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业留校的同学前日出国旅游,说是买了礼物让我去拿一下,顺便故地重游一番。在去学校的路上,口水就开始在嘴里打转,满脑子都是原来学校周边的小吃,像骨头汤底的柴爿馄饨,大胡子的小龙是,清真馆的牛肉盖浇饭。小四川的熊掌豆腐之类的,直想得饥肠辘辘。于是便开始常常是谴责自己,为什么这么久也没有回去再吃过?  相似文献   

2.
毕业留校的同学前日出国旅游,说是买了礼物让我去拿一下,顺便故地重游一番。在去学校的路上,口水就开始在嘴里打转,满脑子都是原来学校周边的小吃,像骨头汤底的柴爿馄饨、大胡子的小龙虾、清真馆的牛肉盖浇饭、小四川的熊掌豆腐之类的,直想得饥肠辘辘。于是便开始深深地谴责自己,为什么这么久也没有回去再吃过?九十年代的学校大门对面,有一个砖砌的候车亭,白天都是一些等车的人。到了晚上,就有一对夫妻推过一辆改装了的平板车来,停在候车亭旁,用砖头一撑,就算作料理台。车两边竹竿挑上2只灯泡,再在候车亭内支起2张小桌,放几把矮凳,就开张了。因为只卖燕皮馄饨,所以车上只两口大锅,一锅烧开水,另一锅烧肉骨汤头,案板上一溜  相似文献   

3.
馄饨香     
萧萧 《饮食科学》2008,(2):56-56
馄饨,是天凉时节的暖胃之物。最大气的馄饨是我在北京吃的老字号“馄饨侯”,在鼓楼边上。服务生挺有“范儿”,京腔京韵地吼一声“鲜肉馄饨一碗,齐了,你慢用咧”.咚地一声,馄饨就上桌了。真是天子脚下吃碗馄饨.声响也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4.
馄饨不混沌     
西坡 《美食》2009,(5):67-67
饺子是中国饮食的象征。逢年过节,吃顿饺子是最具“中国元素”的行为艺术和最有亲和力的文化认同。好像“既生瑜何生亮”似的,和饺子有差不多长历史的馄饨,一直显得混混沌沌,挤不进“主流”。举一个例子,客人来访,在北方,下饺子款待人家是很体面的事情;在南方,下馄饨款待人家就很有些不敬。那么,南方人下饺子给客人吃是不是比下馄饨给客人吃更有气派?  相似文献   

5.
说馄饨     
馄饨这个名称本身就怪怪的,民间对其缘起的说法也不一。有人说,它小巧玲珑,可以一口吞下去,意如成语“囫囵吞枣”中的“囫囵”。也有人说是出自方言,但又难以证实。更有甚者,将它与开天辟地前的“混沌”联系起来。其实,馄饨是两个形声字,左侧的“食”,示其意为食品;右侧的“昆”“屯”则表其读音,这似乎并无深奥之处。  相似文献   

6.
馄饨是十分大众化的食物,对每一个人都极具亲和力。在浙江玉环的大小餐馆,都写着“特供鱼皮馄饨”。为什么是特供呢,就像“高山流水”只为知音演奏,鱼皮馄饨是为特别懂吃的人制作的。馄饨属于面食,其造型的随意性和荤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派生其他面食的老祖宗地位。当年的饺子和拉切面之类全在它的麾下。上  相似文献   

7.
王斌 《烹调知识》2010,(2):12-14
制作奇巧,出人意料,因而菜名也令人拍案称奇。“玲珑牡丹酢”和“辋川小样”是人们熟悉的古代花色菜与造型工艺菜。《烧尾食单》上的“生进二十四气馄饨”,便是用二十四种花形与馅料制成的,与常见的馄饨相比,当然是奇巧无比了。  相似文献   

8.
绉纱馄饨     
陶煜  郑莉画 《中国烹饪》2012,(1):108-108
清末民初,沪上竹枝词里专门有一段说馄饨的:“大梆馄饨卜卜敲,码头担子肩上挑;一文一只价不贵,肉馅新鲜滋味高;馄饨皮子最要薄,赢得绉纱馄饨名蹊跷;若使绉纱真好裹馄饨,缎子宁绸好做团子糕。”  相似文献   

9.
云吞面     
魏博 《中国食品》2003,(17):1-41,23
云吞,又称混饨,四川称之为抄手。云吞面是一道著名的广东风味小吃,同时,也是港台及东南亚地区颇受大家喜爱的一道美食。探其源头,馄饨早在唐宋年间就已传入广东,据《群居解颐》载:“岭南地暖……其俗,入冬好食馄饨,往往稍暄,食须用扇,主十日率以扇一把相遗。”当时称之为馄饨,以近音称之为云吞则是后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曾提到“卖馉饳儿的王公”.宋元时的“馉饳儿”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食品呢?各家说法颇不一致.远在二百多年前,程穆衡《水浒传注略》说:“如今馒头”;以后《汉语词典》(商务版)解释为“即馄饨”(新《辞海》仍有“一说即  相似文献   

