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综合含水68%~72%的胜利孤东新滩稠油与水混合液,在加入乳化剂HA78浓度为400~800mg/L、现场搅拌条件下,可转相形成较为稳定的O/W乳状液。由于含水率和搅拌强度的变化,在相同样加剂浓度下,现场条件配制的O/W乳状液较试验室配制的表观黏度低,其非牛顿性弱,稳定性有所下降,表观黏度随温度下降变化不明显。在加剂400~800mg/L范围减阻效果与乳化剂浓度成正比,混合方式对减阻效果影响不大。对于试验管道垦东451—东4联集输管道而言,从输送压降分析,在含水量相同的条件下,加入乳化剂后油水混合输送减阻效果优于掺热水输送效果,可以实现全越站输送。管流条件下,在O/W乳状液比较稳定时,减阻主要以降黏减阻为主,而在O/W乳状液不稳定时,主要以管壁与稠油之间形成水膜减阻为主。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乳状液液滴大小与分布对稠油乳状液表观黏度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考察了温度和剪切速率对辽河油田欢喜岭稠油乳状液液滴平均粒径(简称粒径)大小的影响,动态监测了油包水(W/O)乳状液在加入碱性降黏剂后的破乳行为。结果表明,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技术可以对W/O型乳状液的破乳行为进行良好的动态监测,并可实现对碱性降黏剂最佳使用量的评估。随着温度的升高,油水乳状液液滴粒径增大,乳状液黏度减小;温度低于55℃时,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乳状液液滴粒径减小,乳状液黏度逐渐变小;当温度高于55℃时,剪切速率对乳状液液滴粒径和黏度的影响较小。在W/O型乳状液中加入Na_2CO_3溶液后,乳状液发生破乳反相,体系黏度降低,小尺寸O/W型乳状液液滴数量增多,粒径减小,液滴分布更加均匀;Na_2CO_3质量分数为0.2%时,乳状液黏度降到最低,乳状液液滴粒径和油水界面张力最小。  相似文献   

3.
绥中36-1稠油50℃与3℃的黏度分别为1251.5与417518.1 mPa·s,在3~60℃范围内表现为牛顿流体,20℃密度为0.953 g/cm3,属重质普通稠油。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JN-01作为乳化剂,制备了不同乳化剂加量(0.3%~0.7%)及油水比(8:2~6:4)的稠油O/W型乳状液。采用恒温静置、流变测量和微观影像分析方法,研究了乳化剂加量及油水比对该乳状液低温(3℃)静态及动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W型乳状液3℃的静态稳定性随乳化剂加量的增大而明显提高;油水比6:4和7:3乳状液的分水率随静置时间延长而增大;油水比8:2的乳状液在制备完成后即发生油水两相分离,稳定性较差。在动态剪切2.0 h后,O/W型乳状液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聚集与聚并,油水比越高或乳化剂加量越低,聚集与聚并现象越显著。乳化剂加量0.5%、油水体积比6:4时,在动态剪切2.0 h内,O/W型乳状液表现为牛顿流体,3℃下的黏度小于50 mPa·s;乳化剂加量0.7%、油水比7:3的O/W型乳状液3℃下的黏度小于100 mPa·s,具有良好的低温静、动态稳定性,对管道低温采输及停产停输再启动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无机盐对稠油乳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肯东451区块采出水主要含有Na+(K+)、Ca2+、Mg2+和Cl-等离子。通过加入无机盐NaCl、CaCl2和MgCl2调节采出水的阳离子浓度,来分析不同无机盐对W/O乳状液的转相和转相形成的O/W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转相乳化过程中,无机盐的加入既降低了W/O乳状液的稳定性,又降低了O/W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的幅度与加入无机盐浓度和种类有关;在加入CaCl2和MgCl2时,当其浓度达到50000mg/L,在较低剪切速率下,转相形成的O/W乳状液又发生了再次转相;水中有多种阳离子存在时,它们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是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河南油田某井稠油,采用自制的TN-01乳化剂,根据稠油乳化降黏原理及O/W型乳状液的形成机制,研究了乳化剂的类型、含量、乳化方式、搅拌方式、搅拌速度和相体积分数等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初步探讨了在TN-01中加入纳米助剂TN-23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为纳米材料在稠油乳化降黏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高含水油-水混合液往往不能形成稳定的乳状液,而是原油将其中一部分水乳化,形成了油包水(W/O)乳状液液滴和游离水的掺混体系.传统的乳状液黏度模型并不适用于这种非稳定乳化的油-水混合体系.采用搅拌测黏法测定并研究了搅拌转速、含水率及温度对油-水混合液表观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水混合液的表观黏度随着搅拌速率的增大、含水...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低油水比下性能稳定的油基钻井液,油包水乳状液的稳定性是关键。通过电稳定性测试法、静态稳定性测试法、微观形态测试法分析了乳化剂加量、有机土加量和温度对油水比为60∶40的油包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乳化剂加量下乳液滴细小且分散均匀,破乳电压最高,乳状液稳定性最佳。环境温度100℃和120℃下,乳状液液滴大小变化不大,破乳电压接近,稳定性差别不大,继续提高温度至150℃,乳状液液滴显著增大,破乳电压陡降,稳定性明显变差。有机土加量为2%时,显微镜放大400倍下乳状液液滴肉眼不可见,破乳电压超过400 V,且静置25 h后析油率仅0.1%,稳定性显著提高。通过关键处理剂材料作用机理分析并优选合适处理剂加量,是保证低油水比乳状液稳定的一大关键,对现场油基钻井液性能维护有实际指导意义。图15表2参15  相似文献   

