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潮水盆地中生代断层展布特征、断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断裂系统是否控制沉积作用,借助地震剖面绘制出了盆地内多条地震地质剖面和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断裂展布图。研究认为:盆地内主要经历了4期构造运动,构造特征复杂多样,其中早—中侏罗世主要形成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正断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沉积作用;晚侏罗世主要形成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逆断层,对沉积无影响;早白垩世仅在陈家新井凹陷形成一些小型正断层,其对沉积作用影响不大;新生代除了形成一系列东西走向的逆冲推覆断层外,部分早—中侏罗世形成的正断层反转。盆地的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断陷成盆期、晚侏罗世的坳陷期、晚侏罗世末到白垩纪的隆升萎缩期和新生代喜山运动的改造消亡期4个阶段。盆地内生油层、储层和盖层发育良好,具有形成构造圈闭的条件,沿着断裂带寻找构造圈闭将是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博乐盆地具有较好的含油气远景,但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需要对其形成的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选取构造条件复杂的博乐隆起为主要研究区,采用古构造分析方法进行构造应力场解析。通过统计分析节理、断层发育特征,确定了博乐隆起主要发育三组断裂、四期节理。利用共轭X剪节理求取最大主应力方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识,确定博乐盆地石炭纪以来主要经历了早二叠世NNW-S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早二叠世末-中二叠世NWW-SE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晚二叠世末-三叠世NEE-SW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和晚侏罗世至白垩世NNE-S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复合型盆地,中生代至上新世期间,盆地是多个拉分盆地的集合体,由赛什腾断陷、德令哈断陷以及南部断陷带组成。这些盆地均在柴北、柴中、柴西和柴南四大断层走滑拉分过程中发育起来。至中新世后,四大断层活动减弱或停止,在区域沉降背景下,形成一个统一湖盆沉积。晚喜山运动,盆地再次受到强大的压扭,盆内地层剧烈褶皱,形成现今构造面貌。归纳起来,柴达木盆地的演化过程经历了:①早侏罗世拉分盆地发育期;②中侏罗世至白垩纪压扭走滑抬升期;③古始新世至上新世走滑拉分沉降期;④上新世末压扭走滑褶皱期。盆地反复地张扭、压扭、走滑.发育了国内罕见的同沉积逆冲断层及花状构造。  相似文献   

4.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飞仙关组上覆地层的厚度变化来表征飞仙关组顶面的古构造面貌,通过逆断层断距和延伸长度的差异研究断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从而确定相关圈闭形成的先后顺序,结合川东北地区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对川东北飞仙关组构造演化影响最大的是早印支运动、中燕山运动、早喜山运动。早侏罗世末(沙溪庙组沉积前)飞仙关组古构造形态与储层沥青分布表明,飞仙关组古油藏大致的分布范围与铁山坡—渡口河—罗家寨这一近NW向的古构造高带基本一致。通过飞仙关组构造演化与下伏上二叠统烃源岩的热史、生烃史的配套关系研究,认为最接近生气高峰的晚侏罗世末的古圈闭是最可能的古气藏。  相似文献   

5.
伊川盆地基底上三叠统发育良好,含大套暗色泥岩,处于晚三叠世洛阳盆地南部沉积中心地带。燕山晚期逆冲推覆构造是伊川地区上三叠统主导构造,逆冲前陆区上三叠统保存较好。伊川盆地上三叠统有机质在早第三纪末—晚第三纪末处于生油高峰期,逆冲前陆区与逆断层有关的早第三纪初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对上三叠统油气有效。伊川盆地上三叠统具有一定的油气前景,可作为外围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勘探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吐哈盆地吐玉克油田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吐玉克油田主要由深部稠油油藏组成,原油密度大、粘度高、沥青质含量多、轻质组分少,这些特征与其成藏条件及成藏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对吐玉克油田的生、运、储、盖条件和构造演化史的分析认为,吐玉克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二叠系源岩,生排烃期是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储集层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盖层为克拉玛依组上部厚达50~170m的泥岩;圈闭构造为形成于晚三叠世末期的克拉玛依运动,经中-早期燕山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断背斜-断鼻构造;油气运移期为晚三叠-早侏罗世和晚白垩世两期,且以晚三叠-早侏罗世为主;油气运移通道是鲁克沁构造带的断层和克拉玛依组的高渗透砂层。  相似文献   

