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广州某校使用分体空调建筑进行为期1年的现场调研基础上,对33周共计1 395人次的调研数据从热环境和热感受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我国湿热地区使用分体空调建筑的室内热环境变化特征,确定了热中性温度和80%可接受温度范围,分析了热感觉的季节变化,与人工气候室实验结果和自然通风建筑现场调研结果进行了综合对比,获得了湿热地区人群在建筑环境中的热适应特征。  相似文献   

2.
我国湿热地区自然通风建筑热舒适与热适应现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8—2009年为期1年的广州某高校自然通风建筑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对23周共计921人次的调研数据在热环境、人体热反应及适应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我国湿热地区典型自然通风建筑的室内热环境全年变化特征,获取了热感觉与标准有效温度的确定关系,验证了修正的PMV模型的适用性,分析得到我国湿热地区自然通风建筑的期望因子为0.8,同时获得了调整服装、开窗与使用风扇等适应行为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给出了以建筑环境热适应为题的详尽文献综述成果。热舒适研究的适应观点认为,人们在真实环境中的热感觉受其以往热经历和文化与技术行为的综合影响。适应模型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人不再是给定热环境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多重反馈循环与人-环境系统交互作用的主动参与者。热适应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过程——行为调节、生理习服和心理适应或期望。气候室和现场的证据均表明,较慢的习服过程与较为适中的建筑环境中发生的热适应关系不大,而行为调节和期望的影响则大得多。现场证据调查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发现是空调建筑和自然通风建筑中热舒适反应存在差别,这可能是由人们以往在建筑中的热经历和不同的感知控制度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候室实验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湿热地区分体空调建筑人群进行了冬夏两季的气候室实验,针对当前环境、热经历、气候和季节4个适应要素展开了一系列对比分析,得到湿热地区人群的热适应特征为:季节和气候性适应体现在生理热反应上,前者表现为夏季与冬季相比心率下降,出汗量增多,皮肤温度下降,后者表现为与温带气候相比,湿热气候人群的出汗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环境控制度和热经历对心理热反应产生影响,较高控制度环境与较低控制度环境相比,较凉经历与较热经历相比,热感觉随环境的变化更敏感,可接受的热感觉范围更宽。  相似文献   

5.
新的热适应研究理论模型与方法及其在湿热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热适应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热适应研究理论模型与方法,并在我国湿热地区应用,验证了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的有效性,初步揭示了受试人群的热适应特征。  相似文献   

6.
针对热舒适的现场研究更多地关注行为调节和心理调节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忽略了生理热适应的作用,论文概述了热适应模型的3个代表模型,分析了3个代表模型的特点以及忽略生理热适应的原因,概括了当前生理热适应的研究现状,归纳出生理指标遴选研究、生理热适应研究和基于生理、心理及行为调节的热舒适多元评价模型研究这3个研究方向,提出了生理热适应研究还需系统而完善地揭示中国不同地域气候区人群的生理热适应差异;揭示中国不同气候区人群的适应温度区阈值以及表达阈值的生理指标;提出揭示室外环境参数对生理热适应的影响,这对完善热适应模型、实现舒适又节能的建筑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青藏高原低压高寒气候的代表城市拉萨为研究对象,通过环境测试和热舒适的问卷调查,分析拉萨住宅建筑冬夏两季室内热环境及不同性别人群的热反应特点。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女性冬季的服装热阻要高于男性,但冬季女性比男性感觉更冷;低压环境中男性热中性温度要低于女性,温度越低,男女中性温度的差值越大。拉萨居民对高原低压气候环境的热适应主要体现在对低压缺氧环境的生理适应、较强的太阳辐射带来的心理期望和对高寒气候的行为适应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低压高寒环境下的人体热适应机理,同时对高原气候的热舒适标准制定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气流是湿热地区人群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的有效方式。通过对自然通风宿舍32名大学生的夏季现场测试与调研,获得了他们主动利用气流行为的变化特征,并就行为背后的动机加以分析,结果显示:门窗的开启兼顾热环境改善和通风换气,开启率随新有效温度缓慢线性增长;风扇的使用以改善热环境为主,使用率随新有效温度呈较好的S形关系变化,增长迅速而剧烈。研究结果对建筑自然通风和风扇设计及建筑热环境与能耗模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沿用经典热舒适研究方法,对我国湿热地区自然通风环境受试者分别进行夏季和冬季气候室实验,并对其心理反应与生理反应作冬夏季对比,得到其热反应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为:与夏季相比,冬季的热感觉保持不变,但热舒适度与可接受度在低温环境显著降低,而在高温环境显著升高;心率显著增加,皮肤温度有所升高,在高温环境下的皮肤湿润度有所降低.季节性变化特征为湿热地区人群心理适应与生理习服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湿热地区人群的气候室实验结果,从心理热反应、生理热反应和生理-心理关系等多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对比与分析,发现现行国际标准不适用于我国湿热地区,生理热习服和心理热适应是其重要原因。考虑热习服和热适应的影响作用,建立我国湿热地区人群的生理热调节模型与心理-生理模型,是掌握其基础热舒适反应规律、合理制定热环境标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湿热地区,大多数体育建筑被设计成全空调模式,用机械通风来调节建筑的热环境,能源消耗量巨大。本文通过对湿热地区的典型多层叠合的体育训练馆进行实测调研,采取热环境物理量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建立了温度倾向、气流倾向与操作温度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运动状态对运动场内的热环境倾向是不一样的。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运动人群所感受到的最合适的温度会逐渐降低。随着操作温度的增加,对希望降低温度的投票比例越来越大,对希望加快气流的投票比例也越来越大,并且运动人群对增加气流速度的期望要高于降低温度的期望。  相似文献   