8.
针对河南油田某井稠油,采用自制的TN-01乳化剂,根据稠油乳化降黏原理及O/W型乳状液的形成机制,研究了乳化剂的类型和含量、乳化方式、搅拌方式和搅拌速度、相体积分数等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初步探讨了在TN-01中加入纳米助剂TN-23,对O/W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为纳米材料在稠油乳化降黏中的应用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稠油乳化降黏过程中乳化剂的构效关系,考察了直链烷基甜菜碱(ASB)、二甲苯基取代甜菜碱(BSB)与稠油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流变参数,测定了甜菜碱溶液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粒径和黏度。结果表明:甜菜碱分子的亲水基团平铺在界面上,形成具有一定弹性和强度的油/水界面膜,易与稠油形成稳定的O/W乳状液,显著降低了油相黏度。当油/水体积比为1∶1时,2种甜菜碱在质量分数为0.1%~1.0%的范围内,降黏率大于98%。ASB分子与稠油中活性物质混合吸附、协同作用,具有比BSB更高的界面活性和更强的稳定稠油乳状液能力,能在更宽的油/水体积比范围内有效降黏。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稠油乳化降黏过程中乳化剂的构效关系,考察了直链烷基甜菜碱(ASB)、二甲苯基取代甜菜碱(BSB)与稠油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流变参数,测定了甜菜碱溶液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粒径和黏度。结果表明:甜菜碱分子的亲水基团平铺在界面上,形成具有一定弹性和强度的油/水界面膜,易与稠油形成稳定的O/W乳状液,显著降低了油相黏度。当油/水体积比为1∶1时,2种甜菜碱在质量分数为0.1%~1.0%的范围内,降黏率大于98%。ASB分子与稠油中活性物质混合吸附、协同作用,具有比BSB更高的界面活性和更强的稳定稠油乳状液能力,能在更宽的油/水体积比范围内有效降黏。  相似文献   

