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试论建筑文化"内核"与"外缘"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兴田 《新建筑》2003,(4):44-46
随着历史的发展.推动建筑文化更新、前进的途径,一是由其“内核”文化的“裂变”或“聚变”为动力;二是由其“外缘”文化起作用。这两条途径往往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推动着建筑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建筑审美意识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三十年,西方建筑潮流出现显著转变。原因是什么呢?在此期间,建筑的“硬件”方面并无重大改变,变化的主要是“软件”。作者认为,社会文化心理,从而建筑审美意识的演变在其中起了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伊玛德 《世界建筑》2006,(1):118-121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是西亚地区统一的主要特征.它们构成了这些国家的共性,然而又有一些因素可将西亚世界区分开来,宗教就是其中2一。阿拉伯国家都是穆斯林国家, 它们的建筑是世界伊斯兰建筑的一部分,“伊斯兰建筑”概念本身就体现了宗教在地域建筑特征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地域性文化是地域性建筑的重要构成,宗教文化则是地域性文化诸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该文首先对新时期的建筑文化危机作了阐述,认为其主要表现在于建筑市场中地域文化的失落以及大建设高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文章在阐明“城市黄金时代”与城市振兴的机遇时特别指出:中国的城市黄金时代已经到来。文章认为,当前我们应开拓性地,创造性地研究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文章最后对“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的编繁出版有所评价--应视为近十年来中国建筑研究工作的一大进展,它必将对中国建筑研究以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5.
杨宏烈 《工业建筑》2006,36(6):117-119
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遗址具有多方面的保护利用价值。那种对其“大拆大建”的破坏的行为应加以批判。  相似文献   

6.
建筑文化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9年北京UIA第20届大会的学术主题定为“21世纪建筑学”,其分题2为“建筑与文化”这意味着关于建筑文化的研究,仍然是下个世纪建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建筑文化热”:在连续几年的时间内,各种关于建筑文化的学术讨论的论文,令人目不暇接;有人大声疾呼“建筑是文化”、“是颠峰性的文化”、是“灵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摘引童先生建筑著作和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论述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和建筑发展的主要动力;但不能忽视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筑发展的原因,既不能归结为唯一的“经济决定论”,也不能归结为“文化决定论”。 童先生在建筑创作上主张:建筑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不可偏废;要现代建筑、科学技术,不要千篇一律,技术至上;要学习西方、“洋为中用”,不要“全盘西化”、照抄照搬;要建筑文化、民族风格、不要大屋顶、四合院;要“新而中”,不要“古”和“洋”。这些创作思想,对今天我国的建筑创作仍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承旗 《建筑》2006,(23):74
建筑文化在泱泱文化海洋中属于门类文化。那么,什么是建筑文化?我认为,“建筑文化”是以建筑为载体,以人文精神为主导,集相应文化要素,通过技术的手段和艺术的方法所形成的能给人以意境的想象和教化效果的物体的文化形态。从建筑看文化,文化是建筑的根源。“一个民族建筑外显的形式,可以一直回溯到文化的起源。”(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中国建筑文化的根源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即儒教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儒教文化的核心是“礼”和“中庸”,反映在建筑上是伦理、均衡和对称;道教文化的核心是“道”,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陆续迎来各国的建筑设计师,他们的足迹逐渐涉及大型公共建筑、住宅设计、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中国建筑的文化元素也融入了各国建筑思想家的理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当“欧陆风”、“北美风”、“南亚风”等各种“洋风”盛行之时,中国的建筑师却开始迷失自己,找不到发展本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方向,有关人士惊呼“我们正在失去自己的城市文化、建筑文化”!人们不禁担心:洋风会否吹散中国的传统的建筑文化?另一方面,业内人士也对如何发展中国的建筑文化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和城镇房地产热的持续升温 ,大规模毁坏历史优秀建筑的事件接二连三 :福建三坊七巷遭到建设性破坏 ,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被拆光 ,浙江省舟山市大拆定海老城的历史街区 ,湖北襄樊市樊城千年古城墙惨遭摧毁 ,公路将要划破古镇周庄的“脸”……这种破坏的势头仍有蔓延之势。历史优秀建筑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 ,折射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辉煌。如果说自然的绿色是人类生存的条件 ,那么历史文化的“绿色”就是民族精神延续的基因。但近些年来 ,一些地方的个别领导急功近利 ,急于创造所谓的“政绩” ,为…  相似文献   

