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Matlab设计的软开关型APFC电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一种改进型软开关电路与Boost电路相结合,组成一种软开关型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电路。软开关型APFC电路的主电路是将输入端的交流变换为直流,并在软开关条件下实现功率因数校正。基于Boost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利用改进型ZVT(Zero Voltage Transition)实现软开关。电路由基本Boost电路和辅助谐振网络2部分组成。电路中的主开关管是零电压开通和零电压关断的,辅助开关管是零电流开通和零电压关断的。在软开关型APFC电路中,选用平均电流控制方式。给出了电路中主要元器件参数(升压电感、滤波电容、辅助电感、辅助电容、采样电阻及输出负载)的选取方式,仿真结果表明,功率因数可达0.9976。  相似文献   

2.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电路作为提高功率因数的有效措施,已成为电力电子装置应用与研究热点。实际应用中大多数APFC电路采用Boost变换电路。此电路结构简单,但开关管在高频工作状态下开关损耗较大。为解决这一问题,给出一种改进型无损软开关电路,该电路无需额外增加开关与控制器件,应用于升压式APFC电路能有效减小高频开关管损耗,提高变换器转换效率。通过2 kW实验样机,验证了该电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Boost ZVT PWM变换器的主开关管实现了软开关,但是辅助开关管是在硬开关下关断。因此,变换器的效率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Boost ZVT PWM变换器,详细分析它的工作原理及实现软开关的条件。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Boost变换器的有源开关管和二极管均实现了软开关,并且在满载时效率可达到94%左右。新型的Boost ZVT PWM变换器的思想也可以扩展到其它的基本变换器拓扑中得到新型零电压转换PWM变换器。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BoostZVTPWM变换器的主开关管实现了软开关 ,但是辅助开关管是在硬开关下关断。因此 ,变换器的效率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BoostZVTPWM变换器 ,详细分析它的工作原理及实现软开关的条件。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Boost变换器的有源开关管和二极管均实现了软开关 ,并且在满载时效率可达到 94 %左右。新型的BoostZVTPWM变换器的思想也可以扩展到其它的基本变换器拓扑中得到新型零电压转换PWM变换器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型的高效率Boost PWM变换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奇峰  黄少先 《电气自动化》2006,28(1):30-31,35
传统的Boost ZVT PWM变换器的主开关管实现了软开关,但是辅助开关管是在硬开关下关断。因此,变换器的效率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Boost ZVT PWM变换器,详细分析它的工作原理及实现软开关的条件。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Boost变换器的有源开关管和二极管均实现了软开关,并且在满载时效率可达到94%左右。新型的Boost ZVT PWM变换器的思想也可以扩展到其它的基本变换器拓扑中得到新型零电压转换PWM变换器。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Boost ZVT PWM变换器的主开关管实现了软开关,但是辅助开关管是在硬开关下关断。因此,变换器的效率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Boost ZVT PWM变换器,详细分析它的工作原理及实现软开关的条件。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Boost变换器的有源开关管和二极管均实现了软开关,并且在满载时效率可达到94%左右。新型的Boost ZVT PWM变换器的思想也可以扩展到其它的基本变换器拓扑中得到新型零电压转换PWM变换器。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的两电平APFC电路控制复杂以及开关管电压应力高、电磁干扰大等问题,探讨了一种基于单周控制的单相三电平APFC电路。在详细介绍单相三电平APFC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采用开关函数描述的主电路状态空间方程。将精密全波整流电路应用于电流采样,解决了电流过零交越失真问题。采用单周控制芯片ICE1PCS01搭建了1台2 kW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表明,该样机具有简单可靠,功率因数高,电流过零不存在交越失真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根据有源箝位正激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和实现软开关的条件,研究了一种基于次级调压的有源箝位正激变换器。该拓扑电路初级处于固定占空比的开环工作状态,通过变压器次级的磁放大电路进行稳压。该技术解决了传统有源箝位变换器主开关管难以实现软开关的问题。此处详细分析了新型变换电路的工作过程,设计了一款25 W的电源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拓扑电路的高效性,在整个负载范围内完全实现了主开关管和箝位开关管的软开关功能,且软开关实现的条件不依赖于变压器参数。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型的零电压零电流转移DC-DC变换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零电压、零电流转移DC-DC变换器,即通过采用两条辅助谐振网络实现了全部主、辅开关管的软开关,主开关管实现了零电压零电流开通、零电压零电流关断,开关管电压电流应力小,辅助开关管实现了零电流通断,特别适用于以IGBT作为开关器件的高电压大功率场合。并以其在Boost变换器的应用为例分析了它的工作原理,软开关实现条件,给出了谐振参数的设计方法,该软开关设计思想可以推广到其它基本的DC-DC变换器中。电路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的全桥移相式零电压零电流开关(ZVZCS)PwM DC-DC变换器在实现滞后桥臂开关管零电流开关(ZCS)的过程中,存在着辅助谐振电路附加损耗较大、软开关实现方式复杂以及功率开关管电压和电流应力高等缺点,提出了一种通过辅助无源钳位网络来实现软开关的新型全桥ZVZCS PWM DC-DC变换器.分析了变换器的软开关实现原理,并采用TMS320F240 DSP作为控制芯片,设计了变换器数字控制系统.通过一台0.8kW,60kHz的样机验证了这种基于数字控制的软开关变换器相关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在重复率脉冲固体激光器中,由于储能电容需要频繁的充放电,通常采用谐振充电电路以适应其负载的大范围变化。为此研制了开关频率为20kHz,充电电流为2.1A,最高充电电压为1.86kV的半桥串联谐振充电电路。该电路工作于电流断续模式,开关管的开通和关断均为软开关。通过对周期电压、电流递推公式的分析,表明该工作模式中每个周期的平均充电电流均为恒定。应用递推公式计算稳态和暂态谐振电容电压和电流,结果显示暂态最大工作电压是稳态最大电压的2倍,暂态最大电流为稳态最大峰值电流的1.5倍,为谐振电容和开关管的选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付学谦 《现代电力》2011,28(1):36-40
为了消除无功电流、提高电网功率因数,将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APFC)应用于可连续运行动态电压恢复器(LYDVR)中.通过控制APFC电路中的开关管可以抑制整流器向系统注入的谐波,并将电网功率因数提高到近似为1.单相APFC电路采用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控制电路简单、成本低.逆变器采用开环控制策略,补偿策...  相似文献   

