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CDG深部调驱剂的室内评价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胜坨油田高含水期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要求,针对其高温、高矿化度、非均质性严重等油藏地质特点,在探讨弱凝胶调驱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制备了以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有机铬交联剂XE—1为主剂的CDG深部调驱剂体系。确定了CDG深部调驱剂体系最佳配方:HPAM浓度为l500~2000mg/L,有机铬交联剂XE-1浓度为800—1000mg/L,稳定剂浓度为300mg/L。利用SCDS-2型堵剂封堵能力评价仪,对CDG选择性、岩芯封堵率、运移性能等进行了评价,室内评价试验表明,CDG岩芯封堵率大于95%,适用于油田大剂量深部调驱作业,在胜坨油田试验应用14口井,调驱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CDG体系形态结构特殊,具有驱油和调剖的双重效能,良好的耐温抗盐性能及相对于常规聚合物驱更加低廉的成本,近年来将其应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CDG驱成为了一种新技术。总结了近十几年来中国对于CDG体系研究的基础成果和现场应用所取得的进展,对于CDG的制备、成胶机理、形成的影响因素、渗流特征、驱油机理、评价方法及现场试验效果等进行了综述,指出中国CDG体系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未来发展方向应着重于建立CDG体系的统一评价方法、根据油层地质特点筛选合适的CDG配方和合理的注入工艺以及开展CDG体系环境友好性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对胶态分散凝胶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研究分析了多种微生物对胶态分布凝胶(CDG)体系的作用,结果表明,多种微生物(如腐生菌,硫酸盐还原菌,铁细菌,已酸菌等)都会对CDG体系成胶过程中及成胶后的粘度产生影响,使体系粘度迅速下降。在此基础上,对杀菌剂与CDG体系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初步评价。认为在DCG体系中加入适当浓度的杀菌剂,能够保证CDG体系在地层厌氧条件下的稳定性,该研究结果为矿场试验中应用CDG体系进行调剖驱油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胶态分散凝胶用于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概述了大庆油田近年发展起来的胶态分散凝胶(CDG)深度调剖技术的成胶机理、各种因素对CDG形成的影响、胶态分散凝胶渗流特征、驱油机理研究及现场试验效果。研究表明,CDG具有液流改向能力和流动性,聚驱后进行CDG调驱采收率可以提高3.90%-5.81%,因而将其作为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措施之一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濮城油田CDG调驱体系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濮城油田高温、高矿化度的特征,开展了CDG驱油机理及配方组成的研究,筛选了适合油藏特点的CDG驱油配方。通过在室内模拟驱油试验及现场应用,证明CDG调驱可以提高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对应用于马寨油田的多种调驱技术(CDG调驱技术,PCS调驱技术,预交联颗粒调驱技术,低度交联聚合物调驱技术,缔合聚合物调驱技术)的调驱原理、调驱体系的特点、选井条件等进行了介绍。在马寨油田卫95块现场应用这些技术后,改善了注水效果,增加了采油量。  相似文献   

7.
胶态分散凝胶在马21断块砂岩油藏调驱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陈铁龙 《油田化学》2001,18(2):155-158,172
报道了由HPAM和金属离子,酚醛树脂组成的胶态分散凝胶(CDG)的基本组成,形成条件和性能参数,介绍了冀中河间马21断块间145井组CDG调驱设计要点(注入压力,段塞组成,注入量及注入工艺)及实施情况,分析了该井组CDG调驱结果,调驱液包括前置段塞[聚合物/复合交联剂浓度为1200/240mg/L),主段塞(800/100)及后置段塞(1000/200),总量3200m3),注入时间24天,后续注水,间145井注入CDG后,对应3口油井先后见效,产油量增加,含水大幅度减少,水驱待特曲线表明后续水驱的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都有所提高,本次CDG单井组调驱先导试验在经济上也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8.
CDG调驱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介绍了CDG的驱油机理,CDG体系组成,并对CDG的性能、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得出了结论。CDG具有化学剂用量少、成本低、成胶时间长、可流动性和稳定性好、适应油田污水配制和较好的耐温耐盐等性能;具有良好的流体改向和流度控制作用。同时介绍了CDG的选井条件和配套的施工技术。通过在濮城油田7口井应用,累积增油2835t,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CDG体系的深度调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三种聚合物配制的CDG体系进行粘度和转变压力测定,发现三种CDG体系在配制15天后均能达到100mPa.s或以上粘度及0.05MPa以上的转变压力;在短岩心动态实验中,CDG体系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都上升较高,说明了CDG体系可以有效的成胶并具有较长的凝结时间,达到需要的注入剂量和凝胶强度,满足实验要求。采用优选的配方2号HPAM,相对分子质量1300万,清水浓度500mg/L,聚铝比30∶1,进行有、无隔层的非均质油藏深度调剖驱油实验,表明逐步增大封堵深度可以进一步提高油层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经过十多年的注水开发,马寨油田已进入三高阶段,油井堵水液、油同时下降,说明产水层是主力产油层,为此开展了CDG、PCS、预交联颗粒无污染深部调剖,但受高温高盐影响效果差。为解决高温高盐油藏聚合物驱油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低聚合物浓度、低交联度聚合物驱油体系研究,研制出了聚合物浓度1000—2000mg/L,交联剂浓  相似文献   

