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夏甸金矿-692 m水平以上采用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进行回采,在回采时矿房宽6 m,矿柱宽度为2 m,2 m的矿柱不回收,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矿量损失。因此,对夏甸金矿-692 m水平以下的采场采用的采矿方法进行优化,采用了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进行回采。基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采场结构参数优化,通过模拟不同矿房矿柱的宽度方案,观察不同方案采场中的应力、塑性区情况来确定最佳的矿房宽度和矿柱宽度。研究发现:当矿柱宽度为4 m时,其矿柱中岩体塑性变形程度低,矿柱完整性好,安全程度高,矿房宽度为5 m时,塑性区面积最小,塑性变形最弱。因此,选择矿柱宽度为4 m,矿房宽度为5 m是最佳的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2.
为了保证厚大矿体回采采场稳定,提高矿石回采的安全可靠性、降低支护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霍邱地区某大型沉积型铁矿床为例,对影响采场稳定性的矿房长度、宽度、高度三个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基于正交试验原理,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了9种方案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采场参数下周围岩体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和位移沉降量分布特征。通过极差分析表明,影响矿房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矿房回采长度,其次是采场高度,采场宽度对采场稳定性影响最小;同时确定某铁矿厚大型矿体回采矿房长、宽、高参数分别为60,20,100m时,最有利于采场稳定。  相似文献   

3.
邬金  李元辉  司呈斌  徐帅 《金属矿山》2014,32(11):11-15
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可使采场处于有利的力学状态,使围岩的应力、应变分布趋于均匀化,在保证开采系统稳定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减少支护工作量,提高采矿强度和生产效率。在深入分析思山岭铁矿地质概况与采矿方法的基础上,对影响矿房回采稳定性的矿房高度、矿房宽度、采场长度、矿柱宽度、矿柱充填方式等5个关键因素进行2水平正交设计,获得8种试验方案。运用大型岩土软件FLAC3D对盘区内不同方案的采场结构参数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其在不同结构参数下应力、位移、塑性区等特征,初步得出采场处于最有利力学状态时的结构参数方案(采场高60 m、采场长60 m,矿房宽18 m、矿柱宽20 m的参数方案)。计算结果表明:回采过程中,采场长度对顶板应力和顶板位移的影响最大,采场越长,应力值越大,且压应力主要在盘区间柱集中,顶底板处出现拉应力集中。分析结果可为盘区矿房矿柱的安全高效回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大红山铜矿深部高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场顶部切顶凿岩硐室稳定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矿柱面积载荷理论初步确定了硐室、条柱的合理结构尺寸,并利用FLAC3D对设计的结构参数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切顶凿岩硐室宽度3.5m条件下,条柱的宽度应设计为4.5m;同时切割槽、切顶联道的布置方式对凿岩硐室稳定性影响较大,建议将切割槽布置在矿房长度方向的端部,将切顶联道布置在矿房宽度方向的端部。按研究成果设计的大红山铜矿深部采场切顶凿岩硐室在服务矿房回采过程中,可满足安全作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利用FLAC3D软件,对某铁矿间柱回采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宽度矿柱、矿房条件下采场顶板的最大主应力、位移及其分布情况,判断顶板的受力和稳定情况。模拟结果表明,采用双矿柱布置时,中间矿房顶板所受的拉应力和位移都明显大于两侧矿房,在生产实际中应加强对中间矿房顶板的支护和监测。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减小矿房宽度以及增加矿柱宽度可有效改善顶板的受力情况,减小垂直位移的产生,但随着矿房宽度的继续减小,顶板受力条件改善情况则明显减弱,通过对不同方案对比分析,确定了合适的间柱回采方案,以指导矿山生产。  相似文献   

