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环境和能源等发生变化,化石燃料高峰时代被逐渐削弱。虽然石油天然气在未来仍继续保持主导地位,但可再生能源将获得较大发展。与传统能源相比,生物质能、风能和地热能等资源更具备商业竞争力。地热能储存于地下,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既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也可作为峰值负荷能使用。从其开发利用成本来看,地热能源相对于其他可再生能源更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
地热能源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环境和能源等发生变化,化石燃料高峰时代被逐渐削弱。虽然石油天然气在未来仍继续保持主导地位,但可再生能源将获得较大发展。与传统能源相比,生物质能、风能和地热能等资源更具备商业竞争力。地热能储存于地下,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既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也可作为峰值负荷能使用。从其开发利用成本来看,地热能源相对于其他可再生能源更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浅层地热能水源井工程问题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浅层地热能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埋深浅、易开发等特点,是可再生新能源。在传统能源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形势下,大力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对全球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源热泵以能量利用率高、成本低、维修方便的优势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水源井是其关键,水源井的工程质量将直接影响着系统运行、回灌和使用寿命。通过大量的调查,分析研究了目前水源井工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试验和实际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水源井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4.
“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正加速转型升级,以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正逐步替代传统煤、油、气等化石能源。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是实现“双碳”目标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未来煤矿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分析我国赋煤区能源分布特点,发现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分布区域,往往也是太阳能、风能、热能等新能源富集区,适宜于在赋煤区大规模开发新能源。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了赋煤区全生命周期能源开发理念,将赋煤区能源发展历程划分为煤炭、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新能源3个阶段,并搭建了赋煤区新能源开发总体架;(2)在太阳能开发方面,基于赋煤区与太阳能资源富集区的重叠关系对赋煤区太阳能理论储量与开发潜力进行评估,提出了分布式/集中式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和太阳能制氢等光化利用耦合的太阳能分级综合利用方案,实现太阳能多元高效转化与利用以及与煤炭资源的协同开采;(3)在地热能开发方面,基于赋煤区与地热能资源富集区的重叠关系对赋煤区地热能开发潜力进行评估,结合矿井地热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矿井采掘情况,构建深部矿产资源与地热资源协同开发系统,形成包含矿井热水型、岩温型、混合型的矿井地热能分级开采与热用户梯级利...  相似文献   

5.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对湖北省浅层地热能资源利用,建立浅层地热能资源开采管理模型,完善和保护好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分析,认为浅层地热能资源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浅层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水平,为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从呼和浩特的地热能能源禀赋出发,概述该地区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地热能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不利条件,对地热能产业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对策。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但目前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近期应重点开发利用浅表层地热资源,大力发展地源热泵空调在建筑采暖、制冷中的应用。未来地热能在中、低温双循环发电,工业干燥、脱水加工,农业种养殖业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在2018年8月25日召开的2018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联手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首次公开发布了由4个单位联合编写的《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我国地热能资源丰富,但资源探明率和利用程度较低,开发利用潜力很大。近年来,我国地热能勘探、开发及利用技术持续创新,地热能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浅层地热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地热能开发现状和国际国内能源变革趋势,强调干热岩清洁供热技术为地热能规模化利用奠定了基础,指明了西安能源发展、供给转型方向和西安地热能源开发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9.
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用地热能替代高碳能源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之一。井下保温管技术是影响地热能开采效率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从保温管的结构、材料、保温材料及制作工艺方面介绍了井下保温管的发展研究现状,指出纳米保温材料与真空油管的融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真空纳米保温管是用于深部地热能开采的首选,同时也指出了真空纳米保温管的基础结构因素对保温性能的影响机制是研究的重点,为优化保温管的制作工艺、降本增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前言地热能已被人们所认识,并划入到新能源的结构中,由于它的再生性、多用性以及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更引起能源学家和各国政府所重视,因此,在80年代,世界开发地热能成大幅度上升趋势。如1982年利用  相似文献   

11.
浅层地温能是指在地球表层一定深度内参与热量循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利用的地热资源.与传统地热相比,浅层地温能不受地域局限,基本上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地.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分带明显,适宜大规模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资源,这对于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发展,缓解所面临的能源压力,实现向低碳经济社会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浅层地温能的供暖制冷方面与其他能源进行了经济和环境的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嘉兴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能源高消耗和强污染,节能势在必行,而浅层地温能以其经济节能、环境效益显著等优点获得社会的一致认可。通过对嘉兴地区岩土体热物性测试,获取了该区域不同岩土体热物性参数,对嘉兴城区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包括热容量计算和可利用资源量统计,获得了该市浅层地温能资源量的分布情况,有效评价了嘉兴城区浅层地温能的资源潜力,为嘉兴市浅层地温能地源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改燃工程采用多热源联动运行空调专利技术及深部地层储能技术,利用地热能及湖水低焓热能,对医院原有的供热、制冷系统进行改造,地热利用率由原来的50.9%达到现在的94.5%。而且,整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极大程度地减少了废气废物的排放,节约了城市污染的治理费用,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地层储能技术以低焓地热能作为冷热源,在为室内制冷或供暖的同时,通过系统循环将能量存于储能井中,达到夏热冬用,冬冷夏用的目的。大温差水源热泵技术通过提高供/回水的温差提高水源热泵机组的能效比。将这两种技术联合使用则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两者的长处,达到节省、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以某单位干休所水源热泵工程为例,介绍了此两项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油田生产伴生热水具有资源量大、用途广、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可观、投资成本收回周期短的特点,应当受到关注。选取胜利油田某井区为研究对象,对油井伴生热水资源生产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油田生产伴生热水资源量,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研究区油井伴生热水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每年产水量536×106 m3,排放热量813×108 MJ。伴生热水温度主要分布在25~90 ℃,根据温度的不同可对地热水实现多种用途的综合利用。结合油田实际生产情况,井区伴生热水可用于井筒保温、原油脱水加热、外输加热、大罐保温和外输管线伴热等用途,减少了传统燃料燃烧带来的污染和能源浪费,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卢玮  尚永升  申云飞 《钻探工程》2022,49(3):146-153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减少CO2排放和抑制全球气候变化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国内浅层地热能地下换热主要有地下水换热系统和地埋管换热系统2种方式,其共同优点是能源利用系数高、安全稳定、零污染排放等,但在换热效率、开发利用条件、空间占用等方面各有利弊。本文叙述了浅层地热能地下换热系统适宜性评价指标,结合郑州市浅层地热能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分别进行了抽水与回灌试验、岩土热物性参数测试、地层热响应试验等现场试验,对浅层地热能2种换热方式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建设区岩土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和容积比热容,有利于热量的传导与保持;但区域水位埋深浅,现场试验回灌量仅107.37 m3/d,回灌能力较差。相比之后,优化设计并选择了更适用于建设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地下埋管换热系统。  相似文献   

17.
山东地区蕴藏大量地热能,以旧店金矿为例,应用开发矿山井下热量的新方法,提出了矿区地热能分级利用新模式,指出该模式既充分利用了地热能又能有效治理井下热害,将会给我国矿区第二产业带来崭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