13.
基于NCP1653的300W功率因数校正器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功率因数控制芯片NCP1653为核心,设计了一种宽电压输入范围,固定升压输出的300WBoost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APFC)。较详细地分析并讨论了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NCP1653芯片的特点和参数、升压电感器设计等关键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以NCP1653为核心的变换器,能在90~260V宽输入电压范围内得到400V的稳定直流电压输出,具有电路简单,效率高,网侧功率因数接近1,总谐波畸变率及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基于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芯片控制的小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方案。该逆变器包括直流变换环节和逆变环节。其中直流变换环节采用APFC芯片控制将光伏电池板的直流低电压变换成正弦双半波的直流电,逆变环节采用工频全桥逆变电路将正弦双半波电流变换为交变电流注入电网。新方案中并网逆变器的并网控制采用APFC芯片实现,而实时控制要求低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孤岛保护可采用低价的单片机实现。新方案具有成本低、开发和电流采样容易等优点。通过一台300 W的样机证明了系统方案是正确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临界电流控制模式(TCM)下的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的工作原理,电路采用L6562A控制的Boost变换器拓扑,给出了APFC电路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及补偿网络的闭环设计过程。通过对APFC电路进行小信号建模,推导其控制传递函数及幅频特性、相频特性,并以此为依据,采用波特图法,利用MATHCAD设计出良好的反馈补偿网络,使得补偿后的系统稳定。根据理论分析所得参数,用SABER对补偿电路加入前、后系统进行仿真试验,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台采用该芯片的输出功率为60 W的APFC样机。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闭环系统能够较好地提高输出电压或电流的精度和动态特性,使变换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高功率因数以及低THD。  相似文献   

16.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 APFC)的应用场合日益增多,采用两级或多级并联交错APFC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流纹波,减小电感尺寸,更好地应用于大功率场合.文中在首先描述两级交错并联APFC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级均流的控制方法及其数字实现的基本方法.设计了基于dsPIC DSC的数字实现方案,采用Matlab/Si...  相似文献   

17.
对专网软交换系统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网通信系统从电路交换向软交换逐渐演进是大势所趋,目前专网正在进行小规模的软交换系统试验建设。专网软交换系统建设有其不同于公网的特殊性,具有优先服务于主业的特点。文章简单分析了专网软交换通信系统的特点、现状、建设需求,并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一种基于UC3854控制的单相Boost型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电路,并针对传统APFC主电路中存在的冲击电流和输出电压纹波大等问题,并为了减小二极管反向恢复产生的冲击电流,对单相Boost型APFC主电路中升压电感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中采用带中心抽头的三点式电感线圈结构,并在输出端采用脉动补偿的方法,以减小输出电压纹波。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单相Boost型APFC电路完全能够达到整流、升压、稳压、高输入功率因数、低纹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软交换技术是下一代网络中的关键技术,能将其引入电力系统通信中,将进一步提升电力通信服务的质量。文章在介绍了软交换技术特点及其在电力领域应用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4个方面对辽宁电力通信引入软交换的利弊进行了详细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探讨了引入软交换技术的策略部署和方案,提出在调研的基础上,从小平台着手试验新业务并逐步推进的方法,旨在为软交换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起到示范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通信网改造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智能电力通信网和下一代网络的高速发展为背景,以如何将软交换技术引入电力通信网并且为之服务为研究出发点,分析和比较了传统电路交换系统与软交换系统模型的特征,给出了以软交换系统为基础的电力通信网应用策略、改造方案及其可行性经济评价,最后结合软交换产品分析了软交换系统的技术指标、可靠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