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蛇绿岩带,包括中东蛇绿岩带,通常解释为洋壳的残余。但是,仅单独存在蛇绿岩带,并不证明其是以前俯冲带的位置。本文证明,中东现在或过去都不存在俯冲带。地震强度和震中图表明,6.5级和更大(里氏震级)的地震发生在远离建议俯冲带的许多地区。甚至中东主要的建议俯冲带(扎格罗斯“缝合线”或扎格罗斯“破碎带”)均无有关的火山岩,并因此缺乏说明所谓俯冲带特征的相应岩性。此外,基岩出露及深井达到基岩表明,至少扎格罗斯褶皱带的大部份,下伏陆壳而不是洋壳。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天然气聚集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天然气的聚集具有明显的分型性。根据天然气的分布特征、构造条件、生储盖组合和气的成因类型,可划分4个气聚集带:西部气聚集带,主要发育自生自储生物甲烷气茂或低熟油型气藏;注家屯气聚集带,气源充足多样,断裂发育,已发现煤成气藏和无机成因气藏;朝阳沟-长春岭气聚集带,以煤成气为主,兼有低熟油型气藏;  相似文献   

3.
4.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及与成藏条件空间分布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扶杨油层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4个主控因素:青一段有效源岩分布及青一段好盖层分布控制了扶杨油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青一段超压,扶杨油层的低水位砂体和青山口组底部断层的发育是扶杨油层形成上生下储大面积岩性油藏的重要条件,地下水碰撞带为扶杨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水动力圈闭条件。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北部反转构造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转构造是在先期构造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叠架构造,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为断层式,褶皱式及混合式三种。在平面上从东到西划分4个反转构造带。研究反转构造对于盆地西部寻找连片的油气藏以及岩性油气藏的分布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深盆油气藏是形成于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非常规气藏,目前成为油气田勘探的新热点。深盆气藏具有源岩巨厚、储层致密、油气水倒置的现象。本文分析了松辽盆地扶余油层深盆油的形成机理及其分布规律,指出松辽盆地南部花敖泡地区、塔虎城地区和乾东-孤店地区为深盆油勘探的最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7.
本介绍SC89-200型双侧向仪的原理、特点以及在松辽盆地的测井效果,了解掌握本仪器的性能,对今后的双侧向测井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中分析比较了双侧向测井仪测井的效果,指出存在的技术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层压力预测对深部地层钻井施工非常重要。针对松辽盆地北部深部地层地质特点,结合地质、工程等理论,用地质分析的方法认识和解决深部地层压力预测问题,为此对该盆地复杂火成岩地层孔隙压力采取分层、分区预测方法,分别建立沉积岩地层区域地层压实正常趋势线进行预测。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分析总结该区块压力分布特征,并融合多项技术提升地层压力预测剖面外推法的准确性,形成了一套适应松辽盆地深部地层压力预测的新方法,有效解决了松辽盆地深部地层钻井施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白垩纪发育六大物源及11条主要水系,但对是否存在东部物源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通过对分析化验、钻井及露头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在东南隆起带发现一支来自榆树方向的水系并命名为榆树水系。研究表明,榆树水系母岩来源于张广才岭印支期及加里东期花岗岩,该水系从泉头组到嫩江组一致继承性发育,主要以河流和三角洲沉积为主。榆树水系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前人关于松辽盆地东部无物源及无水系的认识。因此,这一发现为在松辽盆地东部寻找石油天然气储层开辟了新的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层剥蚀厚度的恢复关系到能否准确地再现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的发展过程,其求取的关键是地层变形模型的建立。在大量针对中、浅层目标处理的地震资料的解释基础上,确定了明水组沉积末期到第三系沉积末期为松辽盆地的地层变形期,建立了两种盖层变形模型:塑性流动型、层问滑脱型。开采用面积守恒原理,针对上述两种模型求取剥蚀厚度,分析了松辽盆地反转剥蚀的特征,得出构造反转区为油气聚集的最有利部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反转构造盆地裂缝特征——以松辽盆地大庆三肇地区为例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莉  岳乐平  杨亚娟  王秀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4):36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23卷4期-361-363.页
