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业务竞争压力使得运营商迫切需要实现网络的 FMC(固移融合)。中国联通在 ITU-T 推动 G.metro 建议,以应对接入域 FMC 面临的带宽、生存性和成本等挑战。针对 G.metro 需求,提出一种具有自愈功能的新型 WDM(波分复用)接入环,并进行了性能和生存性验证。结果表明,该接入环成本低、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2.
薛立宏  刘镓  杨平 《电信科学》2006,22(12):33-35
本文讨论FMC(固网移动融合)中语音业务融合的技术方案.根据电信运营商3G网络和业务的规划和开展策略,结合无线接入网络现状,考虑到未来网络演进的现实要求,提出了FMC中语音业务融合的网络架构、网元要求和基本业务流程.  相似文献   

3.
刘斐  张斌 《光通信技术》2008,32(5):9-12
从网络结构方面对光接入网生存性进行了研究,在对各种网络接入结构生存性初期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共享链路组(SRLG)的概念定量分析了各种接入拓扑结构的网络生存性,表明了星型环接入网结构在网络生存性方面较现行各种网络结构的优越性;提出了改进的网络生存率计算算法,利用分层计算和等价归并结合的方式,减少了计算量,提高了计算效率,尤其在总故障数目多的情况下可以大大减少计算时间,快速计算网络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黄海峰 《通信世界》2016,(27):46-47
“智能社会时代,电信运营商需要重新思考在B2C、B2B和IoT市场的定位及业务范畴.”在9月底在德国召开的UBBF2016(第三届全球超宽带高峰论坛)上,刚从华为无线产品线总裁一职调任华为网络产品线总裁的汪涛表示. 在汪涛看来,运营商超宽网络是智能社会基石,需要重构.这是因为当前千兆接入、4K/UHD、VR、IoT、4.5G/5G以及云计算等的快速发展,给宽带网络带来新挑战.为此,在前两届提出FMC1.0和FMC2.0的基础上,华为提出运营商的超宽带产业核心商业主张——FMC3.0.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联通联合国内外多家主流运营商和设备商所倡导的G.metro标准化研究工作中,采用了基于低成本可调谐光模块的波长自适应单纤双向接入波分系统,具备波长自适应配置、海量尾端设备"零接触"、超低时延、高效透明传输和低功耗等特点,并于2018年2月在ITU-T SG15全会上正式通过、发布,编号为ITU-T G.698.4...  相似文献   

6.
单鹏斌  高强 《广东通信技术》2007,27(6):41-43,66
介绍了蓝牙CTP(Cordless Telephony Profile)应用模型,并阐述它在FMC(Fixed Mobile Convergence)接入网中的应用:PSTN接入和VOIP接入。  相似文献   

7.
FMC(固网移动网融合)一直是业内人士和通信运营商所关注的热点。文章介绍标准化组织对FMC标准化的一些研究成果和规范,FMC的定义及相关问题,讨论了多种网络的各种接入技术以及IMS(IP多媒体系统)核心网技术,对固网移动网三个层次的融合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介绍了一种基于IMS的融合了各种接入技术和服务的全IP的融合网络架构。  相似文献   

8.
1FMC网络架构 理想的FMC网络架构是固定网络的核心层统一采用IMS,或者下一代宽带互联网同时取代原来固网和移动的核心交换功能,移动网采用3G的交换接入,接入网可采用Wi-Fi。目前中国电信FMC网络模式创新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网络资源的优势:移动网络可采用已完成技术和智能化再造的cdma2000网络;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室内用户对数据业务需求;充分分析了家庭用户对4G业务需求及家庭宽带业务应用;分析了无线网室内覆盖接入需求;分析了运营商对移动与固定的融合(FMC)战略需求,对小区内分场景业务需求进行了分析,对现阶段小区有线宽带及4G室内覆盖建设现状及网络规划进行分析,结合不同场景确定了有线宽带与4G无线网络协同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0.
赵经纬 《通信世界》2010,(34):23-23
3G商用后,数据新业务和语音消费催生网络流量呈爆炸式增长,这一形势使融合性无线接入产品大受运营商和用户追捧。作为可同时补盲3G流量、提供系统容量、提供安全性和QoS保障、融合FMC服务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是下一代宽带接入网的一种可行方案,为了增强网络的生存性,ITU-T G.983.1定义了几种无源光网络(PON)保护结构.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种应用于EPON的新型保护环结构和分区保护子环结构,研究了其保护机制,分析了倒换时间,估计保护时间小于14ms.  相似文献   

