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斑岩型黄铜矿和矽卡岩型黄铜矿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嗜酸氧化亚铁微螺菌(L f)和嗜热硫氧化硫化杆菌(S t)对不同成因黄铜矿浸出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不同细菌浸出体系中矽卡岩型黄铜矿均表现出比斑岩型黄铜矿浸出率高;S t浸出2种不同成因黄铜矿的效率均比L f的好。通过对不同浸矿时间黄铜矿浸出渣的XRD检测并结合黄铜矿浸出过程反应步骤的分析表明,2种细菌浸出不同成因黄铜矿的机制相同,细菌的代谢途径及反应温度是影响同类成因黄铜矿浸出率和代谢产物差异的主要原因。S t作用下浸出后期黄铜矿表面有黄钾铁矾生成,而L f浸出体系黄铜矿表面主要是S的不断积累。同种浸矿菌种浸出不同成因黄铜矿时,矽卡岩型黄铜矿在浸出第15 d有S生成,斑岩型黄铜矿在S t浸出体系S生成的时间更晚,在L f浸出体系S的生成量则更少,推测矿物性质是引起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对中等嗜热菌在45 ℃下浸出德兴黄铜矿的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适量(4 g/L)的Fe2+有利于中等嗜热菌的生长和黄铜矿的浸出;中等嗜热菌活性高有利于提高黄铜矿的浸出率;在试验酸度范围内,pH=1.50时中等嗜热菌的活性最高;矿浆浓度越低、粒度越细,越有利黄铜矿的浸出。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黄铜矿49.2 d的铜浸出率为73.32%。浸出渣的XRD分析结果揭示,在浸出一段时间后,黄铜矿慢慢发生钝化的原因在于硫单质和黄钾铁矾在其表面的附着。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一种非常嗜热菌株氧化铜精矿(其中黄铜矿66%和黄铁矿11%)的能力,在70℃时进行的实验室分批试验表明,铜的浸出率可以达到98%以上,一系列的连续试验均在一个由3段浸出组成的扩大试验装置里进行,,它由标准设计的机械搅拌充气浸出槽组成。试验中考查了浸出时间、给矿粒度、O2和CO2的传质量对生物浸出结果的影响。这些, 总浸出率可以达到95%。然而,与中温浸出菌和中等嗜热浸出菌比较,这种非常嗜热细菌对于矿浆浓度似乎加敏感,而矿浆浓度又与经矿粒度有关系,氧的消耗量与当今处理难浸黄铁矿型金精矿的工业生物浸出槽所达到的最大用量接近,为了维持这一高的氧化速度,重要的是保证O2和CO2通入瓜应槽的有效速率,这些试验均取得了很高的铜浸出率,表明用非常嗜热菌株浸出黄铜矿精矿工艺对进一步研究和评估其工业应用的可行性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等嗜热菌浸出硫化矿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总结了中等嗜热菌浸出硫化矿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包括浸出机理、工艺、影响因素及强化手段等。并对其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Hydrometallurgy》2011年106卷第(1/2)期发表Ali Ahmadi等人文章,介绍用中等嗜热细菌常规和电化学生物浸出黄铜矿精矿的研究结果。在各种矿浆浓度以及在有和无细菌的情况下,进行了从Sarcheshmen黄铜矿精矿中提取铜的常规和电化学生物浸出试验。浸出条件:一台2 L搅拌式电生物反应器,矿浆含固量为0.2 kg/L,初始pH  相似文献   

6.
低电位生物浸出黄铜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酸性溶液中,高浓度Fe2+离子的存在有助于溶解氧对黄铜矿的氧化浸出。试验驯化培养具有单一硫氧化性的高效浸矿细菌,运用其对单体硫的高效氧化性能,结合Fe2+离子对黄铜矿氧化浸出的促进作用,开展黄铜矿低电位生物浸出研究。研究发现硫氧化菌可有效利用黄铜矿氧化溶解的产物--单体硫,将其氧化为硫酸并补充溶液H+离子消耗。同时,清除黄铜矿表面氧化溶解产物--单体硫后,有助于离子扩散和黄铜矿的进一步氧化溶解。  相似文献   