松辽盆地主要经历了伸展构造期和反转构造期。伸展构造期主要形成一组近NS向的拉张破裂裂缝和两组斜交共轭剪裂缝。反转构造期主要形成NE,NW向两组共轭剪裂缝和一组近EW向的横张裂缝。盆地东部生长断层的活动到青山口组末期才基本结束。由于生长断层活动期间泉头组三段、四段尤其是青山组的沉积物基本处于塑性状态,因此构造裂缝不发育。伸展期形成的裂缝由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成岩作用,裂缝多被方解石充填,有效程度低。进入反转构造期后,盆地内储层已经成岩,在挤压作用下形成了构造裂缝。因此,三肇地区的构造裂缝主要是在反转构造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天然气藏地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成熟度等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了该地区深层天然气的分布、成因等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处天然气主要是有机成因,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I型干酪根,有机质演化程度已达到成熟或过成熟阶段。除布海为典型的煤成气外,其它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为煤型气与油型气的混合。这些研究成果在双坨子地区的勘探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将为该盆地油气勘探由松辽盆地北部向其南部转变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伸展和反转构造样式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松辽盆地晚中生代经历了裂谷期、后裂谷期和反转期演化阶段,裂谷期盆地在单剪伸展作用下形成,主要断裂大多向东倾,基本结构单元为半地堑和半地垒,下地壳存在向东缓倾的拆离带。后裂从期热沉降起主导作用,伴以弱伸展,形成同沉积型正断裂。反转期在北西向压扭力作用下,前期正断裂反倾向运动,形成正反转构造带,裂谷期的深断陷和反转期的背斜带是油气生成、聚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的化学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中的烃类气体的组成和碳同位素分析,探讨了松辽盆地北部不同地区深层天然气碳同位素变化范围,同时对盆地北部深层气的化学组成特征及气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大陆经向和纬向石油富集“黄金带”特征》一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国内有《准噶尔盆地和松辽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异同》一文,提出质疑和批评。作者为了答复该文的批评,从论证的依据、盆地对比所持原则、文章形成的思路和发表后所引起的社会效果等方面,得出《试论中国大陆经向和纬向石油富集“黄金带”特征》一文的作用不是“误导”而是“正导”的认识,是否言之有理,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6.
盆地模拟技术方法在松辽盆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质、测井、地震资料三维数据体,采用空间网格化和热指标反演拟合等技术,恢复地史和热史。模拟出松辽盆地有三个古热流高峰期;建立超压模型,摸拟青-段向下排烃史,定量计算出青一段靠超压向下排液深度达500m左右;引入流体势概念,模拟油气二次运移、聚集史,提出了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以垂向向下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的二次运移特点。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和松辽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有学者用大地构造纬向系观点划分中国油气富集带,指出准噶尔盆地和松辽盆地有相同的油气地质条件。其实,两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在评估盆地的含油气前景时不能不考虑它们之间的区别。此外,有些学者们在分析油气地质条件时,至少忽略了热体制的比较,以及多旋回构造运动对两盆地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序列中。在火山-断陷成盆期,深湖相泥质岩与火山岩呈现垂向或侧向的接触关系,是火山岩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因素。火山岩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火山岩储层主要发育在溢流相,尤其是溢流相顶底部的气孔带是最为有利的储集相带。火山岩储集空间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3种类型。区内火山岩油气藏主要受NNE向和近EW向两组区域大断裂控制,大多分布在区域性断裂活动带、基底隆起或构造带上。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火山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61,自引:5,他引:61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的火山岩储层主要分布于徐家围子断陷的火石岭组和营城组,其爆发相和溢流相火山岩储集性能较好,孔隙度一般为6.3%~10.8%,渗透率为0.55×10-3~122.0×10-3μm2。火山岩的储集性能主要受构造作用、溶蚀作用及流体活动的影响。松辽盆地火山-断陷期的构造活动致使火山岩产生大量次生裂缝,储集性能提高;淋滤作用主要改造爆发相凝灰质熔岩,使其变得极为疏松,孔隙度提高到15%以上。流体活动对火山岩储集性的改造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新矿物的胶结和充填使得储集性能下降;另一方面,蚀变和溶解作用又可使孔隙度增加。因此,应分期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