6.
合理的回采顺序是深部矿体安全高效回采的关键。为确定朱兰铁矿深部矿体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的最佳回采顺序,设计了4种盘区内采场回采方式和3种矿房回采顺序,利用AutoCAD-Midas-FLAC3D耦合建模技术,分析了各方案回采过程中的应力和顶板下沉位移变化、盘区回采结束后的塑性区范围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盘区内采场“隔二采一”和矿房“中央向两翼开采”的回采顺序方案应力集中程度低,顶板下沉位移量变化小,塑性区范围及分布情况好,且回采工艺简单,有利于提高采场稳定性,确定为最优回采顺序。研究成果可为朱兰铁矿深部矿体回采提供技术依据,也为同类型矿山回采顺序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研究矿房矿柱回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技术特点,以呷村银多金属矿4206矿房矿柱为例,结合4206矿房空区、当前工程布置以及回采矿房矿柱分布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充填回采、分段崩落回采、大爆破回采3种不同的回采方案,并对方案的采切工程布置和回采工艺进行了简要介绍说明。最终经过技术比较分析、生产成本要求分析、生产规划要求分析,确定方案三为最优方案,并投入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8.
尤祎  刘福春 《现代矿业》2016,32(10):140
为研究老虎洞磷矿近距离磷矿层水下开采时采场稳定性,采用弹性力学方法计算了两矿层采场允许最大暴露面积,结合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优化了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采场结构参数,并对2种采矿方法多个采场同采进行了采场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采场垂直走向布置时,合理的矿房宽度应为6~8 m;2种采矿方法达到设计同采采场数目时,采场稳定性较好,设计的采场结构参数能够满足安全高效回采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高瓦斯近距离煤层群煤柱下工作面增压区采场和巷道矿压显现规律,为下个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做好准备,确定煤柱下25301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参数及煤柱下25301工作面增压区采场顶板管理方案。从而确定回采巷道合理布置方式及区段煤柱留设宽度,归纳总结煤柱下25301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特征,并提出25301工作面增压区采场顶板管理措施和回采巷道支护体系,保证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速度,提高5号煤层采出率,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非矿业公司下辖谦比西铜矿西矿体含铜品位较高,顶板破碎,为典型的缓倾斜中厚难采矿体,设计采用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进行回采。为探求其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采场不同布置方式时围岩的应力变形状况进行分析,确定了采场垂直矿体走向布置为最优回采方案,设计出9种典型采场结构模型,对其模拟结果进行优化比较,最终确定了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即 4.3 m矿房,4.0 m矿柱。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阶段矿房法采矿矿房的长、宽、高等结构参数的分析,提出了确定矿房顶板暴露面积定性和定量的计算方法,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阶段矿房法采矿矿房的长、宽、高等结构参数的分析 ,提出了确定矿房顶板暴露面积定性和定量的计算方法 ,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3.
吴杰  侯克鹏 《矿冶》2018,27(1):18-20
根据大红山铜矿西矿段矿体赋存的地质条件及现有的开采技术,提出了盘区机械化分条—分层充填联合的采矿方法。初步确定18种回采的方案,选取了FLAC3D数值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将各方案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选出了最好的回采方案。结果表明,采场结构参数为:用混凝土胶结充填的矿柱宽度6 m,用选矿的尾砂充填的矿房宽度8 m,每个分层的高度4 m;用混凝土胶结充填的矿柱的抗压强度2.5 MPa;开采顺序上下同时回采,间隔100 m时采场的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金川二矿区深部下向进路式胶结充填法开采效率,针对大体积充填体下大断面进路生产的安全可行性问题,通过弹塑性理论和三角塌落拱理论计算充填体人工假顶均布荷载,并依据简支梁理论和薄板理论对深部850 m水平中段回采进路宽度进行理论计算,在现有回采进路参数基础上,设计了9组不同回采进路参数的试验。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各组参数下进路断面的应力、位移、平均屈服率变化特征和采场安全系数,以生产效率及开采安全为目标,得出金川二矿区深部大体积充填体下的胶结充填法回采进路宽度可增加至6 m、分层高度可增加至4.5 m。现场局部试验结果表明,增大参数后的进路顶板和两帮稳定性较好,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根据河北某铁矿现有的开采技术条件,对该铁矿嗣后充填采场的结构参数进行了研究,采用材料力学“简支梁”理论计算及Flac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分析了采场顶板的安全合理跨度。理论计算合理跨度为18 m左右,数值模拟分析采用3种模拟方案,采用“隔一采一”的开采顺序,由此模拟分析了不同尺寸采场跨度条件下矿岩的应力分布、塑性分布及位移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矿房跨度的增加,矿房顶、底板围岩的应力由受压状态逐渐转向受拉状态,尤其是当跨度达到20 m时,矿柱的塑性分布范围增加十分明显,矿柱剪切破坏的程度加大,增加了矿柱失稳的可能,所以采取矿房、矿柱宽度为18 m时是比较合理的,这和理论计算的结果是相符的,同时建议在回采过程中,要加强对矿柱及充填体进行应力应变监测,确保矿体的安全高效回采。  相似文献   

16.
为获得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实现某矿分段空场采矿法的安全高效开采,结合矿山实际,通过选择顶柱的厚度、矿房的跨度和矿柱的宽度作为变量,设计了四套优化方案。采用熵权-理想点法评价模型对方案进行评价,优选出最佳方案,并且利用FLAC~(3D)软件对方案进行模拟计算,经过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综合评价体系能够优选出合理的结构参数,对矿山生产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含地下洞室的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洞室是危害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其分布情况更是评价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重要条件。通过分析地下洞室的应力分布情况,利用极限平衡法及格里菲斯强度理论,讨论并研究了地下洞室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地下洞室的直径和其走向与整体边坡走向的关系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8.
杨增强 《煤炭工程》2014,46(1):14-17
为了能够对厚煤层资源充分的利用,研究了采用窄煤柱护巷技术提高特厚煤层的采出率。文章以国外孟巴矿特厚煤层地质条件为背景,采用FLAC2D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该矿不同宽度煤柱内部Y方向应力与位移分布情况,理论分析可知留小煤柱与宽煤柱对巷道起到保护的作用基本一致。在1210工作面掘进巷道中留设5m的小煤柱和30m的宽煤柱进行现场工业性实验,通过KBD5电磁辐射采集的数据分析知宽窄煤柱范围内煤柱均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传统垂直深孔阶段崩矿嗣后充填采矿中凿岩硐室与底部结构需分别设计和分别施工的问题, 通过改进凿岩硐室结构, 使凿岩硐室既可作为下阶段矿块回采的凿岩硐室, 又可作为上阶段矿块回采的底部结构, 实现了凿岩硐室一结构多用途, 从而达到降低生产组织难度、减少采切工程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工程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