11.
胶态分散凝胶吸附滞留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锡兰 《石油学报》2000,21(4):97-100
总结了胶态分散凝胶((CDG)体系在岩心中的吸附滞留特性。此CDG体系是由150mg/L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柠檬酸铝形成的交联聚合物体系。在岩心流动封堵实验中侧定了CDG体系中各组分在岩心中的吸附滞留量,并与COG体系在石英砂(100~180目)上的静态吸附结果相对照。结果表明,CDG体系在岩心中因吸附滞留引起阻力系数上升,其中的凝胶颗粒主要以机械捕集的形式滞留,吸附所占的比例很小;而未交联的柠檬酸酸铝主要以吸附的形式滞留。在本实验条件下,CDG凝胶颗粒的滞留量为102.8μg/g, Al的滞留量为0.88μg/g。注入8.64PV CDG,冲水后残余阻力系数达50左右。实脸表明,CDG体系因其特殊的结构形态和吸附滞留特性,具有优于一般调剖剂的深部调剖作用和液流改向能力。  相似文献   

12.
濮城高温、高矿化度油藏CDG调驱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CDG驱油机理、配方组成,并对影响CDG的性能因素进行了室内试验。根据濮城油田高温、高矿化度的特征,筛选了适合濮城油田的CDG驱油剂配方,根据筛选配方,对CDG的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和模拟驱油试验。试验证明,所选CDG可以明显提高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最终提高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付美龙  罗跃  杨顺贵  陈洪 《油田化学》2001,18(2):170-172
IPCS技术即油藏深部调剖与表面活性剂驱油接续,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是将调剖堵水与三次采油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技术,本文介绍该技术寨油田卫305块的现场应用情况,在矿场应用中试验井组见效后产液量在190m3/d左右保持稳定,产油量从14t/d上升到28t/d含水从91%下降到85%,动液面从1300m上升到1100m,获得了稳油控水的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14.
低浓度HPAM/A1Cit体系的评价及其成胶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用粘度法和微孔滤膜法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柠檬酸铝交联体系(CDG)的形成,并用微孔滤膜法研究了多元醇类物质、酚类物质、油田用缓蚀阻垢剂及油田回注水对CDG交联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粘度法不能用于评价低浓度的CDG体系交联情况,但可用微孔滤膜法评价;多元醇对CDG体系基本无影响;微量的酚类物质会严重影响交联聚合物的形成;舍磷酸基团的缓蚀阻垢剂对CDG的影响很大;改变交联比,可以用油田回注水配制CIDG体系,最佳交联比为10:l。  相似文献   

15.
CDG技术在大庆油田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调研国内外资料,详细叙述了CDG的特性及应用原理和在国外油田的应用状况,结合在大庆石油进行的CDG评价实验以及大庆油田地质特征和开发现状,对大庆石油田应用CDG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由于注入水的长期冲刷,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及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层间和层内的非均质性加剧,影响后期开发效果.可动凝胶能调整地层的非均质性,在纵向非均质模型上进行可动凝胶油藏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布置高精度的压差传感器,了解可动凝胶体系调整非均质地层渗透率和压力场动态分布的能力,对比水驱、聚合物驱和可动凝胶封堵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可动凝胶封堵比水驱提高采收率8.7%,比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1.6%.由压力场变化分析可知聚合物驱确实能改变油藏内流体流动方向,提高波及范围,驱替出水驱不能波及到的低渗透油藏内的油;可动凝胶成胶后,封堵高渗区,可改变油藏内流体流动方向,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图9表1参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