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关于美育的问题大家讨论的很多、很广,但我要强调的是家庭美育对孩子的深远影响。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通过艺术美、自然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别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陶冶人们的思想感情,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内容。同时,在社会普及  相似文献   

2.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是运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手段,使受教育者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选择、判断,达到对美的肯定、摄取和对丑的否定、摒弃,使情感得到净化,道德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的一种教育方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而语文教学和美育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说,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和高尚的艺术趣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既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开始,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从而逐步形成钟情于美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3.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所以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定为教学目的之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语文学科作为一九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在贯彻审美教育过程中,应该起到"顶梁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育对人的道德水平、知识体系、素质结构及审美能力构建和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转型发展高校要全面做好美育的顶层设计,加强美育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美育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美育环境,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整体化美育,培养学生感知美、品鉴美和创造美能力,树立高尚的审美观,以美的内生动力全面培养和塑造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有着特别的地位和作用,是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现代教育理念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职业综合素质教育中,美育是薄弱环节。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辨别能力和民族自豪感,是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手段。职业学校可以通过讲座、校园文化、展览等方式开展美育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多么精辟的论述!在这里,它揭示了学校美育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使学生成为按美的方式生活的人。只有这样,学生日后才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7.
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对美进行判断与选择,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之间种种关系的一种,也是我们时刻要面对的一种关系。对人类自身进行审美教育,是美的创造活动的一个方面,而且是极为重要的方面。从教育的角度看,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艺术教育可以直接关系到智育的发展和德育的培养。因此,希望通过各种培训,从中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和自身文化素质,成为目前家长热衷培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美育即审美素质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自然的、艺术的、社会的等美的材料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观点和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术课的教学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绘画知识技能,促进其智力,发展其能力,而且要进行美育,可见必须重视美育.  相似文献   

9.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美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本文阐述了美术在美育中的中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初中美术教育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全社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此时,艺术教育逐渐显示出他的特殊作用,艺术教育当中的美术教育更加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它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意识、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兴趣,将来把我们的生活装点的绚丽多姿,五彩缤纷。那么如何上好美术课呢?下面我就谈谈对初中美术教学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1.
美育是青少年五好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舞蹈则是美育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式.通过对青少年进行舞蹈教育,可以对青少年的形体美、心灵关、情感美及艺术美等多个方面起到良好的培养作用,对其它的教育方式也起到了很好的互动和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材包含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感受美、想象美、创违美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音乐教材体系的不断改革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这种运用现代传播媒体技术学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育过程的系统论方法走进了我们的教学课堂,它将多媒体设备和教材有机的巧妙结合,促进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优化.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强化音乐教学过程,而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本文就从多媒体运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想象美、创造美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肩负着美育责任,与审美教育有着质的统一性。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知美的情境,发现形象美;调动审美体验,发现情感美;展开审美鉴赏,发现艺术美;提高审美能力,发现内在美。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阅读欣赏能力,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以美的语言和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创造美、艺术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音乐教育是一门有关于美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一种直观的美,心灵感悟的美,同时也在发现着美,创造着美。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人们的教育观念不断得到更新,音乐教育的内涵也愈来愈丰富,同时教育部门对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音乐课堂教育也遇到了更多的挑战。为了加强学生们学习音乐的激情,提高他们对于美的修养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将从"让音乐教育绽放光彩"入手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1999年3月5日,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国发[1999]4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特别强调,“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活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到2001年,通过发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深化教育改革和器件配备等工作,初步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较为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体系,提高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在分析自己科学感受时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是美和真。"人们通常认为,科学就是在追求真理,充满了理性;而艺术和美学就是在创造和研究美的问题,美,往往充斥着神秘的感性。作者认为,求真求美同为人类本能。科学的目的不仅是在追求真理,也在追求美,科学之巅处处闪耀着"理性美"和神秘的"灵感美";而艺术和美学作为完善人类感性认识的系统学科,绝不仅仅在创造和表现感性美,也同样充满了深邃的理性。因为真理和美同在。无论科学还是艺术,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探寻自然、社会的基本  相似文献   

20.
阐述实践论美学"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及"以美立命"思想主张,其从人的主体性入手论述美育功能,这套话语表述与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互动关联,体现了具有新启蒙理想的美学家试图在现代性转型语境中激活并发展中华美学精神与美育传统,以美学言说方式为世界讲述中国的美育故事。诠释"后实践美学"在放眼世界、厚植传统的基础上反思主客二分的实践论美学,及其"新启蒙"美育理想。指出,"身心一体"的主体间性存在论美育观能为新时代审美教育思想的建构提供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