斯方程,产生土层厚度的后验分布样本,并计算每个可能的土层数目对应的模型证据,确定最可能土层数和最可能的土层界面深度,计算界面深度的标准差作为土层界面不确定性的量化指标。最后,通过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伊犁站基坑开挖现场的I_c数据和模拟I_c数据说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划分的土层合理地反映了不同土层I_c的统计特性。相邻土层I_c的统计特性差异越大,界面深度的标准差越小,识别出的土层界面越可靠,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3.
金耀民 《住宅科技》2000,(12):44-45
1 前言工程地质勘察传统的手段是利用机械回转原理将提土钻钻入土层中 ,然后用锤击法或静压法将所需的土样从地层深入取出 ,由于取土时不可避免地使土样产生不同程度的扰动 ,而且土样从地层深入取出后 ,其原始应力状态已经改变 ,再经过土样的包装、运输等过程 ,因而室内试验所测“原状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往往不能完全真实反映土的原始状态指标 ,结果相对而言具有较大的离散性和指标偏小 ,因此大大降低了所测指标的工程实用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地区工程勘察实际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大量积累 ,勘探手段越来越丰富 ,其中土…  相似文献   

4.
通过静力触探参数与天津地区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的相关分析研究,得出一套实用的经验公式,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建设规模的不断加大,对工程勘察资料可靠性和定量化程度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静力触探作为一种经济可靠的工程勘察原位测试技术,应用日趋广泛。通过阐述静力触探的基本原理,运用数据采集理论和成熟的计算机汇编语言,构建静力触探数据采集系统的软硬件模型,为自主开发设计和改造这一自动测量系统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王超 《建筑知识》2014,(7):210-212
静力触探作为一种用于工程勘察的原位测试方法,由于具有快速、精确、经济和节省人力等优势,在软砂性岩土工程勘察工程中得到了有效而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静力触探在松江区某老镇改造项目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对静力触探测试特点、主要研究理论进行了初步介绍,并通过对比静力触探测试与钻探取样室内试验,显示了静力触探勘察的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电阻率静力触探测试技术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简要回顾土的电阻率理论及影响因素,介绍电阻率静力触探测试技术。然后,在归纳相关文献与基于电阻率静力触探现场试验工作的基础上,对电阻率静力触探所测电阻率与土性变化、探头参数及土的其他特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提供的资料表明,电阻率静力触探作为一种快速、经济、可靠的原位测试工具,在评价土的工程特性和预测一些岩土参数是可行的,尤其适用于软土工程的勘察。最后,讨论应用电阻率静力触探测试技术存在的问题,展望电阻率静力触探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电阻率静力触探测试技术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要回顾土的电阻率理论及影响因素,介绍电阻率静力触探测试技术。然后,在归纳相关文献与基于电阻率静力触探现场试验工作的基础上,对电阻率静力触探所测电阻率与土性变化、探头参数及土的其他特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提供的资料表明,电阻率静力触探作为一种快速、经济、可靠的原位测试工具,在评价土的工程特性和预测一些岩土参数是可行的,尤其适用于软土工程的勘察。最后,讨论应用电阻率静力触探测试技术存在的问题,展望电阻率静力触探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刘冰 《山西建筑》2005,31(2):175-176
介绍了静力触探技术的发展历程,基于该技术所具有的轻便、灵活、快捷、经济等特点,对静力触探在公路勘察中的应用情况作了阐述,提出了静力触探技术的改进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静力触探技术 (CPT)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静力触探技术的发展历史1932年荷兰工程师P.Barentsen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个静力触探试验,1935年荷兰Delft土力学实验室第一任主任T.K.Huizinga设计并使用了10t的荷兰锥贯入装置,并开始用于桩承载力试验研究。1948年,Vermeiden和Plantema改进了荷兰锥,即在探头上方增加了锥形保护部分,以阻止土从套管与钢杆之间进入。1953年,Begemann设计出可测侧阻力的摩擦套,并申请了专利。上述这些机械式的静力触探仪由于其简单和方便,现在仍在一些国家中使用。1948年,荷兰市政工程师Bakker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电测式探头(Rotterdamcone),并申请了专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发具有强贯入能力的新型步履式静力触探,使之能够对强风化岩等较硬岩土层进行测试,从而满足端承型桩勘察深度的要求,同时在原有双桥静力触探的基础上增加总贯入力的测试,并称之为三桥静力触探。通过三桥静探试验与钢管桩沉桩试验的对比研究,以整个岩土层作为一个系统考虑,提出一套较精确估算指定桩径和深度下的压桩力,或指定压桩力和桩径下桩入土深度的新方法。并通过三桥静探试验与静载荷试验的对比研究,总结出珠三角地区端承型桩极限承载力的估算新方法,填补了目前规范的空白。以上研究成果表明具有强贯入能力的三桥静力触探能够为桩基础的设计、施工和检测提供非常有用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数字式多功能CPTU与中国CPT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首先对国内外不同尺寸探头测试参数的对比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结合不同场地的孔压静力触探(CPTU)和静力触探(CPT)现场试验,总结江苏典型黏土场地上国际10 cm2的CPTU探头和中国双桥15 cm2的CPT探头试验结果,对2种尺寸探头的测试参数作了详细比较。在划分土层、判别土类方面,多功能CPTU具有较高的分辨率。针对不同土类,从实用角度建立CPTU测试指标与中国CPT测试指标的转化关系。研究成果奠定了我国工程实际中应用国际10 cm2的CPTU探头基础,对推广应用国际标准的CPTU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连云港海相黏土,分别进行室内试验和孔压静力触探原位测试,并通过现场监测资料进行反分析,比较固结参数的差异性。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比较表明:孔压静力触探消散试验确定的水平固结系数为(3.0~6.5)×10-3 cm2/s,通常比竖向固结系数高2~4倍;变水头渗透试验得到的水平渗透系数和孔压静力触探测试现场得到的水平渗透系数值一致性很好;反分析得到的水平固结系数值略低于孔压静力触探测试得到的的水平固结系数值。对连云港海相黏土,地基处理设计采用孔压静力触探方法确定的固结参数能很好地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4.
软岩的旋转触探参数与力学参数的内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软岩原位旋转触探,以达到连续、快速、准确地确定软岩力学参数的目的,必须清楚软岩的力学参数与触探时荷载参数的内在关系。以砌块、特级石膏A、特级石膏B和模具石膏试样来模拟单轴抗压强度不超过15 MPa的软岩,采用成孔直径相同的角片式探头及锥柄式标准麻花探头,在相同运行参数下,对这几种类型试样进行旋转触探及单轴抗压和抗剪试验,获得探头上的轴向压力和扭矩及试样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抗剪强度值。并根据探头上切刀对试样加载方式与试样的单轴抗压和抗剪试验中的加压板加载方式的相似性,从理论上建立触探时轴向压力、扭矩与试样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数学模型,即2套参数间的内在理论关系:触探时试样局部处于体积破坏阶段时,轴向压力、扭矩和试样的抗压强度、黏聚力及内摩擦角有关,但与弹性模量无关,且轴向压力、扭矩随着抗压强度、黏聚力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而处于研磨阶段时,轴向压力、扭矩和试样弹性模量、黏聚力及内摩擦角有关,与抗压强度无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工程实例计算分析软弱下卧层对土钉支护稳定性的影响,揭示软土中土钉墙的变形特点,并提出控制位移的措施。介绍在软土地区进行的土钉原位快拔和慢拔试验,通过对2种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软弱土层中土钉抗拔承载力的特征,提出通过快拔试验对土钉的抗拔承载力进行测试的方法;同时,提出软土地区有关土钉长度和间距设计的建议以及对现行规范中有关土钉支护结构设计的补充意见。  相似文献   

