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Fowler常速迭加DMO理论,根据给定的速度将共中心点的地震道记录进行动校正和共中心点迭加,然后通过在频率波数域的速度变换实现DMO倾角校正,获得常速迭加DMO结果,这是一种速度估算。最后在常速迭加DMO数据体的速度道集上制作速度谱,将这种速度估算以能量谱的形式显示出来,获得精确的均方根速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Fowler常速叠加DMO理论,根据给定的速度将共中心点的地震道记录进行动校正(NMO)和共中心点(CMP)叠加,然后通过在频率波数域的速度变换实现DMO处理,获得常速叠加DMO结果,这是一种速度估算。最后在常速叠加DMO数据体的速度道集上制作速度谱,将这种速度估算以能量谱的形式显示出来,以获得精确的均方根速度。  相似文献   

3.
在层速度计算中,倾角校正是不可避免的。文中列举了四种校正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和实算结果表明,用Δν-νφ量板法所得层速度与声测井计算的层速度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波动方程偏移迭加的两种方法我们喜欢将普通地震剖面想象成代表地下的垂直切面,实际上它们不是如此。在构造复杂的地区,一个地震剖面只是所接收到的通过地表的波动场。这些波是由地表引入的地震能量从地下散射源来的回声。  相似文献   

5.
在进行地层倾角测井过程中,由于井况不好,往往发生仪器遇阻或被卡现象,在仪器遇阻或解卡过程中,测井和地层深度是不匹配的。为解决定在新一代的地层倾角仪器上安装了加速度计,能够将砂国喇嘛芨测井曲线采样间距记录下来,从而在倾角测井资料处理中可以 采用卡尔曼滤波技术进行速度校正。应用止尔曼滤波进行速度校正在体步骤是;首先交付按照电缆深度等距采样的测井数值变成等时采样,经过滤波后测井曲线数值和地层深度相对应,  相似文献   

6.
通常在地震勘探中,从地震记录上读取反射时间,将它乘上某一个平均速度值而计算出深度。这是在暗中假定地震射线旅行路程是垂直的。一般地说地震射线路程不是垂直的,反射时间也不代表真实的深度值,而是代表从炮点向水平方向偏离了一段距离的反射时间。水平偏离距是由反射面的倾角和它的深度确定的。偏离的方向总是在倾角的上倾方向。  相似文献   

7.
黄绪德 《石油物探》1976,15(3):97-104
用数据网格数字转换器(datagrid digitizer)作了速度分析的研究。这个技术用来得到供地质或岩性解释所需的速度比目前用对地震资料作大量扫描的方法得到的速度有更高的精度。因此这个方法使人们在评价地震资料时能有更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多次复盖资料的常规迭加依赖于对噪声的压制作用,而运用波的速度、时间和空间分布容许选择保留一次反射能量和消去并非在同一三维窗孔内到达的资料。该窗的时间,空间取样和速度必须与野外环境和反射能量的期望频率相匹配。在再次确定速度分配和分析常规迭加资料时,能够选择这些参数。作为计算机文件的速度资料允许用人机  相似文献   

9.
《石油物探》1973,12(3):108-125
有一种经济的计算机程序用来迭加倾角和正常时差变化范围较大的几个相邻共反射点的资料,然后从中抽取一组地震子波以确定倾角和正常时差,用来代表原始的地震资料,但是一种近似的和压缩的形式。将一条完整的地震测线处理结果所得的地震予波储存起来以供以后的多种用途,如: 1)对这些子波进行重排以构成一条记录剖面来模拟普通的共反射点迭加剖面,这就使构组一次波占优势或多次波占优势的记录剖面变得容易。此外还有一些好处,如可以改善信噪(随机噪音)比,可以同时显示正常时差变化范围较宽的互相重迭的一次子波,可以消除常规正常时差校正时远道上的波形拉长。 2)可以将抽取出来的每个子波画成短的倾斜轴放置在它确切的时间和空间位置上,并且标上估算的均方根速度,这样,我们在实质上就可以沿各个反射波显示出连续的均方根速度。这种资料可以用来估算层速度和平均速度。为了便于比较,这种标有速度值的倾斜轴剖面与共反射点迭加剖面应当使用同一个比例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的方法是选择若干理论模型。计算迭加速度,然后使用二次曲线拟合法对迭加速度做炮检距校正,逼近正常时差速度,进而导出层速度(及平均速度)。通过对近似的正常时差速度和层速度精度分析,指出方法的意义和注意的方面。本文对倾斜地层小排列观测时迭和速度的畸变做了具体分析,指出了相邻CDP点迭加速度突变现象造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相移加校正叠前深度偏移及偏移速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理论上说,叠前深度偏移是众多的地震资料偏移成像方法中最精确的偏移方法。本文针对纵横向变速的复杂地质模型,采用相移加校正方法在CSP道集上邮二维叠前深度偏移。该 以相移法煤中上局部速度变化因子校正,并用自动统计子波方法确定震源函数形式,因此该法既不受地层倾角的限制,又可解决复杂构造的横向变速问题。  相似文献   

