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以苏里格气田苏49-01区块盒8段-山1段为实例,综合地质特征分析,结合野外露头建立的训练图像集,在井点信息和沉积模式的双重约束下,模拟了多河道、低弯度曲流河与缓坡型辫状河复合叠置的河流相体系的沉积微相,并与基于目标体、基于象元等传统建模方法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点地质统计学模拟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地质统计学模拟的不足,再现河流相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2.
苏里格气田致密砂岩气藏非均质性强,沉积微相规律性差,地质建模难度大。参考其他随机性地质建模方法,优选多点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综合基于目标和基于象元的优势,提出了"井-震-地质统计学规律"的综合一体化随机性地质建模思路。在苏里格气田西区s48-17-64区块,基于前期地质认识和密井网砂体解剖,以盒8下辫状河沉积微相模式作为多点地质统计学的训练图像,三维地震资料为软约束体,离散化测井数据为硬数据体,井震结合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并采用不断完钻的气井验证地质模型,二次建模。经过验证,该方法建立的地质模型精度高,降低了随机建模离散化问题,在开发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苏里格气田苏10区块为例,运用基于目标的建模方法、序贯指示模拟法和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3种不同空间结构特征的沉积相模型,利用马尔科夫链模型表征不同类型的空间结构特征,并评价模型对数据空间结构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马尔科夫链模型能够很好地再现建模结果的空间特征,评价建模效果。对比先验地质相图,多点地质统计学能够再现复杂沉积体的特征;序贯指示模拟能够表征大尺度数据的空间结构;相比前2种方法,基于目标的建模方法不能很好地表征空间结构,变化幅度较大。该研究可为苏10区块后续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辫状河相致密砂岩气藏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常规地质建模方法在辫状河相致密砂岩气藏适用性差的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研究对象,提出"多期约束,分级相控,多步建模"建模方法。该方法采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自然伽马场,并在先验地质信息控制下建立自然伽马模型;回归自然伽马模型与砂岩概率的关系,建立砂岩概率体,并通过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岩石相模型;然后建立岩石相、辫状河体系双重控制下的沉积微相模型;最后综合沉积微相、有效砂体规模、储集层参数分布等因素,建立有效砂体模型。建模中尽可能将地质约束条件加入地质模型,增强了井间砂体预测的精度,提高了三维地质模型的可靠性,为天然气开发提供更可靠的地质依据。图6表4参20  相似文献   

5.
针对岩性气藏复杂地质特征导致的气藏描述和预侧中的不确定性,在对比评价随机建模理论与方法适应性的基拙上,提出以多点地质统计学为核心的“井一震一沉积模式”岩性气藏随机建模方法,即以先验地质认识为基拙,充分利用井点“硬数据”、三维地震数据及现代河流沉积模式等多域信息,以多点地质统计学的训练图像代替经典地质统计学的变差函数,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形成了岩性气藏精细地质建模技术与方法。在苏里格气田某三维试验区,通过多点地质统计学多域信息整合功能,建立试验区精细地质模型。模型评价结果表明,井震结合建模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河流相岩性气藏储层表征的不确定性,显著提高了模拟精度和运算效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有效储层规模认识不清、致密气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欠缺和水平井有效储层钻遇率低等问题,利用苏X区块169口井储层砂体解剖、实钻井对比分析与辫状河地质认识,建立储层地质知识库,再利用基于目标法建立三维训练图像,最后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结果表明,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的辫状河砂体中,心滩有效储层规模参数为:宽度200~450 m、厚度3~10 m、长度450~1 000 m、宽/厚45∶1~55∶1,单一辫状河道宽度1 000~2 500 m;将以上储层地质知识库应用于三维训练图像中,体现了辫状河道与心滩规模的比例关系,及其在三维空间上的叠置迁移特征;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能够将辫状河三维训练图像成果应用到三维地质建模中,使地质模型更符合辫状河地质认识和致密砂岩气田有效储层的"砂包砂"二元结构。水平井实钻证实,地质模型能够准确预测井间有效砂体规模、指导致密砂岩气藏的水平井地质导向。以上建模方法对国内外类似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建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里格气田辫状河沉积相研究及其在地质建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在单砂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对苏里格气田主要目的层段盒8-山1沉积砂体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是沼泽背景下的辫状河沉积体系。分析认为,辫状河沉积可划分为河道沉积和岸外沉积两个亚相,其中河道沉积亚相可细分为心滩、河道冲填和废弃河道微相,岸外沉积可细分为堤岸沉积、溢岸洼地砂等微相。在此基础上,对沉积微相与有效储层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将研究结果成功地应用到储层地质建模中。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三维储层精细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是大牛地气田低孔、低渗透岩性气藏的主要产气层之一,分析其储层的非均质性,精细描述储层的各种属性特征,是气田进一步开发的关键。为此,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等各种资料,应用三维随机建模技术,根据两步法建模理论和地质统计结果,采用地震、沉积模式控制等多信息融合约束的建模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储层的沉积微相模型,精细描述了下石盒子组辫状河沉积特征,剖析了各沉积微相砂体的展布形态与叠置关系;依据相控建模方法,分析各微相下的属性分布特征,统计属性分布变密度函数,以已经建成的沉积微相模型为基础,完成各属性的随机模型,分级、分层次详细地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并指出心滩沉积的粗砂岩、砂砾岩等为相对高孔、高渗带,是主要的产气砂体。  相似文献   

