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对康平县农村居民点现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提出了康平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农村居民.最布局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2.
分析特大城市周边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特征.以及与农业产业相对应的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并根据不同的区位和产业发展条件提出了4种农村居民点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上海郊区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布局、建设类型以及实施情况.探索了未来农村居民点规划与建设在城市化地区和农村地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之间的差异和特征,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视角研究农村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是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该文以黄石市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014年5个连续时间截面,采用熵值法、AHP层次分析法及专家打分法,从自然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三个方面分析黄石市农村居民点人地系统脆弱性。结果显示,黄石市农村地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矛盾较为突出,且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两个要素方面。依据分析结果,从不同方面提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的方案:从规划时序方面,可将黄石市农村居民点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引导以降低脆弱性;从空间引导方面,可将黄石市农村居民点分为非脆弱型地区、单一脆弱型地区和综合脆弱型地区进行发展引导。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波 《华中建筑》2010,28(9):130-131
通过对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建设现状的分析,指出农村居民点空间发展存在着布局分散、规模小、空心化、设施缺乏等问题。应在城乡互动、产业互补、功能有机等理念指导下,采取融入城镇、归并中心村、生态移民、内部改造等调整模式,实现农村居民点的优化重组。  相似文献   

6.
以沈阳市康平县为例,通过分析康平县县域居民点布局现状及其特征,指出农村居民点在空间分布和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康平县居民点布局发展的策略,最后从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协调布局等方面对康平县居民点布局规划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点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土地的适宜性未进行过量化分析。基于GIS的技术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相关影响因子权重,叠加分析后将居民点用地分成四类,对溆浦县桥江镇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具体的运算结果,较好地描述农村居民点斑块的用地规模、形状和分布状况,更直观地反映居民点的散布情况,为今后村庄规划中居民点的规划布局提供可靠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湘中丘陵地区的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该类型区域优化资源要素布局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两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核密度分析及空间自相关的方法识别不同尺度居民点变化特征,通过空间自回归模型探讨居民点布局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长株潭地区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9.
张如林 《规划师》2007,23(8):75-78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农村居民点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应在城乡互动、产业互补、功能有机等理念指导下,实施点网模式,通过试点示范等措施,分批、分类推动农村居民点向道路网节点地区集聚,以实现农村居民点的优化重组.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农村居民点的整治与改造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上海金山区廊下镇农村居民点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然后通过金山农业园区的规划实践,研究了廊下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和风貌特色,将农村居民点分成新建型、整治改造型、农家乐型和逐步搬迁型四种类型,最后提出分类整治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防城港市某房地产项目为例,剖析时下新兴的复合型地产开发模式,并通过对复合型地产开发的条件分析以及住宅区复合产业布局的分析,提出合理的住宅区复合型地产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贺松  陶杰 《南方建筑》2013,(5):90-94
近年来,小汽车快速进入普通家庭,城市住区停车问题日益凸显。多层停车楼作为一种高效利用住区土地的停车方式出现,大大改善了居住环境。当前广州住区采用的还不普遍,但由于它拥有多种比较优势,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左岸多层停车楼是广州市首例由开发商建设的住区内停车楼。本文从规划布局、建筑空间、运营及使用状况对其分析研究,并总结左岸多层停车楼特点,为广州住区停车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德国农村实施了土地整理、农村住区空间环境和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等一系列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实践。它对改良农业结构,对原有农村采矿土地的修复和生态重建,对保障基础设簏和公共事业用地,以及对加强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这对我国当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具有重要启示:应进一步注重农村住区土地使用的合理配置,注重农村住区的整体景观品质与生态环境质量相结合,注重农村住区物质空间环境整体结构的完菩与提升,注重既有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环境的再利用和功能提升,并注重农村住区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适用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条件下,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未来居住区建设的必然趋势,进行立体式小区规划将会成为今后"节能省地"的重点.文章结合国内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空间结构、空间功能和空间形态3个层面对高密度居住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各类功能空间及服务设施于居住区地下空间的适建性,提出了居...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流对住区热环境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以深圳气候条件为参考,探讨河流与建筑布局对滨河住区热环境的影响,对改进滨河住区布局,提高住区热环境舒适性有重要作用。研究运用CFD模拟技术方法,分析在不同建筑布局模式下,基于河流影响的住区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变化情况;以标准有效温度SET*为评价标准,探讨滨河住区建筑布局与热舒适的关系;基于河流产生的良好微环境气候效应,对住区建筑布局提出优化方法,为营造生态、舒适的滨河住区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减小建筑面向盛行风的垂直投影面积、创造利于河流风向的通风降温廊道、以及营造相应的住区开敞空间等,是改善滨河住区热环境舒适性的主要建筑布局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心区圈核结构的阴影区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俊宴  胡昕宇 《城市规划》2012,36(10):26-33
从典型城市中心区的阴影区分析入手,通过大量基础条件相近的国内外中心区案例的量化比较,从中心区阴影区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减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形定量研究,分析圈核结构模式中阴影区的特征指标以及与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价值、规划布局的关系,据此可建立基于圈核结构模式的城市中心区阴影区空间深层次规律。  相似文献   

17.
以冀东地区的农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方向是建造绿色、节能农宅的新理念,主要研究方法是在冀东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宅,进行专门的实地调研,主要调研内容包括冀东地区农宅的建造规模、建造设施、农宅设计造型、能源利用这几个方面,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在学习和调查绿色农宅理念的主要技能和技术基础上,针对冀东地区农宅建造需要,提出合理的农宅设计技巧,主要从村镇选址方法、节地技术、建筑院落设计、平面布局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为冀东地区和我国其他农宅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高层、高密度开发不可避免,如何估算容积率的上限,对城市规划管理、土地开发、建筑设计三方面均会构成挑战.研究继续尝试在现行日照标准约束下,由计算机自动生成住宅建筑布局,以建筑容积率最大为优化目标,为规划设计条件制订、土地开发投资决策、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前期咨询服务.与以往研究不同,地块内、外均有住宅,需要满足日照技术规范,建筑平面和高度相互制约,影响容积率,由此引起了计算量的激增.将基于经验的人工建筑布局和计算机自动优化结合起来,在大约0.5-5hm~2的基地内,开展实验,在一定条件下,使容积率接近上限,又使建筑布局符合一般规划设计要求,初步实现了研究目标.因受计算方法的限制,建筑单体、群体平面布局还比较简单,如何多样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丁新宇 《城市建筑》2013,(22):21-22
建筑布局方式的合理性决定了住宅小区能否获得较舒适的住宅小区室外风环境,良好的建筑布局有利于净化住宅小区被污染的空气。本文对小区环境的设计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拟提出规划布局中适宜华南地区的营造风环境措施。  相似文献   

20.
张晋庆  金笠铭 《规划师》2003,19(5):85-89
简要回顾城市中自工业文明以来出现的居住模式,提出后工业社会的现阶段出现了新的城市特征:网络化、世界一体化、新城市文化。城市人群的构成也出现新趋势:社会分层的结果造就了值得关注的私营企业主、城市白领和城市农民工群体。原来单一的城市住区规划模式已经滞后。结合实例介绍了IT居住、流动居住、文化居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