12.
偏移校正与速度分析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关于地震资料的偏移校正与速度分析相结合的原理,用模型试验记录说明了一些实际问题。证实根据同相轴的规则性对资料进行自适应加权(adaptive weightlng)是有效的,它可以压制由于偏移校正孔径(aperture)有限,空间域及时间域中的有限取样,以及资料中的随机干扰等所产生的虚假成象与噪声背景。速度分析有如“测距法”(range finding methox),在这一方法中,对两种不同的不变炮检距剖面应用正确的速度可使成象相互一致。这个方法无论在出现绕射、界面倾斜或弯曲反射界面时都能奏效。近几年来,偏移校正的地震资料处理已在很大程度上自动化。如已知确切的速度一深度关系,则数字程序对用偏移校正来处理标准地震剖面是很实用的。速度一深度的关系可用不同的方法从共深度点资料取得,也能用半自动数字法取得。最低限度偏移校正处理对陡倾角地区,断层地区,其他地质特点复杂的地区,以及这种方法能起很大作用的地区是肯定适用的。由于速度分析与偏移校正在具有复杂地质构造的地区都能改善资料品质并行之有效,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14.
概述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继多次复盖技术之后偏移迭加受到了相当高的评价.在一些多次复盖成效低的复杂构造地区,例如大倾角、断裂带、礁块等,偏移迭加能够给出比较清晰的地下构造图象.多次复盖是以射线理论为根据,对水平反射界面获得共反射点迭加的.  相似文献   

15.
 在零井源距VSP数据处理中,由于地层倾斜,按双程时校正后的反射波场并不能被拉平,因而使得上行波双程时排齐剖面中的反射波并不能真正排齐,因此走廊叠加就会出现误差,且地层倾角越大,误差越大。本文从零井源距VSP的观测方式入手,分析了地层界面倾角对走廊叠加剖面上反射同相轴位置的准确性和叠加后反射同相轴的频率的影响,推导出了可用于分析地层倾角和进行走廊叠加倾角时差校正的公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走廊叠加方法,同时编制了可用于交互分析地层倾角的软件,分别用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对所提方法进行了测试处理,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17.
VSP速度分析及动校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弥补以往VSP速度求取的盲区,提出了井底下部地层速度分析的方法:在纵波下行初至时间已知的前提下,基于井源距与VSP反射波到达时间的时距方程进行井底下部地层速度求取和动校正。得到速度参数后,使用类似地面地震的数字动校正方法进行动校正。由于VSP射线路径不对称,所以反射点位置的计算是目的层精确成像的基础,在计算出反射点位置后,进行道集抽取、动校正和变叠加次数的叠加成像。通过对直井Walk-awayVSP(变偏移距VSP)纵波记录和实际资料的处理,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地震数据处理中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静校正方法具有垂直时移的特征,经过静校正处理后各地震道的反射时间由浅至深产生了一个相同的时移。尽管各反射to时间在静校正处理后发生了变化。但在静校正过程中并没有改变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这就使得动校正速度(通常称之为叠加速度)发生了变化。动校正速度的变化量往住取决于静校正对反射1o时间的改变,而反射to时间的改变又往往与静校正基准面和地震数据处理基准面的选取有关。在表层结构相对简单地区,所求取的动校正速度与实际观测到的地震反射波视速度比较接近,但在表层结构复杂、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经过基准面静校正后,特别是经过区域静校正后,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其动校正速度用于构造解释和地质解释会产生很大误差。通过理论模型的研究,定量分析了静校正对速度场的影响。为以后基准面的确定、基准面静校正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马瑞伦 《石油物探》1994,33(2):75-79,101
以Hale法为基础的频率-波数域DMO,通过运用对数变换,导出一系快速近似方法。其中,尤以“精确logDMO”法为最理想。它既有与Hale法几乎相同的效果,又保持了拉伸法的快速,还很好地克服了拉伸法浅层畸变等不利因素。此方法的理论结果与实例的比较,在Liner的文章^[3][4]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可异的是,该文仅仅提供了最终结果,略去了全部推导过程。随着该结果越来越广泛的得到应用,可异的是,该文  相似文献   

20.
本分析了高次项校正对地震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阐述了层速计算中引入高次项校正的实际意义,提出了在一些模型中适当的条件下进行高次项校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