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饱和黄土三轴渗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饱和黄土进行了三轴渗透试验,结果表明:①饱和黄土的渗透系数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原状饱和黄土渗透系数大于重塑饱和黄土渗透系数,原状饱和黄土垂直渗透系数大于水平渗透系数;②饱和黄土的渗透系数随周围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同一周围压力下原状饱和黄土渗透系数大于重塑饱和黄土渗透系数;③初始干密度越小,重塑饱和黄土水平渗透系数越小。  相似文献   

2.
杨凌地区黄土三轴渗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杨凌地区重塑黄土不同干密度下的常规渗透试验和三轴渗透试验,对比分析了围压和干密度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用指数函数对围压和渗透系数的关系曲线进行了拟合,并推导出了饱和黄土干密度与渗透系数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随着围压和干密度的增大,渗透系数减小,但其对渗透系数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于密度与渗透系数呈指数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3.
冻融循环导致黄土渗透特性的变化规律十分复杂,传统单一因素评价方法难以确定冻融过程黄土渗透系数与多因素之间的量化统计关系。基于此,首先对西安Q3重塑黄土进行冻融过程三轴渗透试验,得到不同干密度、含水率、围压及冻融次数下的渗透系数;然后采用BP神经网络算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学习训练,建立各因素与渗透系数间的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重塑黄土渗透系数变化规律,随围压增大,其值逐渐减小,且减小幅度先快后慢;随干密度和初始含水率增大,其值先增大后减小;随冻融次数增加,其值逐渐增大,且上升幅度先急后缓。冻融过程黄土渗透系数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和试验值之间相对误差较小,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能够综合描述诸因素与渗透系数的量化关系。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建设中,地表土体的渗透特性是关键性指标,影响下垫面的入渗及产汇流情况。为了研究红黏土能否进一步提高石灰改良黄土的抗渗性,以庆阳马兰黄土为研究对象,对其石灰改良黄土与石灰-红黏土组合改良黄土进行变水头饱和渗透试验,分析土体干密度、外加剂掺量与饱和渗透系数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重塑黄土与改良黄土的饱和渗透系数均随干密度增大而减小,二者间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拟合表达;在3%掺灰比改良黄土的基础上添加红黏土,可以进一步有效降低渗透系数;红黏土掺量从0%增加至3%过程中黄土渗透系数降低幅度非常明显,但红黏土掺量超过3%后渗透系数降低幅度显著减小。在庆阳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推荐采用3%石灰+3%红黏土组合改良的方式来提高地表黄土的抗渗性。  相似文献   

5.
隋军  高振宇  张颖  张弘  张雪娇 《人民长江》2020,51(5):197-202
为了研究石灰掺量对黄土压实特性与渗透特性的影响,以甘肃省庆阳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石灰掺量下的标准击实试验与不同掺量、不同干密度下的变水头渗透试验,并对有代表性的试样进行了电镜扫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石灰掺量的增加,改良黄土的最大干密度drmax越来越小,对应的最优含水率wopt越来越大;当石灰掺量从0增加到3%时,最大干密度drmax的减小幅度最大;素黄土与改良黄土的饱和渗透系数ksat均随孔隙比e的增大而增大,且在半对数坐标中呈线性关系,不同掺量下的拟合曲线相互平行,但截距有所不同。结合电镜扫描结果对黄土的微结构从定性及定量角度分析可知,大中孔隙的数量及面积决定着黄土渗透性。  相似文献   

