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中国建筑界关于建筑本质思考之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曙光 《南方建筑》2006,24(12):141-145
本文回顾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建筑界对建筑本质思考的主要内容,总结了关于建筑概念的辨析、建筑艺术说、建筑文化说、建筑人本说、建筑建构说等表述方式,指出了中国建筑界对建筑本质认识在这种不断深化中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建筑近十年的发展状况,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及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的话题,从本土文化、实验性建筑实践、设计与建造、生态与低碳话语、建筑教育等五个方面预测中国建筑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向,希冀以此作为今后建筑界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应<建筑技术及设计>的邀请,本人承担了2003年未刊的"每月话题"撰文.为了使自己的"话题"能在ABBS上引起争论,让网友们批评,本文就大胆地用了这么一个题目,并将自己对"建筑技术"的一孔之见以漫谈的形式写出来. 建筑技术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建筑结构、构造、力学、材料、电器、给排水、暖通、热工、光学、声学、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模拟、施工、维修、重建、迁移、爆破、生态、环境及可持续性建筑等等.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当前建筑界关心的话题----建筑创作、现时的建筑理论研究工作、中国建筑特色的探索、中国建筑当代的发展、城镇建设面临的态势几个问题,作了简要的阐述,以祈其对繁荣建筑创作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5.
有一座桥梁,一端连着中国建筑师,一端连着世界版图。有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眺望远方,博览与品读各国建筑。有一个名字——"世界之旅",致力于中国建筑界、规划界与国际间建筑文化的交流。1999年5月"世界之旅"作为首个为建筑规划行业服务的专业考察团队成立。至今,"世界之旅"整整走过了十四个春秋。1999-2013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6.
王颂 《建筑创作》2005,(11):13-13
10月15日~16日,2005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在湖南大学举行。本次论坛设有多个话题.其中最令笔者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是“新时期下的建筑评论机制营造”.因为这不仅与笔者的本行相关.而且也实在是当前建筑界一个值得期待.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建筑》2007,(4):26-26
“当代建筑名人”栏目从事建筑创作及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是建筑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用踏实的工作作风,撰写着中国建筑界的时代宣言;他们用严谨的执业态度,谱写着中国建筑界的未来辉煌。在这个中国建设行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愿意构筑一个平台,书写建筑的感悟与感知;我们愿意搭建一座桥梁,展现当代建筑工作者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禅学思想作为日本本土文化的一大特色,长久以来对日本建筑也形成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以日本园林、日本宫殿、日本住宅三者为例,浅谈禅学思想在日本建筑中的表现,并且介绍禅学思想作为本土文化的内容之一在日本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实践,以及这样的实践对我们中国建筑界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该文对冯纪忠先生建筑文化精神的研究,特别是对冯纪忠"以人为本"的公民建筑设计思想的分析,提出了建筑如何实现与古为新问题,即建筑理论的思维空间视野要扩大,不能只是在建筑范围内打转转,要从大科学的角度观察建筑问题,所谓走出建筑学;走出建筑学界的象牙塔,建筑是全社会、全民族和全体公民的建筑,需要建筑界内外的共识与合力才能改变中国建筑的落后面貌,只靠建筑界的自治自为是不可能再创辉煌的。  相似文献   

