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梁永林 《建筑与环境》2007,1(5):100-100
“民族的即世界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地球村落的子民们相互之间的影响和互动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这种影响涵盖了各种社会形态的每一个角落,思想,行为,艺术,文化,理所当然,也包括了建筑这一人类特殊的文明表现形式.源于西方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潮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建设的需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中国.  相似文献   

2.
整个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中国当代建筑在西方理论界中是处于“缺席”的地位.在西方林林总总关于世界现当代建筑史的著作中,偌大的中国始终隐遁无形。而同为西方建筑学追随者的日本和印度都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但在过去10年间.中国各大城市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着.建筑和城市的天际线.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速度。中国新的财富和西方文化的介入为建筑业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外部环境。这股猛烈的推动力吸引了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渴望抓住这个独一无二的机会。在此进程中.诞生了一批有时代特征的建筑实践作品.它们对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的建筑城市空间的多元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解答。  相似文献   

3.
舒乙 《百年建筑》2006,(5):25-26
联合国最近3年有一个口号叫做“保护地球环境”。联合国已经发现了这个危机,现在这个变成了一种统一的文化。一定要保护多元的文化。在国外.我们看到的是其民族的建筑,但是,在中国看不见我们自己的民族建筑,外国建筑有着保护自己文化的概念,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但却不注意保护自己的文化.在建筑上尤是如此。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其建筑在世界上非常有名,但是.我们看到意大利最好的建筑居然都是阿拉伯风格的。威尼斯是意大利最漂亮的城市之一.他的建筑完全是阿拉伯风格。  相似文献   

4.
王嵩 《华中建筑》2008,26(10):11-14
中国传统建筑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对这份遗产的再利用可以使其与社会经济、文化整个发展相适应而获得新的生命力。传统建筑的再利用对于我国正在大量进行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城镇的保护开发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再利用依然面临理论的缺失与实践中的不足等种种问题。建筑再利用的概念与理论是在西方语境下提出的,适合中国传统建筑的再利用理论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这不妨碍我们在实践上进行探索。而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建筑再利用所面临的问题是中国传统建筑再利用工作向前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特定地域,特定时代文明的物化现象。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明的碰撞、并置、磨合将产生出多元一体化的未来人类社会,走到一起来的过程是艰难的,因为要创造一个具有更大包容性和更完善的体系。建筑活动在大的时代背景下,突出文明的定位找到新的时代地域特征是创造更完善的体系的必由之路。建筑在中国近代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反映了文明的碰撞和并置,而真正的磨合将是走向全球多元一体化的中国建筑所需要寻找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整20世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种“西方化”的基础之上,那么中国建筑的理论和批评话语实际上也是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建筑理论的话语体系之下。事实上,不同文化和社会语境下对建筑的风格.时期的界定和划分很难在另一个语境中成立。我们可以注意到所谓现代——后现代——新现代的范式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自清代以来发展了一百多年,对建筑遗产价值的认识经历了遵从传统、借鉴西方、自我思辨三个阶段.文章通过对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发展历程的梳理,从实例的角度,列举了价值认识的特殊之处并剖析其内在原因,以期为中国特色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与西方现代建筑不同,中国现代建筑的引进与发展,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抵抗、交融有关,又与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有关。在现代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对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成为中国社会反思现代性、反思现代化、进而为未来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经验与教训的重要途径,在DOCOMOM0理念正式进入中国的背景下,2013西安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大会的召开对推进我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将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从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新进展、现代主义东渐和现代建筑遗产的界定、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多元视角、不同进程共同遗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会议学术综述。  相似文献   

9.
自DOCOMOMO组织提出“现代建筑遗产”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保护后,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将DOCOMOMO“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理念与国内“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体系结合研究,分析“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理念的启示,并结合昆明地区的保护实例,指出《文物保护法》在保护“现代建筑遗产”中的局限性,最后从“完整性”、“可读性”、武汉保护法规的启示与马德里文件中的相关规定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0.
张良皋 《新建筑》2007,(3):52-58
叶廷芳先生肯定中国人创造的文明先进、文化灿烂,但从明代中期开始衰落。他以为原因在于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化心态。他从对历史之误读,而采纳了自“五四”以来的流行说法,把中国之衰落归咎于中国文化本身,忽视了清朝入关之承袭绝对皇权专制而实施300年民族压迫,置中国命运于万劫不复之地。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中国建筑在明代已露头的文艺复兴也被中断。叶先生正文从七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反思并提出本于良好愿望的建议,由于立论基点之欠正确,几乎全盘不得要领。笔者主张:中国建筑传统必须继承,保护遗产必须具有继承传统的积极目标,更须放眼世界,通过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补课,达到整合东西方建筑文化成为世界体系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2007年6月召开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从不同本位、尺度与层面对方兴未艾的我国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事业作了适逢其时的回顾与前瞻,有关我国建筑与城市、聚落遗产“原真性”的讨论,有关遗产保护实践的策略、目标等问题的研究为其中亮点。  相似文献   

