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山地以丘陵为主,盆地错落,植被丰茂,聚落资源丰富。以浙江山地聚落的典型实例为研究对象,从山地聚落的山水形态、街巷形态、建筑形态三个维度,系统分析山地聚落空间的构成规律、组织规律和演化规律,探求山地聚落空间形态形成、发展及演化的内在动力。以期获得先民的生存哲学,并为当今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受地貌气候类型等条件的影响,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山地聚落形成了独特的聚落空间形态。文章结合实地调研,以蓟州山地聚落为例,进行选址高程采样和综合分析比较,从聚落的生成发展过程即"主观选择—被动适应—主动利用"三个层面,结合地势、地貌、气候、资源、空间等多方面因素,对北方寒冷地区山地聚落营建中的生态智慧进行分类解析,以期寻求一种适宜的建设策略来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指导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山地聚落的营建方向。  相似文献   

3.
基于川西林盘保护的新型农村聚落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林盘是四川农村地区特有的居住模式,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农村新型聚落的规划设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四川西部农村的林盘保护和新型农村聚落规划可有效结合,设计出符合农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型农村聚落。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农耕社会中,农耕经济是农村聚落存在、发展的经济基础,人口与耕地是农耕经济的核心组成要素.农村聚落是农村社会中人口与耕地的结合点所在,人口与耕地关系的变动影响着农村聚落的生成与演化.从川西平原人口与耕地关系的变动情况(1644-1911)入手,分析林盘聚落体系恢复、繁衍及稳定的演化过程,并揭示其以农业生产力的有效配置为中心的自组织特征,为川西新农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适宜耕作半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恺  惠振江 《山西建筑》2008,34(8):14-16
从耕作半径各发展阶段的不同含义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论述,提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聚落建设前提下的农村聚落适宜耕作半径,以期在缓和农业生产现状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矛盾的基础上,为社会主义新聚落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顺应新的发展条件进行山地聚落的功能与结构调整是西南山区发展的重要部分。文章以典型山地聚落云南省大理云龙县诺邓古村为例,客观分析山地聚落的内部结构及适应性,探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山地聚落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的内在动力、山地环境再利用以及山地聚落整体机能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大量的山地聚落,由于地形复杂,目前对这些地方建筑室内外热环境研究具有局限性,阻碍了这些地区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扩展山地聚落的室内外热环境研究的可能性,该文以贵州山地聚落高荡村为研究对象,依托Ladybug平台,首先通过实测数据验证模拟可行性,然后进行夏季室内外热环境模拟及评价。结果表明,该聚落夏季室外热环境均较恶劣(不舒适度达70%以上),而室内热环境普遍较好。之后针对室外热环境恶劣提出了一些改善方法。研究结果不仅对于山地聚落的热环境改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而且为其热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应用思路,从而促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为乡村振兴作贡献。  相似文献   

8.
王立锋  王竹  贺勇 《华中建筑》2012,(8):165-168
随着乡村生产结构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许多传统山地聚落已经开始或即将走上大规模转型与更新的道路,面对新一轮的村落更新,如何“防范于未然”,创造一种合理的方法,对村落更新加以引导,使其从更新前期研究到规划设计阶段就有一个高起点和正确方向,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以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聚落更新与脉络传承间的矛盾为背景,在浙江磐安白云山村的规划设计实践中,通过立足于山地风貌,挖掘其地域特色,对原有的山地聚落进行有机更新,建立一种产住混合人居模式,使其适应新的生活要求和产业发展要求。通过对山地聚落更新方法的尝试,希望对于量大面广的中国山地聚落更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山地聚落是传统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和人居环境科学交叉与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该文阐述了山地传统聚落的选址与空间格局的基本构成和相应特点.聚落的选址与空间格局是实际的社会行为,主要依靠社会行为理论指导实现.在此基础上,以河北省山地聚落没口峪村为例,借助"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0.
适宜地貌是山地城乡聚落生态建 设的首要条件,而当前地貌基本形态分类所 沿用的区域地貌学方法,其视角为“从空中俯 瞰大地”,其结果不仅与人的实际感受存在 较大差别,更缺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相关性, 难以有效地指导山地聚落生态建设。针对该 问题,本研究基于地貌基本形态分类视角向 “站在山下观山势(更符合人的实际感受)” 的人居视角的转变,通过分析相对高度和坡 度两大地貌基本形态分类因子与生态环境及 城乡聚落建设条件的相关性,在寻找地貌基 本形态分类与山地聚落建设生态适宜性评价 的关系中,构建出:以相对高度为一级分类因 子,以坡度为二级分类因子的地貌基本形态 分类方法,有效地引导城乡聚落的选址和聚 落建设用地的选择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宜性。  相似文献   