6.
重塑马兰黄土渗透性的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室内常规渗透试验,对延安新区重塑马兰黄土不同压实度下的渗透性进行研究,分析了饱和渗透系数随颗粒大小、孔隙度及干密度等因素的变化规律。试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该地区重塑马兰黄土的饱和渗透系数与孔隙度呈正指数函数关系,与干密度呈负指数函数关系。此外,不同干密度情况下,饱和渗透系数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结果表明,当干密度大于1.6g/cm~3时,重塑马兰黄土的渗透系数不再随渗透时间变化,基本趋于稳定,且渗透性能低,因此可采用此干密度为不同要求和标准的地基压实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由于试验装置的局限性,非饱和土渗透特性的研究大多未考虑应力对渗透系数的影响。为探讨水-力耦合作用下砂质黄土的渗透特性,自主研制了一套水-力耦合试验装置。采用湿润锋前进法探究了不同初始干密度和轴向力对非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得到水-力耦合作用下非饱和黄土渗透性和轴向位移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砂质黄土的渗透系数随基质吸力的增大而减小,在不同测试截面处渗透函数曲线出现分层现象;(2)土体的渗透系数随初始干密度和轴向力增大而减小;(3)随轴向力增大,不同初始干密度土柱的稳定渗透系数趋向一致;(4)砂质黄土具有较大的水敏性,在水-力耦合作用下土体结构破坏,导致湿化前后轴向位移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压实黄土在水分入渗条件下容易产生湿陷、不均匀沉降等工程地质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渗透特性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基于滤纸法的竖直土柱试验测试了3种不同干密度压实黄土全吸力范围的渗透性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压实黄土的渗透性曲线随着基质吸力减小分为缓升段、陡升段和饱和段三个阶段,且干密度越小的土三段特征越明显。压实黄土干密度的差异主要影响低吸力段渗透系数,干密度越大,渗透系数越小;基本不影响高吸力段渗透系数。由于渗透系数与孔隙分布密切相关,孔隙越多渗透性越强。因此本文用压汞试验测得了3种土样的孔隙分布曲线。试验表明不同干密度的压实黄土,微孔数量基本相同,对应吸力范围的渗透系数也相同;孔径为1.3μm d 8μm的小孔数量随干密度增大而减小,对应吸力范围的渗透系数也相应地减小;中孔、大孔数量很少,其对土样的渗透性的影响甚微。这反映了渗透性受孔隙分布控制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9.
水泥土渗透系数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探讨水泥土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采用室内试验研究方法,对不同干密度、水泥掺量和龄期的水泥土进行了室内渗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泥土渗透系数与水泥土的干密度、水泥掺量、龄期密切相关;在干密度和龄期一定条件下,渗透系数随水泥掺量增大而增大;在标准击实功干密度和龄期一定条件下,渗透系数随水泥掺量增大而减小;在标准击实功干密度和水泥掺量一定条件下,渗透系数则随龄期的延长而减小。结论不仅对水泥土的渗透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而且对采用水泥土施工或加固的岩土工程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不同干密度的重塑非饱和黄土,利用GCTS压力仪研究非饱和黄土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土-水特征曲线,选用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体积含水量与基质吸力的关系,结合Childs & Collis-Geroge模型预测黄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进而分析干湿循环作用及干密度对非饱和渗透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地区非饱和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拟合相关度高达0.97以上,有良好的适用性;黄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与干湿循环次数及干密度之间均符合指数函数关系;相同基质吸力条件下,干密度大的黄土非饱和渗透系数大,基质吸力较小时,干密度为1.74 g/cm3的黄土比干密度为1.56 g/cm3的黄土非饱和渗透系数大102数量级;当干密度保持不变时,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渗透系数逐渐增大,其增幅随体积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基质吸力的增大而减小;当非饱和黄土试样的体积含水量接近残余含水量时,土体的渗透系数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
随着西北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工程中涉及的Q2黄土及其重塑土日益增多。为了研究非饱和重塑Q2黄土的渗透特性及其和Q3黄土渗透特性的差异,对重塑Q2和Q3黄土分别做了4个干密度的水平土柱入渗试验;采用MP-406水分计及数据采集系统量测不同断面处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干密度的重塑Q2和Q3黄土渗水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在相同饱和度情况下,重塑Q3黄土扩散率大于重塑Q2黄土,并且随着饱和度的增大这种差异逐渐减小。不管是重塑Q2黄土还是Q3黄土,饱和度达到0.6左右时,扩散率近似由两条直线段组成;对于重塑Q3黄土,当饱和度低于0.6时,干密度的不同对扩散率影响不大;当饱和度高于0.6时,扩散率存在较大差异;但对于重塑Q2黄土,此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发展,工业废水排放导致地基土污染已经成为较为严重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为了研究黄土地基在酸碱污染后工程性质的变化情况,从水-土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为污染物,人工制备5种不同酸碱度的溶液用于浸泡黄土,并通过基本土工试验及电阻率试验测试了重塑黄土工程性质指标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随着孔隙溶液酸性增强,重塑黄土的液限、塑性指数、渗透系数、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逐渐增大,电阻率逐渐减小;随着孔隙溶液碱性增强,土体中的黏粒含量增加,液限、塑性指数和电阻率逐渐降低,黏聚力、内摩擦角和渗透系数逐渐增大。研究孔隙溶液酸碱度对土体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可为环境岩土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原状黄土冻融过程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许健  王掌权  任建威  袁俊 《水利学报》2016,47(9):1208-1217
通过对西安Q_3原状黄土在冻融作用下的电镜扫描和三轴渗透试验,研究了原状黄土冻融过程渗透特性变化机理及规律。试验表明:冻融过程中由于土体内部冰晶生长及冷生结构形成导致原状黄土微观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融化后的黄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渗透性;基于图像处理软件,计算得到孔隙面积比随冻融次数增加呈指数增加趋势,反映出冻融作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状黄土结构强度,使土体渗透性增强,但多次冻融后结构强度和渗透特性趋于稳定。冻融过程试样表面产生不规则裂缝,且含水率越高,土体表面特征破坏越严重,是渗透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渗透系数随围压增大呈指数下降趋势,且高围压时渗透系数差异较小;渗透系数随初始含水率增加近似呈抛物线变化规律,但高围压下渗透系数与初始含水率抛物线变化规律不明显;渗透系数随冻融次数增加近似呈指数增加趋势,但低含水率试样渗透系数变化幅度较小。基于试验数据规律性,进一步得到了考虑围压、初始含水率及冻融次数影响的西安Q_3原状黄土渗透系数多变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4.
增湿路径对非饱和土水气渗透系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水气运动联合测定的方法,提出了3种渗水稳定时间判定方法及3种渗水驱动势的计算方法。对同一干密度的试样,进行不同增湿路径的渗透试验,分析了不同的渗水稳定时间判定方法、渗水驱动势计算方法对渗水系数的影响,得出考虑渗水驱动势随时间变化的变水头计算方法最为合理和稳定。进而以变水头计算方法为基础,分析了增湿路径对水气渗透系数测定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湿路径对渗水系数的影响总体不大,而在较高饱和度范围内对渗气系数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树坪古滑坡位于三峡库区内,在库水位周期性涨落作用下,滑坡土体处于饱和与非饱和动态调整状态,籍于此,根据非饱和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有限元方程,应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库水位在不同速率变动情况下树坪古滑坡的复活机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树坪滑坡地下水位变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与滑体的渗透性系数密切相关;滑坡稳定系数在水位上升时整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随着变动速率的增大而增大;水位下降时整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并随着变动速率的增大而减小;树坪滑坡复活的临界水位升降速率为2 m/d,临界水位为降落到165 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