12.
许艳丽  苟林 《世界电信》2007,20(12):30-32
随着软交换、IMS等技术的逐步成熟、宽带IP接入的发展、用户对业务的需求、运营商向全业务的转型等多种因素影响,固定移动融合(FMC)又重新成为电信业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分析固定移动融合(FMC)的驱动力、特点及影响因素入手,提出了运营商在FMC趋势下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9914093SDH/ATM 双向自愈环的生存性定量分析方法[刊]/隆克平//电子学报.—1999,27(4).—15~18(A)本文推导出了 SDH/ATM 双向自愈环在链路失效、节点失效及链路节点混合失效三种模型情况下的网络生存性函数,从导出的网络生存性函数可以方便地求出生存率的均值、最坏生存率、γ百分比生存率及  相似文献   

14.
高茎 《通信世界》2006,(22):25-26
引言:基于IMS架构的FMC(固定移动融合)目前已经得到众多运营商、设备商的普遍认可,而固定/移动接入下的语音连续性(以下简称双模切换)也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是FMC落地的第一步.原因何在?双模切换又究竟能给运营商和广大用户带来怎样的好处?如何来实现双模切换?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当前,FMC(固定移动融合)作为融合固网和移动业务的一条解决之道,特别是可以统筹目前我国的固网运营商正在同时经营着PSTN、数据网以及PHS网的业务,以及即将上马3G,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谈到FMC,IMS就是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固移无线网络融合实现技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MC是当前运营商应对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是电信网络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备受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介绍了业内普遍认可的两种FMC实现方式UMA(Unlicensed Mobile Access,非授权移动接入)和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特别提到了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初始会话协议)信令协议,对每种实现方式架构、原理、优缺点进行探讨,并总结了FMC实现方式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FMC),在十年之前就曾被提出来,FMC被认为是最终的网络融合,提供无差别的移动和固定服务,移动电话提供向固定线路一样的增值服务,固定电话提供全球的移动性,而且可以在一个号码、一个账单、一个服务协议的条件下提供服务.随着其它新技术成为焦点以及电信泡沫的破裂,FMC被放到一边去了.但是FMC从未停止过.目前,随着NGN、3G/B3G、Wi-Fi、IMS技术、融合业务的出现,FMC又被重视起来.FMC被重新重视还有一个原因:国外重要的固定运营商为了走出目前的困境而在移动、固定融合方面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一、IMS系统特点 IMS(IP多媒体子系统)最初是3GPP组织制定的3G网络核心技术标准,目前已被ITU-T和ETSI认可,纳入NGN的核心标准框架,并被认为是实现未来FMC(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重要技术基础.IMS是-个全IP的网络架构,采用SIP协议进行控制,实现移动性管理、多媒体会话信令和载体业务传输,实现端到端的IP业务.此外,IMS还具有普通业务采用归属服务控制,接入独立,业务、控制、承载层完全分离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由于网络电视(IPTV)、3G业务的开展,网络业务呈现多样化,对业务的可靠承载传送和带宽的高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加以解决.利用多业务传送节点(MSTP)内嵌弹性分组环(RPR)技术所具有的业务分类传送、快速保护倒换、公平接入机制及高效带宽利用的特点,在城域网组网中实现了快速提供大客户专线业务、IPTV业务的有保障传送和3G接入传输网建设的最优化等应用.该技术已被中兴通讯在城域网组网中进行商用.MSTP内嵌RPR技术适合当前IPTV、3G建网应用,可实现不同类型业务综合应用的高效可靠传送.  相似文献   

20.
In existing metro systems, the train grou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different applications are deployed independently. Investing and constructing the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s repeatedly wastes substan-tial social resources, and it brings di?culties to maintain all these infrastructures. We present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of service (QoS) requirement for different train ground radio applications. An integrated TD-LTE based train grou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the metro system (LTE-M) is designed next. In order to test the LTE-M system performance, an indoor testing environment is set up. The channel simulator and programmable attenua-tors are used to simulate the real metro environment. Ex-tensiv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ed LTE-M system performance satisfies metro communication requi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