12.
现有热适应模型并没有考虑老年人群体的在生理和机能方面特殊性。本文在采暖季对寒冷地区119名老年人和106名非老年人的居住建筑热适应模型进行了现场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热中性温度为21.99℃,低于非老年人的22.74℃;80%老年人可接受温度范围为18.06~22.44℃,与非老年人18.56~24.87℃较为接近;老年人对室内热环境和自然通风的满意率比非老年人略低。首选的热适应措施是增加湿度,其次是开窗通风。由于生理机能的下降,应用热适应模型进行居住热环境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生理特点,如通过增加热环境的可调节性、加强自然通风来提升热环境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室内热湿环境指标是绿色建筑室内环境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由于严寒地区农村冬季室内湿热环境特性突出,居民有绝大部分时间滞留室内,故该组指标对于严寒地区村镇绿色建筑相关指标的确定极为重要。根据严寒地区村庄调研的统计及不同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下室内热湿环境指标的特征,参照国内外绿色建筑标准,探索严寒地区农村绿色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指标表征与指标值,提出相应的控制引导策略,为严寒地区村庄室内环境的绿色化建设与人居环境的优化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哈尔滨市集中供暖住宅进行供暖开始前、供暖初期、供暖中期、供暖末期、供暖结束后5个阶段的连续调查,得到各阶段室外气候特征、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特征参数及人体热反应特征和热中性温度。发现住宅中人体的热中性温度随室内热环境和室外气候的变化而变化,得到了一系列热适应证据。  相似文献   

15.
冬季供暖期间对哈尔滨市住宅、办公建筑、宿舍和教室4种建筑的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连续跟踪测试和热反应主观调查,得到不同建筑室内热环境的特征参数及人体热反应特征和热中性温度。结果表明:4种建筑环境的室温都接近ASHRAE 55中冬季热舒适温度上限值,热中性温度接近ASHRAE 55中冬季室内热舒适温度的下限值;办公建筑和教室中的热中性温度低于住宅和宿舍的,这2种环境中的人们更偏好稍凉环境;住宅和宿舍中人们可以采用更灵活的适应性调节而获得更大的热舒适感;供暖季80%和90%热可接受的温度下限均低于冬季热舒适温度下限值20℃。从人体热适应性的角度出发,宜充分利用人体对严寒地区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性,适当降低供暖温度,营造既舒适又节能的冬季室内热环境。  相似文献   

16.
室内舒适需求水平与建筑供暖空调能耗大小密切相关,为此既有建筑差异化的室内热舒适需求现状,是零能耗建筑室内热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本文调查寒冷地区-西安既有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和热舒适水平现状,归纳室内热环境差异化特征,剖析居民热适应机理,提出热舒适度分级依据。结果表明既有集中供暖商品住宅、分散采暖拆迁安置住宅、农村分散间歇采暖住宅的室内热湿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居民对差异化的室内热环境具有热适应能力,主观心理适应以及着装、活动量等行为调节是热适应的重要方式;经济条件和建筑采暖方式是影响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热舒适度分级的重要依据;既有居住建筑现存在三级不同的热舒适度水平,舒适温度区间分别为19. 2~22. 7℃,14. 8~20. 6℃,9. 4~13. 9℃。  相似文献   

17.
栏首语     
<正>以人为本是建筑的主题,建筑和建筑环境设备为人服务。热舒适作为人的基本需求,一直是建筑热环境相关学科的基础。近20年来兴起的热适应研究,已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热舒适的认识范围和视角,帮我们了解到各种实际建筑中人们的真实感受和行为,这在为当今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提供基础保障的同时,也从人的角度提供了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线索。我国南方湿热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台湾以及福建南部和云南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湿热地区住区不同季节的室外热舒适特点,在湿热地区典型城市广州采用现场热环境实测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不同季节室外环境下人们的热感觉、热舒适、热接受度和热环境参数偏好评价。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了广州住区不同季节的热舒适阈值,并对湿热地区住区的热环境设计提出了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9.
旨在探索湿热地区老年人夏季室外热舒适阈值。以课题示范工程、样本量集中的广州市老人院为研究案例,结合现场实测与问卷调研,获得各气象要素(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风速)的逐时数据及老年人室外热舒适状况;借助Rayman模型,计算生理等效温度PET,运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建立老年人室外热舒适评价模型;并评析不同类型测点空间的热环境情况与特点。结论如下:(1)湿热地区夏季老年人室外热环境中性PET值为25.60℃;台湾、香港、广州等湿热气候地区,老年人与混合年龄层中性PET值接近,人群中性PET值具有一定普适性;(2)老年人热感觉中性范围为23.79℃~27.41℃,较混合年龄层窄;老年人室外环境热舒适PET范围为22.70℃~32.53℃,老年人对偏凉感觉(PET=23.10℃)更感舒适;老年人达到90%可接受率的PET范围是22.62℃~31.15℃;(3)老年人夏季热敏感度为3.62PET(℃)/TSV,夏季老年人对室外热环境敏感度明显高于混合年龄层,因此室外热环境设计对老年人具有更大影响;(4)在适当遮荫条件(植物或建筑)下,老年人在夏季依然乐于接受室外阳光辐射;但需综合运用遮阳、通风、降温等设计策略才能满足老年人对热环境的舒适需求。以期为湿热地区室外环境适老设计提供研究方法和设计目标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寒冷地区学生公寓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公寓体形与气候、能耗和室内热环境的关系.利用计算机模拟目前普遍使用的条形公寓的能耗与室内热环境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保温、避风、采光、通风等方面论述了适应气候的公寓体形设计策略.理想的节能公寓建筑体形是与气候密不可分的,必须综合考虑围护结构传热、太阳能得热、自然通风和采光,权衡得热和失热,优化组合各种影响因素,最终确定寒冷地区学生公寓的建筑体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