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同基体炭结构的C/C复合材料摩擦表面特性和摩擦磨损机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与表面镀Cr的40Cr钢配副进行滑动摩擦实验后,在JSM 6360LV扫描电镜上观察6种具有不同基体炭结构的C/C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完全光滑层(SL)炭结构的C/C复合材料摩擦表面在任何载荷下均难以形成完整的磨屑膜;完全粗糙层(RL)炭结构、粗糙层/树脂炭(RL/RC)的材料摩擦表面在低载荷时能形成较厚的磨屑膜,在高载荷时表面摩擦膜均很薄;完全RC结构试样摩擦表面在低载荷时完整、致密,在高载荷时有显著的磨屑膜剥落;RL/SL/RC、SL/RC结构试样在低载荷时的表面摩擦膜薄,而高载荷时,RL/SL/RC材料的基体炭磨损比SL/RC的严重;RL/SL或SL炭在摩擦中的损伤呈现阶梯状磨损形貌,RL炭在摩擦后难以分辨出原始形貌,RC炭在部分摩擦表面则为条纹状磨损形貌;RL/SL/RC、SL/RC结构的C/C复合材料摩擦形貌的稳定性高,材料耐磨性好,在一定载荷范围内有利于降低材料的摩擦因数和体积磨损。  相似文献   

2.
结构类似的炭材料和C/C复合材料的滑动摩擦磨损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备粗糙层热解炭(RL)和光滑层热解炭(SL)基体的C/C复合材料,测试该C/C复合材料与40Cr钢配副时的摩擦磨损行为,并对磨损表面进行SEM观察.对比研究高强石墨和光滑层结构的块状热解炭在相同条件下的滑动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PAN炭纤维改善C/C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在实验载荷范围内,与高强度石墨材料相比,含RL炭C/C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降低0.08~0.12;体积磨损量增幅降低;与热解炭试样相比,具有SL炭C/C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降低0.02~0.05,体积磨损量低0.2 mm~3左右;随着时间的延长,大部分C/C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基本相对稳定或呈小幅下降,而石墨、热解炭块的摩擦因数均呈不同幅度的上升;具有RL炭的C/C复合材料摩擦表面膜厚度随载荷增加而降低,具有SL炭的C/C复合材料摩擦表面较粗糙;高强石墨能形成较完整致密的摩擦膜,但磨粒磨损严重,磨屑易在摩擦膜边缘形成层状堆积;热解炭块摩擦表面磨屑堆积松散,有较多的孔洞以及热解炭层整体剥落的形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表面耐高温薄膜和高承载金属陶瓷涂层性能优势协同的设计思想,制备Cr3C2-NiCr/ TiSiN-CrAlN复合涂层,提高硬质薄膜机械性能和不同温度下的摩擦学性能。方法 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和电弧离子镀(AIP)技术制备Cr3C2-NiCr/TiSiN-CrAlN复合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纳米压入仪、划痕仪和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对复合涂层的微观结构、机械性能和不同温度下的摩擦磨损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结果 Cr3C2-NiCr/TiSiN-CrAlN复合涂层微观结构致密,界面结合良好,其顶层耐高温薄膜由CrAlN结合层和TiSiN-CrAlN交替多层构成,总厚度约6.7 μm,低于不锈钢表面直接沉积TiSiN-CrAlN薄膜的厚度(约9.6 μm)。Cr3C2-NiCr支撑层微观结构和形貌影响其表面沉积TiSiN-CrAlN薄膜的结晶性。Cr3C2-NiCr/TiSiN-CrAlN复合涂层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其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高达(37.3±2.6)GPa和(506.1±10.6)GPa,结合力相比不锈钢表面TiSiN-CrAlN多层膜显著提高。得益于Cr3C2-NiCr支撑层的引入,复合涂层在不同温度下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均比单一薄膜的低,其摩擦因数在900 ℃下可稳定保持在0.44左右,磨损率约为3.13×10?5 mm3/(N.m),表现出良好的高温摩擦学性能。此外,磨损机制分析表明,500 ℃以下主要为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摩擦因数较大、不稳定,但磨损率基本不变;700 ℃时由于Cr3C2-NiCr层的支撑作用而无明显的疲劳磨损,氧化磨损发生;900 ℃时氧化磨损主导,摩擦界面生成主要成分为TiO2、Cr2O3的摩擦反应膜。结论 采用HVOF和PVD相结合的方法在不锈钢表面制备的Cr3C2-NiCr/TiSiN-CrAlN复合涂层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优异的高温摩擦学性能,可进一步改善耐高温薄膜的综合性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50Cr Mo4(德国)滚珠丝杠钢表面感应淬火,低温下回火处理,分析了淬火硬化层的物相、显微组织、断口形态、显微硬度等,计算了淬硬层残留奥氏体含量,探讨了在往复直线干摩擦条件下及不同载荷条件下的磨损特性。结果表明,感应淬火处理后,50Cr Mo4钢淬硬层的硬度由250 HV提高到700 HV,淬硬层组织主要为细小的回火马氏体,从表层到心部的断口形态分别为沿晶断裂、韧窝+穿晶混合断裂,韧性断裂。随着磨损载荷的增大,材料的摩擦系数逐渐降低。低载荷下材料磨损表面存在明显的犁沟,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随着载荷的增加,磨损表面开始出现剥落凹坑,且剥落凹坑的数量增多;高载荷下磨损表面存在犁沟和明显的剥落凹坑,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剥层磨损。  相似文献   