11.
黄宇博  孙弘 《城市建筑》2022,(2):5-7,15
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亟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和传承,本文以黔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民族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出发,探究山地环境与乡村聚落的关系,对山地传统乡村聚落的选址、布局和边界形态进行归纳总结,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西南地...  相似文献   

12.
滨海山地渔村聚落特征初探——以舟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舟山148个海岛渔村的基础调研,重点研究了滨海山地渔村的聚落格局、街巷空间和建筑群落特征,认为"适应自然、融入自然"是其聚落特征形成的核心所在。滨海山地渔村的聚落特征源于千百年来渔民生存智慧的累积,体现出与自然共生的独特人居文化。在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挖掘和弘扬滨海山地渔村聚落自身蕴藏的"山·海·村·人"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营造思想,对我国传统渔村规划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空间是建筑与聚落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对巴拉河流域山地聚落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建立一种科学的、理性的山地聚落空间量化分析的方法。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综合运用建筑学、规划学、GIs与地理学、景观学、计算机图形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采取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手段,构建起一个对巴拉河流域山地聚落进行空间形态量化分析的方法体系,并将这种方法体系运用于对山地聚落群资源进行保护利用及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颀  赖筱书  黄琼  张安晓 《室内设计》2023,38(1):141-146
侗族传统聚落在有限的资源与技术条 件下,运用独特的生态自然观,获得宜人居址。 本文以山地隘口、河谷平坝两种不同类型侗族 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与数值模拟等 方法,归纳其适应地域气候的规律及经验。研 究表明,山地隘口聚落与河谷平坝聚落选址及 空间布局的气候适应性各有特点。山地隘口聚 落以山地地形为气候适应前提,通过地势高差 调节微气候环境;河谷平坝聚落以“背山面水” 选址作为获得良好聚落方位的前提,通过合理 布局建筑朝向及街巷空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5.
首先提出传统山地聚落因其复杂系统的自组织与自适应,逐渐形成空间形态分形的生态适应性和同构的整体性;进而进行聚落内外空间分形的拓扑结构研究,探讨外部空间的分形美学特征,指出生态、形态、文态的分形适应和艺术整合形成了传统山地聚落外部空间的完形结构和整体秩序;最后结合现象学的空间知觉理论,指出传统山地聚落外部空间的体验既是时空分形的体验,又是混沌与秩序并存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豫北地区安阳、新乡两地的六个代表性的传统山地民居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卫星影像图、无人机采集的影像及建筑学测绘所获取的数据资料,从村落选址、聚落空间结构、院落朝向、院落布局与建筑形制等方面出发,对豫北山地传统民居聚落及建筑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在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下,豫北地区山地民居聚落的形态演变及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7.
桂北传统山地聚落是特定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和地域文化价值。然而,面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聚落人口流失、农业产业凋敝、场所空间及活力衰退等外部冲击,以及聚落自身规模小、分布散、设施差等内部制约的共同影响,桂北传统山地聚落正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通过田野调查及实证研究,在分析桂北传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基础上,结合桂林市资源县河口乡楠木湾传统山地聚落保护与发展的典型实例,提出整体性的保护与发展方法。从城乡差异互动的宏观层面,审视聚落价值,确定保护目标;从村与村协同发展的中观层面,整合聚落资源,定位差异特色;从各聚落整体发展的微观层面,细化具体措施,落实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8.
出于材料、视角等方面的限制,此 前的多数山地民族聚落研究存在缺乏聚落空 间整体观、历史研究稀缺等问题。本文基于 人居环境科学生成整体论,融合人类学、形 态学等学科方法与材料,探索了对山地民族 聚落人居环境开展历史演变研究的可能方 法。文章首先厘清山地民族聚落“山体、河 流、水田、山林、村庄”的人居环境范畴,并且 认为应从河谷等区域层面进一步加深整体认 识;其次,本文介绍了从民族志文本与聚落 空间信息两者出发,再现或部分再现聚落演 变、生成过程的方法;最后,文章认为,生存 压力、生计模式与聚落空间这三者的辩证关 系是聚落空间演变的核心问题,须在研究中 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19.
云南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造就了独特的聚落空间,山地聚落是这一地区典型的聚落类型之一。由于山地聚落位置偏远、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而逐渐被时代遗忘,成为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聚落很好地保留了古朴的民居建筑风貌、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传统的聚落布局特征,云南的诺邓古村就是这类聚落的典型代表。系统研究和分析诺邓聚落的空间构成及影响成因,有利于我们总结和归纳该地域山地聚落空间的总体特征和普遍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贺文敏  王军 《华中建筑》2014,(1):146-149
陕北山地地区是我国生态极为脆弱的地区,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了退耕还林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对于陕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陕北山地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人居环境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对陕北山地地区乡村聚落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之亦带来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乡村的产业模式、农业生产方式、第三产业、景观、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亦带来了乡村聚落的更新与重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陕北山地地区的乡村如何营建并适应新条件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