7.
嗜热细菌生物浸出黄铜矿的铜浸出率,取决于温度、pH和氧化还原电位,而且还取决于所使用的嗜热细菌的活性.研究了在不同的pH值和温度并有着不同的初始Fe3+数量的条件下,使用三种嗜热细菌浸出时达到的铜浸出率.获得的结果表明.由于Acidianus brierleyi(缩写为A.brierleyi菌)浸出铁(以Fe3+形式)的能力很低,由接近临界值(450mV,Ag°/AgCl参比电极)的氧化还原电位,反映出达到了很高的生物量浓度,在这样的氧化还原电位下浸出时铜浸出率最高.相比之下,由于Sulfolobus metallicus(S.metallicus菌)和Metallosphaera sedula(缩写为M.sedula菌)较高的浸出铁(以Fe3+形式)的能力,由很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反映出的很高的生物量浓度,再结合Fe3+以黄钾铁矾(KFe3[SO4]2·(OH)b)形式的沉淀作用,因而就降低了浸出速率.因此,在对于嗜热细菌的生长是最佳的温度时,并不总是意味着能达到很高的铜浸出率.一般地说,最高的铜浸出率是在初始pH值为1.5的条件下达到的.然而,在初始pH值为2.5时观测到比在pH 2.0时达到了更高的浸出率,证实了在高pH值时黄铜矿的生物浸出是受氧化还原电位而不是由pH或温度所控制的.当提供的为激发浸出反应所需的初始的Fe3+数量不足时,双向酸杆菌的生物浸出能力就会降氏,或浸出反应受到抑制,而硫化裂片菌和金属丝菌对初始的Fe3+提供量就没有那么敏感.这一结果证实了对矿物表面直接的酶促催化作用,能引发黄铜矿的生物浸出反应,但稍后氧化还原电位就控制着黄铜矿的浸出速率.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样、富集、分离纯化、菌种鉴定等系列措施 ,建立了从自然界选育高效浸矿菌的有效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 ,确定了样品采集原则 ,培养基选择的基本方法 ,以及对菌种分离及鉴定的初步手段。通过探索性试验 ,选育分离出一株中等嗜热菌CLJ菌 ,并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 ,为从自然界选育高效中等嗜热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浸出难浸黄铜矿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微生物浸出黄铜矿及其多金属的最新成果,以期对我国微生物浸出铜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物浸出是一种新出现的具有重大潜在意义的技术,它不仅可以提高矿业对金属的回收率,而且具有明显的环境和社会效益.黄铜矿(CuFeS2)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含铜矿物,与很多其它矿物不同,难以用湿法冶金工艺处理黄铜矿矿石.生物湿法冶金工艺难以应用于黄铜矿的一个原因是黄镉矿的溶解速度很慢.本评述讨论了黄铜矿生物浸出过程中的微生物学和其它一些重要方面.生物浸出中的微生物对养料的适度要求可以通过向古铁或硫的矿物悬液充气,或向大的矿堆喷淋浸液来提供.这种矿质化学营养细菌的新陈代谢物使微生物具有工业意义.本文重点讨论了微生物的生物变异和影响生物堆浸的一些主要因素.还叙述了一些现有商业生物堆浸厂的基本投资和生产成本.应用生物堆浸处理黄铜矿矿石可以降低建设和生产费用,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物冶金技术在释放含铜废石资源上具有技术优势。生物浸出综合试验表明采用SM-3中等嗜热嗜酸菌浸出白银含铜废石中的铜是完全可行,该细菌对矿样中的黄铜矿有较好的生物氧化溶解作用,不存在常温浸矿细菌浸出过程中突显的钝化问题。在接种浓度10%、矿浆浓度5%、矿样粒度D70=400、摇床转速175rpm的试验条件下,浸出30天即可获得80%的Cu浸出率。  相似文献   

12.
采用包括中高温嗜热铁质菌、喜温嗜酸硫杆菌和嗜热硫氧化硫化杆菌的混合菌群在45 ℃条件下浸出永平低品位铜矿石, 并对矿浆浓度、转速和pH值等工艺因素进行了优化, 在最佳浸出条件下对混合菌的浸出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混合菌群在矿浆浓度150 g/L、转速190 r/min、pH=2.0时, 浸出第6 d时铜的浸出率达到94.26%, 浸出第24 d铜浸出率达到99.79%。研究还发现中高温混合菌可以有效消除钝化膜的生成, 影响浸出率的主要因素是矿浆浓度。  相似文献   