11.
霍光 《建筑师》2007,(2):73-75
文章认为“华侨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一个相对独立、极富特色的类型。文章扼要地介绍了“华侨建筑”的类型、美学特征和思想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指出:研究“华侨建筑”对丰富中国近代建筑的内容,深刻认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庞辉  王庆春 《安徽建筑》2003,10(4):52-53
建筑的宁静是建筑的历史,是建筑的“天人合一”,是建筑的文化艺术,是一种不允许任何人破坏的宁静。本文在诠释建筑宁静的基础上,提出创造建筑宁静的基本设想,对提高建筑创作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现代主义建筑发展以来,影响建筑形式的因素众说纷纭,在现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试图将建筑形式的产生归于物质性和技术性的需求和制约的理论而忽略了文化背景的作用,而本文从文化因素以及非文化因素的角度,分别针对不同因素对建筑形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从而确定文化因素对建筑的形式起首要的影响作用,而非文化因素起一定的限制和修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伍明 《砖瓦世界》2002,(12):20-20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旨在规范和健全建筑外墙外保温市场的中国建筑外墙外保温理事会会议上,一位资深专家介绍:将“有机硅”用作建筑外墙外保温材料的那类产品,实际上用的是起憎水作用的一类材料,它同建筑上的外墙外保温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根本起不到保温的作用。曾经有工程将有机硅用作外墙外保温,但效果极不理想,有关部门为此发文公告,限制此类产品用作墙体保温材科。尽管个别公司的此类产品也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证书,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名”、“实”不副的事情比比皆是,这不能证明其体系就其有优良的性能。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  相似文献   

15.
“建筑小品”,(也有称“小建筑形式”的),通常是指围墙、栏干、大门、灯柱、小亭、水池、喷泉、室外雕刻、花架、园椅以及广告牌、红绿灯、岗亭、晒衣架、住宅入口……之类的东西。 因为它包括范围广、数量多,所以对于构成城市面貌,建筑群的气氛能起很大作用。但又因为它“小”而且“杂”,所以常常易无人所“管”,被人忽视。 优美的“建筑小品”,对于建筑群,常常能起“锦上添花”的作用;去年北京的国  相似文献   

16.
应朝 《建筑》1997,(8):21-23
一、先说“文化”眼下“文化”二字很吃香。醉醺醺的能吐出“酒文化”;一个饱嗝打出了“食文化”;看相算命幌起“周易文化”共庆广告吹成“企业文化”……光怪陆离不胜枚举。我们搞了几十年建筑,冠以“建筑文化”,笔耕于建筑师自己的“自留地”,纵然为一孔之见,旧话再提,能一吐为决总也不为过吧。如今形势大好,国家昌盛,大兴土木,建筑热门,“炒楼”火爆。有本事批下地皮,有门路弄到投资,搞点房地产,利润大大的,反常地能超过国际盈利幅额何止三番四番,然而也有统计:去年全国空着新房5031万平方米,竟占全部商品房的77.15%…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遗留有较多的革命历史文物、古代建筑和历史遗址。其中,不少已经成了全国的或地方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还被认为是人类文化的珍品。林彪、“四人帮”横行霸道的年月,全国文物古迹遭到了一场空前的大灾难。正如叶剑英委员长在国庆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活》所指出的那样:“他们借口反对‘封、资、修’……任意消灭历史文化遗产和破坏社会主义文化”。现在虽然四害已除,但是由于流毒影响没有肃清以及我们工作中还有缺点、错误,以致破坏文物古迹的事情还时有发生。我们千万要认清林彪、“四人帮”搞的那套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祸害及恶劣影  相似文献   

18.
一起来讨论建筑的前卫性,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至少有人愿意向媚俗宣战了。60年代的美国先锋电影主张“形式的破坏”、“内容的破坏”、“手段的破坏”、“朝向新的意识”。不难发现这些信息出现在包括建筑在内的艺术领域之中。但我不主张“先锋建筑”的定义,那似乎有形而上学之嫌,况且建筑无论从功能和概念上,都不可能如其它前卫艺术一样以“破坏”为原点。但“朝向新的意识”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对抗商业社会平庸的盾牌。“走向新意识”我概括为以下几点: 对建筑终极意义的执着追求。 严格追寻空间艺术的定律:平面(功能)、体…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历史文化名村胡家大庄村存在的历史建筑被拆除或废弃、村落传统格局受到破坏、传统风貌受到侵蚀、传统民俗文化失传、村庄的历史记忆消逝、村庄人口流失等问题,同时实现村庄的发展,在“社区营造”的视角下,从“人、文、地、景、产”5个方面对村庄的保护和发展进行研究,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传统格局和古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公共空间改善和景观再造、特色产业的创新经营。结果表明:采用“社区营造”理论制定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发展策略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地方特色的作用,解决了胡家大庄村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问题,为类似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社会对历史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逐步深化;相关部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加大了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优秀近代建筑进行保护的力度。但由于过去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在国内一些地区出现因为保护方法和措施不当而造成的对历史建筑“保护性的破坏”。认知是保护的前提,基于这样的理念,本文分别从文化遗产本体和人类文化活动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再将两个观察的视角叠合,把历史建筑和其作用对象进行关联思考,力图剖析其文化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在体验者个体或群体上生成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