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深刻认识近期长江河口演变趋势,依据2005,2006年和2010年长江口南槽滩槽洪枯季实测水文泥沙数据,分析了主槽与浅滩的水动力条件及悬沙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机制分解法,研究了河口滩槽间泥沙输移及交换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槽主要以往复流为主,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随着水深变浅,水流流速过程线存在差异,使不同区域的水流挟沙能力和输沙过程不同。输沙以平流项输沙通量为主,但潮泵作用在南槽地区泥沙输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主槽出沙、浅水进沙"的输沙模式,促使南汇边滩前缘缓慢淤涨。  相似文献   

2.
基于2013年枯季大潮期间在长江口北槽河道现场定点观测数据(包括潮流、悬沙浓度、盐度),通过对盐水入侵影响水流结构及泥沙运动过程的分析,对北槽河道盐淡水混合与悬沙输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北槽河道纵向及垂向受不同程度的盐度梯度影响,涨落潮过程中垂线流速不再保持无潮河流的分布规律,河口水流结构发生改变,促使出现上层水流向海、下层水流向陆的河口环流。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特别是环流阻碍了河流泥沙的正常下泄,并有利于底层泥沙上溯,出现上层输沙向海、下层输沙向陆的现象。各段河道中,垂向净环流项均向陆输沙,但向海的平流输沙及潮泵输沙作用更强,所以观测期间悬沙表现均为向海净输移。  相似文献   

3.
长江黄河垂线流速和含沙量分布规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长江和黄河实测的流速、悬移质含沙量及其级配的垂线分布资料,分析了它们变化的规律性,检查了现有理论和经验公式与实测资料的符合程度,并对有关参数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各垂线流速分布可以用指数流速分布公式和对数流速分布公式表示,各垂线含沙量分布既可用指数分布又可用对数流速分布导出的含沙量公式表示。相对水深η=y/h=0.4处的流速和含沙量及级配基本上都等于垂线平均值。从而可知,用η=0.4处的流速和  相似文献   

4.
近期长江河口沙波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近年来多次野外洪枯季沙波形态、河床表层沉积物粒径和水动力因子等方面实测数据,探讨长江口区推移质泥沙运动主要形式的沙波发育规律。结果表明:(1)长江河口沙波一般分布于江阴至南支间顺直河段,以及吴淞口至南港中下段区间,但近年来枯季时南港沙波发育区域呈逐年向下游扩展态势;(2)长江口沙波发育尺度空间上呈自西向东减弱态势,时间上则表现出较大的洪枯季差异;(3)江阴至南支区间的部分顺直河段内多发育较大尺度的三维沙波,而南港河段内沙波则以平直二维沙波为主;(4)南支及其以上河段内的沙波普遍发育有明显的背流面,不对称性明显,而南港河段则反之,沙波对称性良好;(5)较单向径流而言,涨落潮双向水流对沙波波峰的发育存在明显的削弱作用;(6)在长江河口,弱流乱流区、弯曲河道以及粘土质含量较高的河段均不利于沙波的发育。总体上,长江河口沙波的发育区域近期表现出向下游扩展的态势与产流区域水土保持、流域诸多抽引水工程调水和大型水利工程蓄水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浅析长江河口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河口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河口的形态特征、潮汐特性和水特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大百科全书》中国际法对河口界线的阐述,结合《奥本海国际法》对河口问题的论述,按照我国现有法规的有关规定,针对长江河口的实际情况,对长江河口末端位置提出建设性的界定方案。  相似文献   

