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图版法对镇泾地区长9段进行油水识别,建立研究区的油水识别图版。镇泾油田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天环向斜的南段,面积2 515.6km2,主要目的层有长8、长6、长9和延9。地层平缓西倾,构造为南东高、北面低,单斜背景上发育低幅度的鼻状构造。  相似文献   

2.
通过常规物性、岩石及铸体薄片、重矿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多项测试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2储层特征及油藏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该储集层砂岩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岩屑长石砂岩次之,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区内油藏类型可分为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地层油藏,东西向展布的鼻隆构造与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洼地泥岩遮挡是主要的油藏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露头、岩心、测井分析测试资料,对大路沟地区长6油层组储层岩石学、孔隙结构和储集物性等特征 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砂体为成分成熟度低而结构成熟度 高的长石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为原生粒间孔、粒内溶蚀孔、铸模孔或残余铸模孔;孔隙结构具有小孔隙、微细喉道 的特点;储层性质明显受原始陆源组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的相互影响;原始陆源组分的结构和含量对储层物性 有直接影响;沉积相是基础,砂体厚度大、粒度较粗的水下分流河道的储集物性明显优于其他微相砂体;成岩作 用对储层物性优劣起主导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储层致密,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使储层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4.
依据露头、测井、岩芯资料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第6段地层是继长7段湖泊扩展之后的高位体系域沉积.长6段时期发育了3次小型湖泛事件.小型湖泛面将长6段地层分为4个小层序;各小层序内部都发育湖泊体系和三角洲体系.三角洲从东北向西南进积,湖泊位于探区西南部.长64、长63时期发育牛武三角洲,长62、长61时期发育直罗三角洲和牛武三角洲.分流河道发育情况控制了三角洲朵体的大小和位置.  相似文献   

5.
6.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镇原-泾川区块的一个重要勘探层位.通过岩芯观察、测井资料、薄片研究、粒度分析等,对该区块长8、长6两套厚层砂岩进行详细的层序地层和沉积学研究.研究表明:长8厚层砂岩由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混积体、坝顶席状砂与滑塌体叠置组成;而长6厚层砂岩是由薄层的河口坝砂体与厚层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而成.长8油层主要分布于高可容空间、高沉积物供给条件下,经过强的水动力淘洗的坝顶席状砂砂体中;而长6油层主要分布于低可容空间、高沉积物供给条件下,经过强的水动力淘洗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储层成岩作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孔隙沥青特征的分析,在烃包裹体期次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烃源岩热演化史、地层埋藏史和储层成岩史,确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油气充注期次。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致密储层主要发育压实、胶结、交代和溶解4种成岩作用,自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石英胶结物、长石胶结物和方解石胶结物。根据包裹体宿主矿物形成序列,识别出3期烃包裹体。第一期烃包裹体分布在石英愈合缝、石英次生加大边和充填孔隙的石英胶结物中,少数低成熟的黄色荧光烃包裹体及黑色荧光沥青包裹体代表了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后排出的少量烃类充注,多数成熟度较高的蓝色、蓝白色荧光烃包裹体代表了生烃高峰期大量烃类充注; 第二期烃包裹体分布在长石胶结物中,数量较少,显示蓝色和蓝白色荧光,在溶蚀孔隙周围或沿解理分布,呈短柱状,边界平直; 第三期烃包裹体分布在方解石胶结物中,呈孤立或零星分布,形状近六边形; 后两期烃包裹体均是在烃类充注结束后捕获孔隙中烃类形成的。研究区延长组长8段和长9段经历了晚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的一期烃类持续充注。  相似文献   

8.
富县地区延长组6段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露头、测井、岩芯资料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第6段地层是继长7段湖泊扩展之后的高位体系域沉积。长6段时期发育了3次小型湖泛事件。小型湖泛面将长6段地层分为4个小层序;各小层序内部都发育湖泊体系和三角洲体系。三角洲从东北向西南进积,湖泊位于探区西南部。长6^4、长6^3时期发育牛武三角洲,长6^2、长6^1时期发育直罗三角洲和牛武三角洲。分流河道发育情况控制了三角洲朵体的大小和位置。  相似文献   