11.
当输油管线的输油能力已不能适应原油产量增加的需要时,可采用倍增泵站、增设副管、使用减阻剂、应用磁处理技术等来增加输油管线的输量。这几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不增加输油管线也不更换输油管线的条件下增加管线输量。主要介绍了倍增泵站、增设副管、使用减阻剂、应用磁处理技术的方法和原理。与增加输油管线或更换较大口径输油管线相比,可节约大量投资,大大减少工程量,进而提高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在油田地面建设工程中,计量配水站担负着油田单井油、气、水的计量任务。针对它具有点多面广,投资比重大,需要的生产管理人员多的特点,对计量站进行了技术改进。计量分离器配套安装了电接点液位计、气体流量计、在线含水分析仪、电动阀等部件;取消了分离器计量排油管道油泵,利用油气系统压力平衡原理,使分离器内原油靠位差排出分离器;采用了带压力、温度补偿的旋进旋涡式气体流量计。油井自动计量技术与过去所采用的技术相比,每座站节约建设费用 10.7万元,节约投资17.8%。取消管道油泵后,每年可节电 3.28×10~4kW·h,取消放空测气装置后每年可节气3×10~4m~3。实现了无人值守,每年可减少生产开支28万元,并减少了大量的设备维修、保养等费用。该技术已在彩南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石西油田、小拐油田等地面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主要油田三次采油技术有很大的发展,三次采油这个系统工程在组织管理和技术攻关上具有许多成功做法。三次采油作为注水开发后期的主要接替技术已经形成共识,大庆油田已在北二区、北一中块、喇北东块等6个区块开展面积达50km~2的注聚采油,1997年三次采油年产油量已达500×10~4t,占总采油量的8.8%;胜利油田1997年已投注8个化学驱试验项目,化学驱面积达30.7km~2,1997年三次采油量为100× 10~4t以上;大港油田注聚面积近12km~2。  相似文献   

14.
渤海埕北海上油田A、B平台所产高含水(平均87%)舍气(气油比66和45)重质原油,从各该综合汇管进入三相分离器,在温度70~75℃、压力0.23~0.26MPa下含水原油、自由水、天然气分离。为了抑制天然气从原油中逸出时产生泡沫,挟带原油进入高压洗涤器,需在三相分离器内加入原油消泡剞。合成了有机氟接枝聚硅氧烷,再加入螯合剂、助溶剞、分散荆,制成了有效成分质量分数≤10%的原油消泡剂BHX-06。从现场取含气含水原油样,加入体积分数20%的各种消泡剂煤油溶液,加量为50mL几,在封闭、70℃条件下测原油样体积变化,求得12分钟时BHX-06的消泡率为86%,略小于日本帝国石油公司的EX-906(88%),在不同程度上高于8种国内商品或自制消泡刑。在埕北B平台进行了为时5天的现场应用试验.将体积分数3%的BHX-06煤油溶液连续注入三相分离器.加量按油气水混合物产量计为8.3~14、5mL亿,三相分离器和高压洗涤器运行顺利,高压洗涤器内基本上无积液。图2表3参3。  相似文献   

15.
葡西油田油水层识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以油水同层为主,油水分布复杂,储层类型多样,给测井解释油、水层带来较大难度。测井响应机理研究表明:储层高含泥、高束缚水饱和度和薄层、薄互层是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原因;而储层致密、舍钙、舍残余油是形成高电阻率水层的主要因素;此外,油藏被破坏造成油水呈非均质分布,致使储层产油、产水交替出现。通过储层“四性”(指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关系研究,应用细分层交会图版法、曲线形态对应性分析方法采综合识别油、水层。经试油、生产动态资料检验,综合解释符合率在85.0%以上。  相似文献   

16.
《Oil and Energy Trends》2019,44(7):21-25
Current data on crude oil, field/lease condensate, and natural gas liquids produced from NGL plants. Updated on a monthly basis.  相似文献   

17.
《Oil and Energy Trends》2020,45(1):21-25
Current data on crude oil, field/lease condensate, and natural gas liquids produced from NGL plants. Updated on a monthly basis.  相似文献   

18.
《Oil and Energy Trends》2019,44(12):17-21
Current data on crude oil, field/lease condensate, and natural gas liquids produced from NGL plants. Updated on a monthly basis.  相似文献   

19.
《Oil and Energy Trends》2019,44(2):25-29
Current data on crude oil, field/lease condensate, and natural gas liquids produced from NGL plants. Updated on a monthly basis.  相似文献   

20.
《Oil and Energy Trends》2020,45(12):13-17
Current data on crude oil, field/lease condensate, and natural gas liquids produced from NGL plants. Updated on a monthly ba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