6.
长江河口水环境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单项水质因子法,对长江河口实测水质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长江口水体质量特征,评价主要侧重于有机指标,选择了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Mn)、5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和总磷(TP),另外还选择了盐度指标氯化物(Cl^-)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口江段呈现有机污染的特征,总磷、化学耗氧量和氨氮为要污染因子;河口江段断面水质目前状况尚可,但近岸水域水质明显劣中泓水质;汛期水质劣于非汛期水质;评价期内岸边水域落潮期水质劣于泓潮期水质,最后对长江河口未来水质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长江河口絮凝泥沙颗粒粒径与浮泥形成现场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于2006年枯(2月)和洪(8月)季利用较先进又较实用的现场观测仪器,对长江河口絮凝泥沙颗粒粒径、浮泥体及变化过程,以及与此相关的动力因子进行了现场现测,获得一批最新原始观测数据.观测数据显示:长江河口悬沙主要来源于长江流域的细颗粒冲泻质,小于32μm的细颗粒泥沙占80%以上,悬沙单颗粒粒径均值为3.6~6.8μm.在洪季流域来沙集中期,悬沙颗粒较细,均值为3.6~5.5μm,而枯季流域来沙少,悬沙颗粒略粗,均值为5.9~6.8μm;长江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环境良好,实测平均絮凝颗粒粒径为61.5μm,是分散单颗粒粒径的10倍多,最小絮凝颗粒粒径为27.4μm,最大为107μm,最大絮凝颗粒出现在0.4~0.7m/s的中等流速时段.在盐水到达的上界线徐六泾区域实测絮凝颗粒粒径相对较小,均值为32.6~60.4μm,而南北槽最大浑浊带区域絮凝颗粒粒径最大,均值为57.3~79.2μm,实测洪季絮凝颗粒粒径比枯季大,洪季均值为60.4~79.2μm,枯季均值为42.5~66.6μm.此外,长江河口浮泥发育与细颗粒泥沙絮凝快速沉降有关,而最大浮泥层常常发生在最大絮凝颗粒粒径出现的后期时段,故长江河口细颗粒絮凝沉降是浮泥形成的主要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8.
长江河口具有十分重要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自然状态,严重地制约了河口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江口的整治即将进入实施阶段。由于每一局部工程的实施,都会对整个河口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河口治理的权益见识也不尽一致。因此,当前尤其要强调坚持综合治理,统筹兼顾,才能使各个局部的整治工程,充分发挥其整体的效益,收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回报。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海洋、海岸与河口泥沙运动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流体力学理论基础、泥沙特性分析、泥沙运动理论基础、床面形态特性、海岸泥沙运动及河口泥沙运动等。  相似文献   

10.
典型引黄灌区泥沙运动及泥沙淤积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主要问题是渠道泥沙淤积,本文在典型灌区(簸簧李和位山)大量实测水沙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引黄灌区泥沙的起动、含沙量分布和挟沙能力;渠道的糙率、比降、断面形状、来沙组成和引水流量是影响引黄渠道兵沙能力的主要因素;最后灌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引黄灌区泥沙淤积的具体成因。本文对如何减少引黄灌区渠道泥沙淤积和分散处理泥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河口涨落潮槽水沙输运机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长江口南支、新桥水道、南小泓和南港主槽作为典型涨、落潮槽研究对象,分析了2001年洪季水沙资料,研究了长江河口涨、落潮槽的水沙输运机制,探讨了不同河槽的各种动力因子对水沙输移的贡献差异,结果表明落潮槽的欧拉余流均大于涨潮槽的值;水量净输移大小依次是南支主槽、南港、新桥水道和南小泓。净输水量分布和其欧拉余流分布相对应。平流输沙项在落潮槽对总输沙的贡献要大于其在涨潮槽的贡献,瞬时源汇输沙项在涨潮槽对总输沙的贡献要大于其在落潮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维持河口冲淤平衡洪水流量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口入海径流匮乏和海相来沙淤积的特点,引入纳潮回淤法计算漳卫新河河口年均纳潮淤积量,在此基础上,利用河口一维水沙数学模型模拟不同洪水条件下的河道冲淤量,建立洪峰流量与河道冲淤量的回归关系,确定了维持河口冲淤平衡洪水流量阈值。结果表明,漳卫新河河口年均纳潮淤积量36.7万m3,维持河口冲淤平衡的洪峰流量阈值为772.1m3/s、相应的5日平均流量为318.9m3/s。研究为河口冲淤平衡洪水流量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南汇近岸水域悬沙沉降速度估算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长江口南汇近岸水域1994年9,10月大、小潮期间悬沙浓度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涨潮或落潮平均悬沙浓度在垂向上呈指数分布,拟合Rouse(1937)公式。据此,探索应用:Rouse公式计算河口近岸水域悬沙沉速的分步求解法:先由涨(落)潮平均悬沙浓度和相对水深求出公式中的悬浮指标,再通过参数的确定从悬浮指标中反推出悬沙沉速。用这一方法近似计算得到南汇近岸水域的悬沙沉速:涨潮阶段平均为3.46mm/s,落潮阶段平均为3.00mm/s;全水域变化在2.14~4.38mm/s之间。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北支小潮至大潮水沙输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年4月23日至30日在长江口北支主槽内获得的流速和悬沙观测资料,运用机制分解法分析了从小潮到大潮连续变化过程中北支的水沙输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小潮到大潮余流和单宽输水量不断增加,输水方向向海.单宽输沙量从小潮到大潮趋于增加,但输沙方向具有小潮和大潮向海、中潮向陆的特点.在各输沙项中,平流输沙占主要地位,其输沙方向向海,输沙量从小潮到大潮显著增加,大潮输沙量约为小潮的46倍;潮泵输沙占次要地位,其输沙强度和输沙方向随潮周期变化频繁;垂向净环流的输沙强度很小,输沙方向向陆.此外,从小潮到大潮的过程中,一些重要输沙项的贡献率随潮周期变化显著,这表明各潮周期的悬沙输运机制有时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过程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时钟 《泥沙研究》2000,(6):72-80
本文对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过程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重点研究方向1)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是非均匀沙,其运动机理究竟如何?2)大规模水利工程究竟如何影响长江口最大浑浊带?3)在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过程的数学模拟中,如何考虑河口波、流相互作用(耦合)及其对近底细颗粒泥沙输移的影响?4)整个长江口水域瞬时、连续的水深、含沙量、地形变化资料的获*粒泥沙过程数学模拟的精度。5)长江口悬沙以拉格朗日模式输运,而过去大多悬沙观测调查是在欧拉模式中进行,如何进行欧拉和拉格朗日模式对比研究?6)风暴潮、台风等对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1年枯季和2012年洪季在大、中、小潮期间的多点同步现场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磨刀门河口悬沙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磨刀门口悬沙浓度纵向分布呈近岸高,远岸低的趋势;横向分布具有季节性差异,洪季主槽大于滩地,枯季滩地大于主槽;垂向分布洪季主要以斜线型分布为主,枯季主要以抛物线型分布为主。潮周期平均含沙量大潮普遍大于中、小潮;洪、枯季磨刀门口外落潮含沙量普遍大于涨潮含沙量。洪季含沙量混合较为均匀,落潮时含沙量增大,涨潮时含沙量减小,枯季含沙量分层明显,。受波浪潮汐作用,一个周期内有多次明显的再悬浮过程,涨潮时增大,落潮时减小。  相似文献   

