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海泉 《中州煤炭》2006,(6):15-15,57
通过对李楼井田二1煤层发育情况研究,分析了二1煤层分布、厚度变化特征和影响二1煤层分布及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地质勘探和井下实地观测方法,分析总结了新安煤矿二1煤层构造软煤的特征,厚度变化特点,成因、分布特征以及研究方法,掌握了矿井构造软煤的变化规律,对指导矿井全面开展防突工作起到关键作用.对深入研究新安煤田二1煤层构造软煤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地质勘探和井下实地观测方法,分析总结了新安煤矿二1煤层构造软煤的特征,厚度变化特点,成因、分布特征以及研究方法,掌握了矿井构造软煤的变化规律,对指导矿井全面开展防突工作起到关键作用。对深入研究新安煤田二1煤层构造软煤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宁超  杨振宁 《煤》2011,20(2)
文章通过对陕渑煤田区域地质和煤层发育情况的研究,分析了区内二1煤层聚煤特征、厚度变化规律和影响二1煤层聚煤特征及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影响二1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为聚煤环境和后期构造形变。该研究对区域煤炭资源预测评价及煤田地质勘查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禹州煤田构造控煤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禹州煤田总体构造特征,分析了断层、向斜、滑动构造等因素对该区主要可采煤层二 1煤层赋存和分布的控制作用,论述了构造控煤因素对二1煤层厚度、煤质的影响,为预测新的有利含煤区指出了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煤田地质学、沉积地质学的基本地质理论为指导,利用层序地层分析、沉积环境分析、测井曲线等具体分析方法,对黄庄勘查区石炭二叠纪的二_1煤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二_1煤形成于三角洲边缘潮坪相;在海滨平原环境上发育起来的潮坪沉积形成的二_1煤,具有煤层厚度大,稳定性较好,分布广的特点;二_1煤厚度受到成煤沼泽发育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的潮坪亚相环境差异影响。片流冲刷是引起二_1煤在北部地区厚度变薄的因素。二_1煤层在区内分布情况为:中厚煤层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北部煤层厚度逐渐变薄;在二_1煤形成后,地质构造作用影响煤层的厚度和分布。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晚古生代地层煤炭资源丰富,山西组是煤与煤层气最主要的富集层段。综合研究区构造、沉积、地温场、埋深和煤厚等方面的资料对其煤与煤层气富集规律与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组煤与煤层气的富集均呈一定的规律性:豫北地区山西组二,煤分布稳定、灰分和硫分含量低、煤质较好;豫西地区二,煤厚度变化大,硫含量较高;豫中、豫东煤层分布范围广、层数多。煤层厚度以安阳-漯河为中线,向两边呈减少趋势;煤层气富集与煤变质程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构造作用、聚煤环境、地温场是山西组煤与煤层气富集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新集一矿112煤层构造煤分布特征及成因,根据钻孔测井曲线,结合钻孔资料揭露情况,对112煤层各钻孔构造煤厚度鉴定、统计,并绘制构造煤层厚度等值线,在此基础上对112煤构造煤层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矿井内112煤层的构造煤普遍发育,尤其是在以F10断层为核心的断层带发育区域,以及向斜核部位置内,构造煤厚度较其他区域加大。构造煤发育受受阜凤推覆构造前期形成影响,并受后期断裂构造与褶皱的改造影响。  相似文献   

9.
登封煤田芦店滑动构造规模巨大、构造形式独特,对构造特征及成因机理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而对其引起的山西组二1煤的动力变质作用尚未引起注意。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分析了滑动构造对二1煤层的分布、厚度、结构、瓦斯、开采技术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许亚坤  王昆 《中国矿业》2021,30(4):218-223
为系统了解永夏煤田煤层发育特征,对永夏煤田以往地质资料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采煤层为山西组的二2煤层、下石盒子组的三2煤层和三4煤层。其中,二2煤层是主力可采煤层,区内大部分可采,结构单一,层位稳定,平均厚度2.67 m;其他可采煤层均为局部可采,结构复杂,含1层到多层夹矸,平均厚度1.08~1.46 m,煤层稳定性相对较差。可采煤层形成于两大沉积体系,即二2煤层以下的潮坪-潟湖沉积体系和二2煤层以上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煤层厚度和煤层结构主要受研究区内泥炭沼泽持续发育时间、基底形态、碎屑物供给及河流冲刷作用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宜洛矿区深部构造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永彬 《中州煤炭》2010,(2):20-21,69
二1煤是宜洛矿区主要可采煤层。阐述了宜洛矿区总体构造特征,分析了断层、向斜等地质因素对矿区二1煤层赋存和瓦斯分布的控制作用,探讨了区内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构造控煤因素对二1煤层开采技术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榆神矿区三期规划区煤层特征,开展了含煤地层特征、含煤岩系各段富煤区在平面上分布特征,以及沉积环境和煤层发育的简要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延安组第5段顶部遭受冲刷剥蚀,含煤性相对较差;第4段和第1段含煤性最好,第3段和第2段含煤性较好;该区煤层层位稳定,结构简单至较简单,个别煤层厚度虽然变化较大,但规律性明显; 2号和3号煤组为单一煤组,其余煤组均为多煤层组;规划区含煤系数由北向南、由东向西变小,规律性明显,变化趋势与煤层总厚度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煤层厚度变化主要取决于沉积因素、后期遭受剥蚀等影响。  相似文献   

13.