12.
李亮 《华中建筑》2022,(9):24-27
该文对大学教育建筑遗产的文化独特性进行了介绍。通过梳理相关研究,认为大学教育建筑遗产研究具有从“物质”到“精神”、保护从“点”到“片”、从物理属性到大众的研究趋势。重点剖析了大众与大学教育建筑遗产的关系,基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对社会文化价值的修订,提出了大众对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具有积极影响,这是解决教育建筑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建筑遗产保护是一个急迫而困惑的课题,这种困惑主要来自于本国现实与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准则之间的冲突。指出并分析了其中部分;中突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原则;研究在多样性原则的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的特殊性,对保护中部分通行的习惯思维进行挑战,力求探索适应中国特点的建筑遗产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建筑教育体制,现今俨然处于羁绊的泥泞的深潭中。中国建筑教育之羁绊源其自身。在乎于建筑教育体制观念之羁、之绊。我们自身被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制度、观念、体制烙下了印记。中国的建筑教育在“围城”中不断探索,而恰恰这自我塑造的“围城”才是中国建筑教育自身所不愿且不易打破的枷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建筑事业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近年来,中国的建筑量已经超过了自己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建筑总和:中国消耗了世界上I/2的混凝土,1/3的钢材和玻璃,它的建筑量是世界建筑量的总和;甚至一个北京城的建筑量就超过了整个欧洲。彼德·霍尔在《城市文明》中认为,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城市黄金时代”,而这个黄金时代正是以建筑业的极大繁荣为特征。但我们必须注意,  相似文献   

16.
外域文明与地区自然生态要素,社会文化要素,意识形态要素之间的选择和融合形成了丰富的北欧建筑遗产,而近几年北欧建筑师在保护建筑遗产中所取得的一系列专业成就,得到了政府及公众的认可,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建筑师提供了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可贵经验,本文归纳列举几种保护手法及建筑遗产保护成功的个例,它们直白地叙述着建筑的历史与今日,更真切地打动着我们,我们也可从中得到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建筑创作的非建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20世纪世界建筑进展的标志之一体现于建筑的“真实性”和“建筑性”遭到一系列破坏 心态悲剧常常表现于怀疑本体的哲学及方法的支撑力度。于是,我们制造各种经典人物经典理论,试图维持一种建筑创作的神话。 这个时代科学和建筑的进化往往在人们不及想象和预料的极短周期便将各种“经典人物”和“经典理论”纷纷淘汰。所谓永恒的“经典”已经成为空间文明高速公路上一个个过去的“路标”,而现代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 无论我们如何怀旧、感叹、惋惜或茫然,总之,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一切都在重建的时代、也正在经历一个不断遭到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也充满了复杂性,这形成了中国建筑的国际影响的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文章提出21世纪中国建筑的国际影响的深层结构需要从民族自尊心发展到可行的世界文明基础设施,从抵制/接受模式转变为开放地建立世界全面知识的模式。当今我们一方面依赖欧美建筑、城市的概念和成就,另一方面面临着欧美文明中潜在的对人文和环境的威胁:这个危机是世界性的。在想象中国建筑的国际影响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理解中国思想的潜力:万物的物化理念,对朴素劳动的接受和实践,实物市场高于抽象资本的价值观,营造与文字的结合等。这些思想充满了对建筑学基本概念的更新能力,也具有理解世界基本结构的容纳力,与欧美的容纳/殖民模式形成对比这将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21世纪文化项目。  相似文献   

19.
将“建筑理论”和“中国建筑理论”置于古今中外建筑学语境中进行重新思考。通过西方建筑学及其理论向当代建筑理论的演变发展以及对传统中国建筑理论的历史回顾,力求探讨构建中国建筑理论的必要和可能,这不仅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批判性重新诠释和再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西方建筑理论与中国现实的批判性结合,以及立足于中国问题发展中国建筑理论的能力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建筑理论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评价和修复有了新的认知和界定。通过对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研究,探讨如何将建筑遗产保护行动融入到大众生活生产中去,使人们认知触摸、尊重利用建筑遗产,置身于"原真、整体、活态"的建筑遗产环境中,与遗产建筑同呼吸、共命运,使遗产得以延续历史文化,重生见证当代文明。从保护模式与大众参与度等方面,提出建筑遗产活态保护合理利用的模式、方法与途径,为建筑遗产的保护更新提供具有社会意义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