16.
利用小波分析和BP神经网络,建立一种用于基于静力触探数据进行土类划分的神经网络模型。该方法基于实测数据,利用小波分析获得不同土层触探参数的特征值,并用BP神经网络建立特征值与土类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得到BP神经网络分类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土类划分。  相似文献   

17.
 鉴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液化调查手段及液化评价方法研究的局限性,开展液化和非液化区的现场再调查是非常有用的。采用符合国际标准的多功能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SCPTu)在唐山及其邻近地区进行调查试验,为场地液化再调查提供近似连续的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孔压及剪切波速数据。通过18个试验点的SCPTu、室内试验及历史震害调查资料的综合比较,对各场地现今的液化可能性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常用的几种液化判别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国内规范法、国际常用的Robertson确定性方法及Moss概率方法的分析结果均表明,曾经发生过液化的场地现今仍然容易发生液化;基于CPTu的Robertson确定性方法及基于贝叶斯理论的Moss概率方法各有优缺点,均有完善的计算流程,前者在液化后场地沉陷及侧向大变形预测方面具有优势,后者可以给出各试验点的液化概率,进而服务于基于概率的工程抗震评估与设计;由于SCPTu试验技术在国内发展缓慢,现今基于SCPTu的几种国际常用液化评价方法在国内应用较少,也是今后在技术手段突破后急需加深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利用扁铲侧胀试验的材料指数ID划分土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类的划分在岩土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扁铲侧胀试验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原位测试方法。根据上海地区157个扁铲试验孔近17 600份数据的实测资料,对不同土类的ID值范围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出粘土、粉土和粉砂的ID值范围,为利用ID值划分土类提供了依据。同时,对超固结性的影响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利用数字图形测量系统可以定量研究膜嵌入问题。数字图像测量系统可以经过非接触测量方式精确得到试样的体积变化及排水管的体积变化,排水管的体积变化包括试样的体积变化和膜嵌入引起的体积变化。通过对多种砂砾试验材料在不同围压下的等向固结试验,利用平面变形假定,用排水管的体积变化减去试验固结的体积变化之后得到的就是膜嵌入量。根据试验得出的结果,分析了在一定粒径范围内膜嵌入量与其主要影响因素б3,d50之间的关系,改进了膜嵌入量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对于含有细颗粒较多的级配砂用d50进行分析不太合理,还应考虑颗粒级配的不均匀系数的影响,或用其他特征粒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