17.
长江河口悬沙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2003年2、7月在长江口进行了枯、洪季大规模综合水文观测,本文以此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水文学等方法以江阴-南通-徐六泾-南支-南港-南槽(北槽)的格局对长江河口悬沙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徐六泾节点至江阴潮流界河段主要受径流影响,悬沙浓度比较稳定,而在徐六泾以下多级分汊区段,由于各汊道的分流比等因素的不同,悬沙浓度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2)悬沙浓度受径流、潮流作用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潮周期变化;(3)涨、落潮悬沙浓度大小与流速大小密切相关,但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4)单宽输沙量在时空上存在着复杂的变化;(5)在长江口南北槽拦门沙最大浑浊带中,泥沙的再悬浮过程比其他河段复杂多变,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细颗粒悬沙浓度垂向分布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时钟  凌鸿烈 《泥沙研究》1999,17(2):59-64
在长江口利用“声学悬沙观测系统”观测到大潮四种典型的高时空分辨率细颗粒悬沙浓度声学向分布图和垂线分布曲线,悬沙垂线分布曲线表明:(1)在涨潮地1形,沙2的垂向变化梯度小。(2)在涨急时呈射流形射流顶的悬沙分布达10g/L悬浙江省 浓度的垂向变化梯度大。(3)在落潮时从水面到水底悬沙浓度按指数增加,可能代表恒定均流中悬沙处于平衡条件的分布,泥沙垂各扩散系数εS在数值上大约是泥沙颗粒沉降速度ωS的两部  相似文献   

19.
经过我国几代人对黄河泥沙输移的研究和实践,认识已有重大突破。围绕黄河高含沙水流运动规律及应用前景这个中心,研究了高,低含沙水流运动规律多方面问题,为多沙河流防洪规划提出了新的指导原则。其中黄河下游可以利用高含沙洪水输沙入海,窄深河道洪水的非恒定性输沙泄洪机理是新的治黄主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怀汉  尹书冉 《人民长江》2018,49(15):18-24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长江干线航道条件获得明显改善,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航道泥沙问题。依托系列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及航道建设工程开展大量研究,初步揭示了新水沙条件下水沙运动机理,提出了航道泥沙模拟技术及适应不同河段泥沙特征的航道整治技术,发明了系列具有不同功能的航道整治建筑物新结构,进一步丰富了长江航道整治技术研究成果,有效服务了长江航道大规模治理工程建设。随着对长江航道泥沙问题认识的持续深入以及治理理念的逐步转变,航道生态、系统治理技术将逐步完善,并持续推动长江大保护发展和"黄金水道"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