9.
苏里格气田盒8 段地震多技术储层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苏里格气田主要产层下石盒子组盒8段储层属典型的辫状河沉积,针对苏里格气田北部多波多分量三维地震工区内钻井少的具体情况,在研究中将Stratimagic地震相分析技术、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及相对波阻抗分析技术相结合,以钻井资料及古地貌分析结果为基础,对本区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工区属辫状河相沉积,发育辫状河河道及泛滥平原沉积微相,物源来自于工区的北部,工区内有近南北向的3条主河道,同时发育多条分支河道,其中西部主河道的发育规模最大且河流交汇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0.
《石油化工应用》2016,(3):115-118
苏里格气田2014年已全面进入稳产阶段,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够通过水平井地质导向,为提高水平井单井采收率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以桃X区块工厂化井组为例,重点分析了区块中井资料的可靠性,并查阅文献及参考邻区心滩、河道分析统计数据,运用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算法实现了多个沉积相模型,并优选最合理的相模型为控制条件,建立三维GR体模型进行随钻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认为,以确定性建立训练图像,多点地质统计学随机算法的建模方法更适合井组水平井地质导向。  相似文献   

11.
苏里格气田苏6井区块盒8段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苏里格气田苏6区区域沉积背景,充分应用工区取心井盒8段岩心观察及分析化验资料,对盒8段气藏储层岩石学特征、原生的泥岩颜色、粒度特征以及沉积构造等相标志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盒8段气藏为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在工区内划分出辫状水道、河漫沼泽、水下分支河道和河道间等沉积微相,并指出区块有利的沉积相带为辫状水道和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分布规律受河道的走向及延伸距离的控制。该成果为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盒8段气藏优质储层的预测指出方向,也为气藏滚动勘探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精确地预测苏里格气田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辫状河有效砂岩储集层的分布,指导气田有效开发,开展了基于水动力能量的辫状河沉积微相展布研究。建立了苏里格气田下石盒子组盒8段辫状河储集层单一河道砂体边界的识别标志和砂体叠置模式,划分对比单一河道砂体;分析辫状河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了研究区岩电相转换模型及单井沉积微相类型;利用自然伽马与补偿中子曲线包络特征,重构水动力指数曲线,并以水体能量厚度平面展布为约束,精细刻画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有效砂体分布的预测结果与实钻结果吻合度较高,可有效指导气田的开发部署。  相似文献   

13.
巴喀气田位于吐哈盆地北部凹陷,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致密砂岩储层是巴喀气田重要的产气层位。根据测井、录井、岩心资料,对巴喀气田工区内沉积岩的颜色、岩性、沉积构造、测井相等相标志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巴喀气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主要沉积相为辫状河三角洲相,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间、河口坝、前辫状河三角洲泥坪和沼泽5种沉积微相。在单井相,连井剖面相研究的基础之上,描述了区内典型小层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最终确立了研究区八道湾组的沉积相模式。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气藏石盒子组8段、山西组1段主体为河流相沉积,河道多期切割、叠置,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辫状河体系”。根据沉积条件和沉积特征的差异,可分为叠置带、过渡带和体系间3个辫状河体系带。研究深化并发展了辫状河体系带的概念及沉积内涵,建立了沉积相-辫状河体系-辫状河体系带的多级沉积格架,提出了辫状河体系带的多参数定量划分标准。综合分析岩心、测井、钻井等资料,认识到辫状河体系带对沉积微相展布和规模、砂体的叠置样式、有效砂体的类型和集中程度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是控制气田沉积、储层的关键地质因素。叠置带心滩发育频率高,规模大,砂体多期叠置,有效砂体富集,是气田开发的主力相带单元,过渡带河道充填发育,有效砂体以孤立型分布为主,辫状河体系间砂体零星发育,开发潜力较差。分别针对叠置带、过渡带建立了水平井地质目标优选标准,优化了井轨迹,为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提供了更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东海西湖凹陷A气田渐新统花港组三段厚层砂岩沉积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湖凹陷A气田花港组三段巨厚碎屑岩储层为研究区主力产气层与优质储层,对其沉积微相的厘定争议较大。综合利用研究区岩心、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相关资料,研究了目的层相标志、微相类型、沉积环境与相分布。研究认为本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分流间湾微相,不发育反映海相及海侵的沉积物与相标志。垂向上多期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厚度较大,水平延伸好;平面上水下分流河道由东北逐渐向西南呈树枝状分叉、连片分布,物源来自东北部。明确研究区属于陆相背景下的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为典型的牵引流沉积,不见海侵层序,高能量牵引流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本区高产气藏储层发育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6.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有利的油气储集砂体,深入分析其沉积特征及沉积序列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和什托洛盖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露头实测为基础,通过对各微相沉积特征和岩相类型进行分析,建立了该区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自下而上可划分出前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3 个亚相,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远砂坝、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及沼泽等微相;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可识别出 8 种岩相类型,分别为粒序层理砾岩相、滞留砾岩相、不明显平行层理砾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块状砂岩相、水平层理粉砂岩相、水平层理泥岩相和水平层理炭质泥岩相;三工河组沉积时期沉积物堆积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辫状河三角洲扇体向盆地方向不断推进并叠置在远端之上,自下而上呈现出反旋回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东胜气田主要目的层盒2段为辫状河沉积,局部多期河道相互叠置、交错,横向砂体变化快;面积大,井控程度较低,依靠一种方法难以准确的分析沉积砂体的分布规律。利用岩心、测井、储层预测等资料,结合地质认识,分析沉积相特征;通过对地震反射强度属性特征分析,进行宏观控制,明确地震相特征及砂体分布,参考现代辫状河沉积模式和已钻井情况,最终确定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并利用研究成果,进行井位部署。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层段沉积相研究是勘探目标优选的基础。以岩心分析和大量的钻井、测井、地震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相、微相构成及主要含油储层的沉积微相特征,认为三工河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等沉积相类型,储层主要为各类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支河道和河口坝。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内的试油资料,分析了主要目的层沉积微相的演化和平面分布,指出三工河组沉积中、晚期形成的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和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是最重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