7.
《油气地球物理》2019,(3):93-96
准噶尔盆地中部第四区块侏罗系断裂发育,且不同的构造部位断裂特征各不相同。构造演化表明,西山窑组沉积时期是早、中侏罗纪到晚侏罗纪应力转变的关键阶段,应力的转变造成了浅层断裂系统两期叠加的特征。断层不仅沟通了油源,而且不同的断砂配置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圈闭,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费尔干纳盆地钻井、取心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认识,研究了天山造山带的活动与费尔干纳盆地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盆地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并探讨了影响盆地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研究认为,费尔干纳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天山造山带和帕米尔地块的活动密切相关,盆地东北缘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沉积展布有重要的制约作用;盆地经历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山间拗陷阶段、晚三叠世构造抬升阶段、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盆地雏形形成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抬升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持续沉降阶段和新近纪—第四纪构造抬升阶段;费尔干纳盆地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形成于构造平静期,油气运移和成藏于构造活跃期。  相似文献   

9.
麦盖提斜坡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关系密切。结合钻井信息,解析了斜坡东段玛东冲断带和玛扎塔格等断裂活动特征,明确了断裂活动样式和形成期次,讨论了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认为,斜坡东段发育早加里东、晚加里东、晚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征。玛扎塔格断裂形成于早加里东期,定型于喜马拉雅期,构造样式由滑脱背斜转为基底卷入背斜,与西侧的鸟山断裂为同一条断裂,喜马拉雅晚期与古董山断裂连为一体,南北向展布的玛南1井断裂为调节断裂;玛东冲断带形成于中加里东中期,定型于晚加里东期,构造样式为滑脱背斜,其与西南部发育的玉北1井断裂、胜和断裂同期形成,后者定型于晚海西期。勘探证实,已发现油气藏与晚海西期和喜马拉雅期定型构造圈闭有关,晚海西期定型构造含油,喜马拉雅期定型构造含气。  相似文献   

10.
伊川盆地上三叠统油气成藏条件及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伊川盆地基底上三叠统发育良好,含大套暗色泥岩,处于晚三叠世洛阳盆地南部沉积中心地带。燕山晚期逆冲推覆构造是伊川地区上三叠统主导构造,逆冲前陆区上三叠统保存较好。伊川盆地上三叠统有机质在早第三纪末一晚第三纪末处于生油高峰期,逆冲前陆区与逆断层有关的早第三纪初构造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对上三叠统油气有效。伊川盆地上三叠统具有一定的油气前景,可作为外围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勘探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二连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晚侏罗—早白垩世的裂陷作用和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和晚白垩世末的反转作用。可以识别出压性、压扭性等反转构造。盆地的裂陷期是生油岩主要发育期,而反转作用期形成的各种叠加构造圈闭则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部断块区主要是由八个含油气盆地组成的油气富集区,在多期块断活动中,形成了北东—北北东与北西—近东西向两组断裂网络,切割改造成近100个断陷,一个断陷就是一个独立的沉积系统和成油区。全区具有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时期形成的三套生油层系,以及河湖环境下的多类储集岩体,多种类型的有利生储盖组合和多种类型的圈闭,形成了类型丰富多采的油气藏。这些油气藏通常按一定的区(带)分布,构成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在箕状断陷呈环形展布。  相似文献   

13.
雅布赖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宏波 《石油化工应用》2011,30(9):71-74,82
雅布赖中生代盆地位于内蒙古西部和甘肃交界的北山地区,属于阿拉善地块之上的伸展盆地。它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断陷、晚侏罗世早中期的坳陷、晚侏罗世末到白垩纪的隆升萎缩和新生代的改造,构造特征复杂多样;在早中侏罗世和白垩纪主要形成东西走向的正断层,晚侏罗世末主要形成一系列东西走向的逆断层,在新生代,除形成一系列东西走向的逆冲推覆断层外,部分中早侏罗世形成的正断层反转。盆地的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断陷戍盆期、晚侏罗世的坳陷期、晚侏罗世末到白垩纪的隆升萎缩和新生代喜山期运动的改造消亡四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二连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连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晚侏罗-早白垩世的裂陷作用和中侏罗世末,早白垩世末和晚白垩世末的反转作用,可以识别出压性,压扭性等反转构造,盆地的裂陷期是生油岩主要发育期,而反转作用期形成的各种叠加构造圈闭则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逆冲断层下盘遮挡圈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长期处于挤压背景,由此引起的逆冲(掩)断层和断层遮挡圈闭发育。在盆地的演化历史中,早二叠世末的晚海西运动和渐新世末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两个世代的逆冲-逆掩断裂系统。这两期构造也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逆冲断层遮挡圈闭是逆冲断层形成过程中或形成后的次级应力所形成,上、下盘属两个不同的变形范畴,上盘属外来体,而下盘属相对原地体。因此,逆冲断层下盘遮挡圈闭更有利于油气保存。   相似文献   