11.
张德功 《四川烹饪》2005,(11):47-47
苏北淮安的炒米馄饨,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说到它的来历,就不得不提到黄万富这个人。黄万富,原本是淮安楚州南乡车桥人。其父黄子魁,以种田为主,农闲时常做一些馄饨、水饺之类的出去卖,其母有一手爆炒米的手艺。清同治年间,一场大水淹没了黄万富家的6亩稻田,当时家中最值钱的东西便是几斤糯米和一斗白面了。为了谋生,全家搬到了楚州城南门外的城脚下,母亲开始做爆炒米卖,父亲仍旧挑着馄饨担走街串巷。3年后,黄家炒米和馄饨的声誉大了,有了点积蓄,于是便在城里租了间门面,开了家像模像样的馄饨馆,取名为“震丰园”。  相似文献   

12.
孙朱朱 《饮食科学》2012,(10):55-55
这期的“面面俱到”与以往有些不同,介绍的不是面皮的做法,而是“拿来主义”,用现成的馄饨皮做春卷,馄饨皮菜市场随处都可以买到,用馄饨皮做春卷,没有你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  相似文献   

13.
话馄饨     
说起馄饨,起源很早。南北朝时的《颜氏家训》就提到过馄饨,“形如弯月,天下通食之。”那么又为何叫馄饨呢?据南宋《演繁录》考证,是塞外浑氏沌氏为之,故名  相似文献   

14.
隔行不隔理     
阿朋 《美食》2005,(5):47-47
因为晨练时有了E的指点,我家“厨师”一步跨入制作回民家常菜的门坎。这是她们已很谈得来以后的事。那天早上在某广场两人一见面,E就先笑了,说自己的胃好像总装不满似的,昨天三顿饭外,吃炒粟子吃煮白果、煮玉米、煮老菱,还有馄饨、锅贴,爱吃鱼、爱吃肉,可怎么好!我家“厨师”赞赏地说,报纸上讲一位106岁老太太没荤菜吃不下饭,能吃不好吗?  相似文献   

15.
“邓氏传菜,邓华东的邓,不是邓小平的邓”。对于初次见面的人,邓华东总是习惯于这样“有个性地”介绍他自己和他的那两爿川菜店。 随和还是不随和?对邓华东来说的确是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说到调味品,人们马上在脑际中就闪现出盐、味精、醋、桂皮、胡椒和八角等,可从来不曾听到什么木鱼。其实,木鱼在日本料理中是不可缺少的风味型调味品,它是由海洋中捕获的鲣鱼(skipjack)经特殊干燥工艺加工制得,日本人称之为“鲣节”,读音成“katsuobushi”。在西方称它为fish wood 和driedskipjack,有的干脆用日文音译“katsuobushi”。在我国它被称作木鱼或柴鱼,这是因为其貌酷似木头或柴爿而得名。说也奇怪,这种木鱼因制作工艺独特,须经过几天甚至十多天的熏烤加工,它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尤在日本饮食文化中甚为器重,在民间比…  相似文献   

17.
春生 《烹调知识》2005,(1):39-39
饺子是我国南北通食的一种食品,它又名粉角、饺饵、交子、扁食、馄饨等。据《通雅》一书中的《饮食》一节说,因为它是由浑氏、屯氏发明的,故转音取名“馄饨”。这种食品,早在三国时期,魏国人张揖所著《广雅》一书中就已提到,到了南北朝时就已成为“天下通食”。在除夕时吃饺子,  相似文献   

18.
速生阔叶木APMP制浆及制浆新工艺P—RC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解决因“环境保护”和“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而出现的生存危机问题,就得把原料结构调整到以木材为主,而开发速生阔叶材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论述速生阔叶林APMP制浆工艺及浆料性能,以及硅酸钠在APMP漂白工艺中的应用。同时介绍了最近开发的一种新工艺P-RC,主要包括木片预处理(P),盘磨化学处理(RC)及木片经预浸后漂白反应在两者之间的合理分配等。  相似文献   

19.
馄饨小桃     
徐永清 《美食》2004,(1):53-53
昔人云:“世上三般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如今最艰难的职业,或许就数卖馄饨。挑担卖馄饨百分之百的没有营业执照。白天工商部门常常检查,无照要课以罚款。更况饭店、酒家都在营业,酒菜点面,花样繁多,顾客想啥吃啥。卖馄饨没有插足之地,也没有竞争之力。于是,日伏夜行,成了它的职业特点。  相似文献   

20.
孙桂本 《中国食品》2002,(15):2fzgsp
近日,中华老字号北京馄饨侯中心厨房生产的馄饨、烧饼、蒸包、面条四大系列28种风味小吃获ISO90012000版国际质量体系和服务体系认证。从此,京城五家馄饨侯的馄饨都是一个味儿了。老北京怀念馄饨侯薄皮、馅大、汤浓、作料全的美味馄饨。说起薄皮,薄如蝉翼,放在报纸上能透出字迹来;馅大,10个馄饨皮50克,能包50克肉馅;汤浓,母鸡、猪骨文火熬24小时,汤色乳白,爽滑不腻;作料是冬菜、虾皮、鸡精、味精,味道十分鲜美。从单一品种到多样馅、多口味馄饨,是它一大革新。现有鸡肉、鲜虾和油菜与芥菜相合的菜肉馄饨,也有原汤、红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