5.
以h-BN、石墨、短切炭纤维和树脂等为原料,采用模压技术+浸渍/炭化技术制备4种C/C-BN复合材料,并在M2000型试验相同测试其与40Cr钢配副时的滑动摩擦性能。结果表明:h-BN质量分数分别为3.4%和20.7%的材料的抗压强度较高,其摩擦因数随载荷增加均先增加后降低;h-BN为6.8%的材料的摩擦因数降幅最大,达0.049;而h-BN为10.1%的材料的抗压强度最低,其摩擦因数呈现波浪状起伏。随载荷增加,h-BN为3.4%和20.7%的材料的体积磨损增幅较低;而h-BN为6.8%的材料的体积磨损增幅最大,达2.41 mm3。随着时间的延长,4种材料的摩擦因数均逐渐稳定。SEM观察表明:h-BN为3.4%的材料的摩擦表面在中低载荷下较完整致密、但有长度与石墨微晶尺寸接近(10~50μm)的网络状裂纹,摩擦表面在高载荷下则较粗糙;而h-BN为10.1%的材料的摩擦表面均较粗糙、不完整。  相似文献   

6.
殷傲宇  邓畅光  肖来荣  张吉阜 《热加工工艺》2012,41(20):129-133,137
在模拟的砂砾-水环境下,利用滑动磨损试验研究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制备的Cr3C2-25%NiCr涂层与Al2O3对磨件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扫描电镜、表面轮廓仪对涂层的磨损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载荷加大,磨损量呈现先略有减少后迅速增加的趋势.在高载荷下涂层磨损变得严重,主要归因于其磨损机制发生了改变,随着载荷增加,其磨损机制由微切削作用转变为裂纹扩展和剥落.同时发现不同粒径砂粒对涂层的磨损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其中280目(粒径为~140 μm)砂粒与摩擦副形成协同效应,粒径减少为原始尺寸的1/3.  相似文献   

7.
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纯钛表面制备了NiCr涂层。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了涂层的组成和组织结构。在UMT-2MT摩擦磨损试验机上对NiCr涂层在不同载荷和不同滑动速度下的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NiCr涂层的主要组成物相为NiTi、Ni3Ti、Ni4Ti3、Cr2Ni3和Cr2Ti,涂层与基材冶金结合,涂层晶体结构主要为树枝状晶,涂层的平均显微硬度约为780HV0.2,涂层的摩擦因数随载荷和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磨损率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加,随滑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涂层的磨损率在10-6 mm3/Nm数量级,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8.
重型车辆发动机电镀Cr活塞环的摩擦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RV试验机模拟重型车辆发动机电镀Cr活塞环/缸套摩擦副的工作状态,测试了不同条件下摩擦副的摩擦因数和磨损量.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分析了磨痕形貌和表面化学成分,研究了电镀Cr活塞环的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随载荷的增加,摩擦副的摩擦因数减小,总失重量增加.随滑动频率的增加,摩擦副的摩擦因数减小,总失重量先减小后增加,滑动频率为20 Hz时,总失重量达到最小值.随温度的升高,摩擦副的摩擦因数增大,总失重量增加.活塞环和缸套的磨损机理以磨粒磨损为主,在高载荷,高频率或高温条件下,活塞环的磨损机理转变为磨粒磨损和黏着磨损.  相似文献   

9.
润滑状态对C/C复合材料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在M-2000型摩擦磨损实验机上,对3种C/C复合材料与40Cr钢配副分别在干态、水润滑、油润滑3种条件下的摩擦磨损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润滑条件下,干态摩擦试样的摩擦系数最大,体积磨损最小;基体炭为树脂浸渍炭的试样在3种试样摩擦系数最高,约为0.141~0.205;水润滑时试样的摩擦系数最小,为0.05~0.10,但体积磨损最大,最高可达7.75 mm3油润滑时试样的摩擦系数和体积磨损均介于干态和水润滑之间;干摩擦时,试样的摩擦系数随着载荷增加而缓慢降低,水润滑和油润滑的摩擦系数则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干态摩擦时材料表面形成了完整的摩擦膜,水润滑和油润滑条件下摩擦膜很薄且不完整;所有润滑条件下试样均以磨粒磨损或犁削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机械装备零部件的耐磨性能,运用电火花沉积技术,以工业纯钛作为电极材料,用高纯氮气作为反应与保护气体,在碳钢表面制备TiN金属陶瓷强化涂层。优化了电火花沉积工艺参数,分析了TiN金属陶瓷强化涂层的微观组织,测试了其力学性能,研究了其摩擦磨损行为与机理。结果表明:在最佳沉积工艺参数(放电电压80 V、沉积功率630 W、氮气流量15 L/min、比强化时间3 min/cm~2)时,可制备出最优性能的TiN金属陶瓷强化涂层,强化涂层与碳钢基体之间呈冶金结合,厚度约为50μm,并且该涂层具有优异的耐磨损性。在低载荷摩擦条件下(4 N),强化涂层表现为轻微磨损,其磨损机理主要是微观切削磨损;在中载荷摩擦条件下(8 N),强化涂层磨损量增大,其磨损机理转变为微观切削磨损和多次塑变磨损,并伴随三体磨粒磨损;在高载荷(12 N)摩擦条件下,强化涂层严重磨损,磨损机理主要为微观断裂磨损,并伴随着多次塑变磨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消失模铸渗1艺研究表明.Ac的加入可以改善表面合金层中碳化物分布状态.细化品粒.净化铁水,减少夹杂物的数量,增加合金层的厚度.并且使合金层的耐磨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钨铬复合铸渗层的冲击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传统的铸渗工艺在铸钢件表面制备了钨铬复合铸渗层,采用MLD-10型动载磨料磨损试验机研究了几种不同成分表面复合材料的冲击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钨铬复合渗层的磨损率随铬铁含量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随WC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随冲击功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而其磨损机制为塑性变形和剥落.  相似文献   