10.
袁山 《城市开发》2012,(14):66-67
<正>当今我国的建筑设计如何沿着"本真建筑"之道,提升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走我们自己的路、走本真建筑之路?上世纪80年代,国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打开,中国建筑界也受到"现代主义"、"国际式"等境外建筑思潮的冲击,旧框框被打破,人们在兴奋中消化与吸收外来建筑思潮的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住宅设施》2012,(12):11-13
5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国际建筑界大奖——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这次颁奖典礼在中国举办,尚属首次,这说明了国际建筑界对中国建筑成就的充分肯定。建筑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展现着一个城市和国家的形象。建筑既要有本土风格和民族特色,又要充分吸收世界先进理念和技术,这样才能有长久生命力。加强中国与世界建筑设计行业的交流合作,有利于促进东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融合,推动世界建筑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2.
<正>关于"建筑评论"的讨论,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建筑评论",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建筑写作",近年来不乏众多参与者。今年黄居正老师提出的会议形式,是邀请几位评论家,结合之前的评论写作,就同一个作品进行比较和研讨。这种形式本身,对建筑写作来讲是不寻常的。今天中国建筑界有这样一群人,就这样一些话题,可以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志刚  陈瑶 《山西建筑》2010,36(1):66-67
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初步探讨了我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创新问题,以及对如何继承、建造出有中国特色建筑方法的理解和对将来中国建筑的看法与展望,从而促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4.
BIM专栏     
《建筑创作》2011,(6):145
BIM在中国,不是一时兴起的"思潮"或"话题",它很可能伴随并影响每个建筑企业、设计者及相关行业的每日工作的转变。它的发展是持续的,正在发生着的;它的未来是开放的,有着无数的可能性;我们无法用一期杂志的篇幅对BIM一言以蔽之。因此通过建立一个长期的BIM专栏,及时跟踪BIM发展中的国内外最新动态、事件、人物,记录BIM在中国播种、生长的春华秋实。  相似文献   

15.
BIM专栏     
《建筑创作》2012,(2):155
BIM在中国,不是一时兴起的"思潮"或"话题",它很可能伴随并影响每个建筑企业,设计者及相关行业的每日工作的转变。它的发展是持续的,正在发生着的;它的未来是开放的,有着无数的可能性;我们无法用一期杂志的篇幅对BIM一言以蔽之。因此通过建立一个长期的BIM专栏,及时跟踪BIM发展中的国内外最新动态、事件、人物,记录BIM在中国播种、生长的春华秋实。  相似文献   

16.
BIM专栏     
《建筑创作》2011,(8):143-143
BIM在中国,不是一时兴起的"思潮"或"话题",它很可能伴随并影响每个建筑企业,设计者及相关行业的每日工作的转变。它的发展是持续的,正在发生着的;它的未来是开放的,有着无数的可能性;我们无法用一期杂志的篇幅对BIM一言以蔽之。因此通过建立一个长期的BIM专栏,及时跟踪BIM发展中的国内外最新动态、事件,人物,记录BIM在中国播种,生长的春华秋实。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新年伊始,在新常态下寻找精神生活的路标,几乎成为中国所有行业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是改革发展所必需的。建筑界如何,自2014年习总书记提出要敬畏中国传统文化,"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批示以来,"中国建筑怎么了"的问号已越来越多,研讨也越来越激烈,问题矛头直指中国建筑文化的自信与自强,问题症结似乎要求人  相似文献   

18.
正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正迅速成为建筑的创新支点。正是在这里,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师们正在创造奇迹,推动着世界建筑的发展进程。在这个加速全球建筑发展的温床之上,雄心勃勃的中国建筑师们已经崭露头角,准备好了在全球建筑界大展身手。这其中,HHDFUN是最年轻、最令人信服的事务所。HHDFUN的项目以倔强不羁的活力和摄人心魄的美感令建筑界惊艳。我们在建筑联盟设计研究实验室(AADRL)模拟多年的理论性的"场所"项目在HHDFUN的手中成为现实。这不仅使他们信誉大增,也使他们项目的精准度和优雅气质更上一层楼。景观、地形和曲线形建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中国建筑界对西方建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解构建筑思潮已被介绍进来。它呈现着同我们所习惯的建筑艺术迥然相异的形式外貌和理论观点。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西方建筑,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探新活动、20年代的现代建筑革命和60年代的后现代建筑勃兴之后,又面临着一次  相似文献   

20.
令我们当代建筑师尴尬的是,在众多的建筑展示中,每每总要拿祖宗的遗存来突出自己的成就.对建筑展示者的要求不能仅停留在商业内容之上,而应当使其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意味,而建筑展示真正应当表达的是揭示、阐释当地人的文化内在,而不仅仅是描述文化形式本身.我们需要真正理解中国建筑展示的文化定位,才能将其置于恰当的位置.事实上,任何一个建筑展示都不可能也不需要包括所有文化层次的内容.只有寻找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性"才能使其得到现代意义的提升;只有努力在对当今中国建筑问题的探索实践中才能使建筑展示获得真正的"中国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