13.
硫化矿细菌浸出的半导体能带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宏煦  王淀佐 《有色金属》2004,56(3):35-37,48
许多硫化矿物为半导体 ,硫化矿氧化浸出过程实际是一半导体 溶液界面电子或空穴转移的过程。基于传统的半导体界面氧化理论 ,系统分析细菌存在时硫化矿 溶液界面电子或空穴转移步骤 ,提出黄铁矿、黄铜矿、铜兰细菌浸出过程的半导体 溶液界面电子及空穴转移模型 ,从半导体能带理论角度揭示了硫化矿细菌氧化浸出机理  相似文献   

14.
在通过单矿物浮选试验、Zeta电位测试考察pH值及捕收剂用量对蛇纹石和黄铜矿浮选回收率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考察蛇纹石含量与粒度对黄铜矿回收率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蛇纹石与黄铜矿的零电点分别为9.7和5.4,随着矿浆pH值的增大,蛇纹石和黄铜矿的ζ电位电负性增强;pH值为7时,丁基钠黄药用量对蛇纹石回收率影响不大,最高为12.3%,黄铜矿回收率随丁基钠黄药用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为88.03%;颗粒之间的吸附是造成黄铜矿与蛇纹石浮选过程中交互影响的重要原因,蛇纹石的含量以及粒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黄铜矿的浮选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从四川石棉矿区酸性水及土壤中通过富集技术获得混合菌,对其驯化,并在摇瓶中对该混合菌浸出低品位碲矿中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发现,该混合菌在30 ℃时浸矿效果最好,在1%的矿浆浓度下,经过15 d的浸出,浸出率达到66.2%;在初始pH值为1.5~2.0时,混合菌对碲矿有较高的浸出率, pH值为1.5时的浸出率最高,为67.8%;在矿浆浓度较低(1%~2%)时,混合菌对碲矿的浸出效果较好,15 d浸出率可达到66.6%。验证实验表明,温度为30 ℃,初始pH值为1.5,矿浆浓度为2%,浸矿15 d后碲的浸出率可达到75.8%。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在30 ℃、pH=2、细菌浓度2×107 个/mL条件下方解石粒径与质量浓度对铁闪锌矿生物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方解石粒径增加,体系pH值随之升高,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增长缓慢,抑制Fe、Zn浸出;随着方解石质量浓度增加,体系中Ca2+浓度随之增加,对Fe、Zn浸出率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当Ca2+浓度为130.27 mg/L时,能够促进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增长,促进浸出;Ca2+浓度继续升高则不利于细菌增长与离子浸出;方解石粒径为-0.038 mm且质量浓度为10 g/L时浸出30 d,浸出效果较好,Fe和Zn浸出率分别达到80.53%和95.99%。  相似文献   

17.
王晶  常燕  李楠 《矿冶》2019,28(2)
为改进铜基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分别研究了TiC含量和SnO_2含量对铜基复合材料电学性能的影响,同时测试了不同退火温度下复合材料的电导率。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电导率随着TiC和SnO_2含量的增加而呈现减小趋势,且SnO_2含量对电导率的影响更大。烧结后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在15~35MS/m,经过退火处理后,材料的电导率比未退火处理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退火温度对于晶粒长大及晶格畸变也会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复合材料的电导率。  相似文献   

18.
将一株从矿坑水中筛选到的硅酸盐杆菌YK-1进行紫外诱变,选育出突变菌株YK-4。对YK-1和YK-4进行铝土矿脱硅能力对比试验和YK-4突变株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紫外诱变的最佳照射时间为20 s,YK-4菌株对SiO2的脱除率比原菌株YK-1提高了29.51%,并且其遗传性能稳定。应用YK-4进行了铝土矿脱硅的单槽放大试验,结果表明,单槽放大后,突变菌株的脱硅效果仍然比较显著,能将铝土矿铝硅比从4.02的提高到8.05,硅浸出率达到45.53%。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解液喷射沉积法制造了具有不同相对密度的泡沫镍样品,研究了不同的相对密度对泡沫镍的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泡沫镍电阻率明显高于实体金属,随着泡沫镍相对密度的降低,其电导率相应减小,电阻率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