后生变化是影响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的重要原因。聚煤期后构造变形对煤层的改造普遍而强烈,掩盖了原生沉积环境对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影响。论述了聚煤期后不同样式的构造变形对二1煤层的影响:正、逆断层和重力滑动断层对该区煤层形态和厚度变化的影响范围局限,印支期的顺二1煤层的层间滑动变形是引起煤层流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该区构造煤形成和煤厚大幅度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为了查明任楼井田82煤层构造煤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构造煤层分布的因素,利用钻孔测井曲线,结合井巷工程揭露情况,对82煤层各钻孔构造煤厚度进行识别、统计,并绘制构造煤层厚度等值线,在此基础上对82煤构造煤层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井田内构造煤普遍发育,井田南部构造区,构造煤较为发育,构造煤在煤体中所占的比例在80%左右;在中部构造区,构造煤厚度分布稳定;在北部构造区内受煤层厚度较薄的影响,构造煤厚度相对较薄。井田构造煤分布受褶曲构造、断裂构造与地应力综合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冠军 《采矿技术》2011,11(3):77-79,99
为了研究鹤煤六矿二1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找出影响瓦斯含量分布的主控因素,在瓦斯含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煤层基岩厚度(埋藏深度)和煤层顶板30m内砂岩比是影响瓦斯含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煤层厚度,煤质(水分)、煤的变质程度(挥发分)对瓦斯含量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对于鹤煤六矿准确确定煤层瓦斯含量、预防各种瓦斯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该矿区为上二迭系地层组成一复向斜,在主勘对象C煤组约300米的区间内,含煤2层以上,其中主要可采4层,次要2层,由于沉积环境和后期构造影响,煤层厚度多不稳定,分叉、复合、尖灭现象较普遍,如C5煤层的厚度变化由0~8.4米,各主煤层平均厚度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新峰一矿地质特征,区内发现长度超过1 km的断层7条,对二1煤层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研究了煤层地质及煤质特征。研究得出,可采煤层为1层,二1煤层层位稳定,总厚度8.88 m,煤层结构简单,其稳定程度属较稳定类型。揭露含煤地层总厚度480.76 m,含一煤至七煤共7个煤组,含煤共13层,总厚15.72 m;二1煤层属高灰、特低硫、特高热值煤,煤类主要为瘦煤,个别见煤点见有焦煤、贫煤、贫瘦煤,工业用途主要可作炼焦配煤使用,也可作动力用煤。研究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勘探及生产揭露煤厚点的实际资料,总结出了白坪井田二1煤层厚度变化的分布频率、特征、基本特点,分析了引起二1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探测和地质管理建议,避免了无效工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掌握新集二矿6煤煤层未采区瓦斯涌出分布特征,分析了影响6煤瓦斯涌出量的因素:区域地质演化过程、井田构造特征、顶板基岩厚度和埋藏深度、煤层顶板岩性和上覆50 m砂岩比。同时根据6煤层基岩厚度、6煤层50 m砂岩比与瓦斯涌出量的关系图以及断层、7煤与6煤层间距等因素,预测出6煤煤层未采区的瓦斯涌出量值,并利用克里金插值法绘制出6煤瓦斯涌出量分布云图,发现在标高范围内瓦斯涌出量等值线大致沿煤层走向分布,并呈现出东、西较高,中间较低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张蕾  许岩炯  谌霞  王丰琪 《中州煤炭》2024,(2):132-137+145
在当前形势下,实现煤炭资源的保障,要立足国内供给,加大煤矿资源潜力评价和地质勘查,挖掘自身潜力,利用自身优势,寻找新的后续矿源。以某煤炭区域地质情况为背景,研究了煤田沉积环境特征、测井响应特征、煤层分布特征、煤层物理性质、煤岩特征以及煤类。研究得出,某煤炭区可采煤层为赋存在山西组下部的二1煤层,煤层厚度0.15~10.57 m,平均厚4.11 m,属大部分可采的中厚煤层、结构简单,二1煤层为中灰、中硫、高热值贫煤和无烟煤,区内二1煤层的稳定程度属较稳定煤层。研究对该地区煤炭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