16.
通过LA-MC-ICP-MS锆石U-Pb定年测试,得出渤海东部庙西地区基底花岗岩形成于中—晚侏罗世(161 Ma左右)。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绘制该区新生界厚度图,揭示出庙西地区具有典型的断坳结构,主要经历了中生代末的基底形成期、新生代的断陷期和坳陷期3个阶段。构造演化对油气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中—晚侏罗世基底的形成奠定了后期构造演化的基本格局;断陷期形成了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烃源岩;坳陷阶段开始了油气的生成与排替。凸起和斜坡区深浅层形成了大量与断裂相关的断背斜、断鼻和断块圈闭;不同级别的断层对油气运移作用不同,一、二级主干断裂沟通源岩,将油气运移至有利圈闭,三级断裂则将油气封堵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7.
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对渤海东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郯庐断裂的力学性质早第三纪为张性,晚第三纪为张扭性。上新世后期,郯庐断裂强烈的活动形成了张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压扭性断裂背斜圈闭、塑性拱张—底辟背斜圈闭,井改造加大了披覆背斜圈闭的面积和幅度。晚期形成的这些圈闭丰富了渤海湾盆地油气藏类型,扩展了勘探领域。与晚期构造相匹配,晚期强烈的断层活动促进了油气的运移和再分配,形成了一系列丰度高、储量大的油田,使本区成为我国近年来石油储量增长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南图尔盖盆地是重要的油气探区,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侏罗系沉积层序的发育演化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研究区尚未勘探的有利构造圈闭逐渐减少,岩性-地层油气藏已经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 为此,在对地震、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造演化分析、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以及沉积相分析,对南图尔盖盆地 A 探区萨雷布拉克地区侏罗系沉积层序特征及有利地层不整合圈闭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萨雷布拉克地区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经历了 3 次较为明显的构造运动,可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 3 个阶段,即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及坳陷期,形成了 3 个二级层序,并在其层序格架内将侏罗系划分为 7 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中可划分出 2~3 个体系域;②早侏罗世断陷期(SQ1,SQ2)主要发育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侏罗世断-坳转换期(SQ3,SQ4)主要发育湖泊及三角洲沉积体系,晚侏罗世坳陷期(SQ5,SQ6,SQ7)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及河流沉积体系;③侏罗系有利的地层不整合圈闭主要为 SQ1 和 SQ2 与上覆地层形成的地层削蚀不整合圈闭,以及 SQ5 与下伏地层形成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对柴北缘主干剖面构造变形演化的平衡剖面进行了恢复研究,对其区域地质资料和石油地质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柴北缘侏罗-白垩纪为挤压型盆地,其中早-中侏罗世可能属于弱挤压挠曲盆地.侏罗系烃源岩在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中,埋深未达生油门限,故在新生代仍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柴北缘新生代具有晚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沉积期间和上新统狮子沟组(N23)沉积以来两个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的强烈构造挤压时期,相应地形成原生和次生两种类型的油气藏.原生油气藏主要聚集在晚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沉积期间第一次强烈变形时期及其之前形成的圈闭之中;次生油气藏形成于第二次强烈构造挤压时期,并只可能形成于发生强烈构造挤压作用破坏、并有断层下切到上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下段(E32)及其以下地层的区域浅层圈闭或在断层相关褶皱中形成.  相似文献   

20.
车拐地区侏罗系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 按照断块油气藏的思路, 车拐地区侏罗系油气勘探进展缓慢。通过断裂体系和沉积体系的分析, 该区侏罗系具备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为了更好地指导该区油气勘探, 深刻剖析岩性油气藏的主控因素, 认为: 古凸起高部位有利于形成地层圈闭, 近东西向的断裂与南北向的沉积体系和东南倾的鼻状构造相配置, 有利于形成断层- 地层、断层- 岩性圈闭; 低位域的八道湾组和高位域的三工河组是最有利的勘探层位; 坡折带之下的三角洲前缘是最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区; 疏导体系是控制古生新储型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