9.
陇东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热分析、可溶有机质分析、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及生物标志物参数等,对与油藏有密切关系的延长组长8-长7段进行了热成熟度研究.烃源岩热解峰温、沥青和烃转化率、R0值、OEP值、C29ααα-20S/(20S 20R)甾烷参数值和C31αβ-22S/(22S 22R)藿烷参数值均指示,长8-长7段烃源岩整体处于大量生烃的成熟有机质演化阶段,并已达到生油高峰,具备有利的生排烃条件.尽管西峰地区不同井位的构造位置和现今地层埋深各不相同,但经历了相近的沉降与热演化历史,长8-长7段烃源岩具有一致的热演化程度.为全面揭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的生、排烃能力,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微观水驱油试验可以直观展示油水在致密储层中分布情况。以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姬塬油田T区块延长组致密油储层为例,利用该地区大量核磁共振、相渗及水驱油测试结果,对可动流体饱和度及水驱油微观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T2谱分布,研究区目的层致密油储层可分为4类:Ⅰ类(右偏双峰型)、Ⅱ类(单峰或不明显双峰型)、Ⅲ类(左偏双峰型,右峰不显著)、Ⅳ类(左偏双峰型,右峰显著)。油水相渗曲线类型被分为3类:Ⅰ类(Kw、Ko线下凹)、Ⅱ类(Ko线斜直下降、Kw线顶拐点斜直上升)、Ⅲ类(Kw线缓慢上升、Ko线陡直下降)。油水两相渗流区间内,油水两相含水饱和度宽度平均值为27.5%,样品呈现出较窄的油水两相渗流区;此外,共渗点处对应的平均值含水饱和度为49.5%,其相对渗透率平均值为0.138;当仅剩残余油时,样品平均含油饱和度为41.6%,高于束缚水饱和度。镜下观察结果显示,目的层中主要存在4类典型的残余油分布状态,即油膜态、角隅态、绕流态和孤岛态。根据驱油效...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岩芯、测井、测试及生产动态资料,对延长组的岩性、矿物成分、物性、含油性及油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其孔隙结构特征、可动流体饱和度与物性参数,总结电性与岩性、物性、含油性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得出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油层参数的解释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储层砂岩颗粒小,胶结物含量多,孔隙喉道小,微观上孔隙类型多样,结构复杂是造成其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储层"四性"关系研究,提出了声电综合指数的新概念,制定了长2,长3,长4 5,长6,长8油层组的"四性"下限参考标准,用以准确地划分油、水层及干层,为正确认识油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镇泾油田延长组属于低孔低渗复杂致密砂岩储层,用传统以电阻率为背景的流体评价技术已经不能适用于目前勘探开发的需要.为了增强储层流体性质的识别精度,根据镇泾油田延长组储层束缚水饱和度较高的特点,建立了含水饱和度与束缚水饱和度比值图版,其比值在1.00~1.17之间为油层或差油层,在1.17~1.55之间为油水同层或含油水层...  相似文献   

13.
长武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油气勘探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根据大量岩石薄片和铸体薄片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长武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碎屑岩的沉积特征、储层孔隙结构及岩石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认为延长组砂岩体有利相带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砂坝沉积微相,属于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砂岩储层。研究表明,该地区中北部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经过钻探和在W10井试油,已获得工业性油流。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为湿地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等几种类型。晚三叠世早期,川西地区为一套海相沉积,向东主要为海相三角洲沉积环境,随着龙门山岛链缓慢上升,逐渐由海盆转变为陆盆。须二、须四、须六段充填作用大于沉降作用,盆地周缘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向盆地内至川中平台区,主要为浅水湖盆沉积。须三、五段湖盆面积扩大,物源减少,主要发育泛滥平原及浅湖-半深湖沉积。须二、须四段砂体分布面积广,厚度稳定,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高,是须家河组主要的产层。须二、须四段砂岩主要是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被波浪和湖流部分或全部改造后,形成由多个三角洲前缘砂体和滨浅湖滩坝砂体组成的叠加层,并随着岸线的迁移,最终遍布整个盆地。  相似文献   

15.
广安构造须家河组须六段储集岩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该砂岩储层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型储集岩.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物性等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砂岩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以及破裂等多重成岩作用,目前已达到了中成岩阶段B期.成岩作用是控制该区储层物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孔隙演化过程中,压实、胶结作用起主要破坏性作用,溶蚀作用为主要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细致观测了野外剖面,并进行了相关的室内分析化验,对比研究了赤水地区与四川盆地其他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分布特征、有机质类型及丰度,结合赤水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赤水地区须家河组的源岩特征,初步探讨了其天然气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下伏地层。  相似文献   

17.
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利用数据整理、薄片观察等方法对古风化壳中孔隙和裂缝的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古风化壳结构的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发育完全的古风化壳具有风化黏土层和半风化岩石的分层结构;半风化岩石中部孔隙和裂缝较发育,向上向下规模逐渐减小,至风化黏土层大孔隙和裂缝不发育。通过实例汇总认为,影响半风化岩石孔缝系统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包括风化基岩的岩性、风化的时间和强度、风化壳形成时期的剥蚀厚度和古风化壳的埋藏深度以及裂缝孔隙的充填特征。风化黏土层岩性致密,对油气的保存具有建设性作用;半风化岩层中部的孔缝连通体,既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也可作为油气聚集的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烃源岩生排烃史、包裹体均一温度定年、自生矿物K-Ar定年等方法对川西、川中、川南上三叠统气藏成藏年代进行分析,确定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气藏成藏期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其中中期为最重要的成藏期,早期与中期(印支期与燕山期)为烃源岩生烃成藏期,晚期(喜山期)为油气调整成藏期.区域差异表现为,川西地区成藏时间相对最早,稍晚为川南地区,川中地区成藏时间最晚.  相似文献   

19.
地壳上部岩体的垂直应力一般可用其上覆岩体的平均比重乘以其深度来估算,但是水平应力却很难估算。岩体的断裂韧度是一个常数,如果裂隙岩体是稳定的,水平应力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水平应力超过了这一范围,岩体内的裂隙可能会发生扩展、破坏,并可能导致地震的发生,因此从裂隙岩体稳定的条件出发,可以估算出水平应力的范围。利用一共线双裂纹模型建立了裂纹稳定的应力条件,并对该应力条件的有效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应力条件是有效的;然后利用该应力条件来估算水平应力的范围,其结果符合现场的测试结果,表明这一估算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并利用该理论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在浅部地壳中分布在较宽的范围内,但在深部区域内却分布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