13.
高铬铸铁中铌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高铬铸铁的发展和应用情况,介绍了铌在高铬铸铁中的形态和对组织的作用,以及含铌高铬铸铁的性能特点,在耐磨领域、堆焊领域和冷轧辊领域的应用情况;综述了国内外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浸渗法制备ZTA陶瓷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针对陶瓷预制体制备,铁水对陶瓷预制体的浸渗,陶瓷与铁水的润湿性,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复合材料耐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论述。解决铁水对预制体的润湿性是实现浸渗的先决条件,常用的方法有在陶瓷预制体中添加活性元素,通过化学镀、气相沉积以及包覆等方法对陶瓷表面进行改性等;在陶瓷与金属基体间形成过渡层可以改善结合界面的组织结构,促进陶瓷与金属基体形成冶金结合;铁水对陶瓷预制体的浸渗机理,以及ZTA陶瓷复合材料的耐磨机理尚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SHS离心法制备陶瓷复合球铁管的组织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离心技术,制备了陶瓷内衬复合球墨铸铁管,研究了自蔓延高温合成对球墨铸铁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管由陶瓷层/珠江体过度层/铸铁层组成,铸铁层又由白口层/扩散层/原始球墨铸铁基体组成;自蔓延高温合成显著提高球墨铸铁管的布景磨损、耐腐蚀性能;煅烧合成过程对球墨铸铁管的外层组织基本上没有影响,可以仍然保留球墨铸铁管材优良的韧性和耐腐蚀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负压铸渗工艺研制具有颗粒增强耐磨复合层的高铬铸铁基复合材料,分别通过XRD、EDX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复合材料界面的成分特点和物相组成。WC-TiC-Co增强颗粒均匀分布于复合层中,且基体与增强颗粒界面为冶金结合。由于增强颗粒的部分溶解以及W、C、Ti、Co、Fe、Cr等元素的互扩散,在复合材料界面区域形成了含有Fe、W、Co等元素的多种化合物。考察了所研制复合材料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17.
Al2O3短纤维/SiC颗粒混杂增强铝合金复合材料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研究了Al2O3 短纤维和SiC 颗粒混杂增强铝合金复合材料在制动过程中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制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较稳定, 磨损量较小, 与传统的制动材料铸铁相比, 复合材料的表面温升较低, 铸铁由于表面温升较高而产生了大量的裂纹。复合材料由于增强体的存在, 制动过程中表面易形成致密连续的转移膜, 该转移膜的出现保证了复合材料在制动过程中摩擦系数的稳定, 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磨损量。与铸铁相比, 复合材料的密度较低, 更适用于作制动材料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work, we studied the high-speed tribolog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ayered SiC particulate reinforced iron matrix composites. The layered composites consisted of a surface layer with high volume fraction of the reinforcement particles and a layer with low volume fraction in the bulk. The layered composites are a form of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with high wear resistance near the surface and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the bulk. The 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standard powder metallurgy techniques. The tribological behavior of the composites was evaluated at 25 to 35 m/s sliding speeds using a sub-scale dynamometer disk brake testing system.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ed composites were compared to those of uniform composit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yered composites have better wear resistance and brak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range of braking speeds considered. The layered composites also showed higher bending strength than the monolayer composite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layers.  相似文献   

19.
采用铸造烧结技术,在铸铁件表面生成3mm厚的V8C7-Fe金属陶瓷层。应用SEM和XRD分析表面金属陶瓷的组织结构,研究V8C7-Fe表面金属陶瓷的形成机理。性能检测表明该表面金属陶瓷具有较高的铸态硬度和良好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20.
对在大气压条件下用非转移弧层流等离子体射流熔凝强化处理的W-Mo-Cu铸铁表面,采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磨损试验机、扫描电镜等,观察和测试了熔凝试样的表面层组织、硬度、耐磨性和磨损形貌。结果表明,熔凝后铸铁表面为初晶渗碳体和莱氏体组成的过共晶组织,硬度和耐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