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讨储藏过程中害虫引起粮食质量变化与其产生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测定了小麦感染谷蠹后不同时间千粒重和虫蚀粒的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分析了其间的对应关系,以期为通过气体监测粮情提供参考.主要结果为:25℃下,小麦感染10头/kg谷蠹成虫后的6个月内,其千粒重从42.91 g下降到了33.20 g,小麦虫蚀粒则从0.3%增加到18.3%,相应地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从起初的0.048%逐步增加到20.894%.随着时间延长和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小麦的千粒重下降趋势平缓,二氧化碳浓度与千粒重变化呈互为消长关系,而小麦的虫蚀粒率上升受害虫发生状态影响明显,二氧化碳与虫蚀粒率变化呈同步增长关系.虫蚀粒率增长幅度在害虫发展至有大量后代个体时增加显著.结果显示,害虫引起粮食质量变化过程中,环境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千粒重和虫蚀粒变化关系密切,通过检测二氧化碳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粮食质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在20~28℃环境中,研究了无虫小麦样品分别感染0、4、6、10头/kg谷蠹和米象成虫后的20周内小麦虫蚀粒率和千粒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感染谷蠹的样品均在第2周时虫蚀粒率出现显著升高,而感染米象的样品则到第10周后虫蚀粒率才显著升高.第18周时感染4、6、10头/kg的谷蠹样品虫蚀粒率分别达到13.67%、16.00%和22.00%,感染米象的小麦虫蚀粒率相应达到12.67%、14.33%和18.67%.20周后不同密度谷蠹的小麦中虫蚀粒率分别达到25.00%、31.00%和39.33%,千粒重分别从43.87 g下降到35.37 g、33.98 g和31.36 g.相应米象样品的虫蚀粒率则分别为22.67%、29.33%和31.33%,千粒重分别下降到36.18 g、34.90 g和33.42 g.谷蠹比米象可早6周引起小麦虫蚀粒率显著升高,从内部隐蔽性为害的米象引起虫蚀粒率变化表现时间延迟.同样条件下,谷蠹引起虫蚀粒率增加的程度大于米象,谷蠹引起小麦千粒重下降的幅度则略小于米象.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低虫口密度下蛀食性害虫生长多代对小麦质量和储藏品质的影响,基于GB/T29890—2013中对虫粮等级的划分,以感染了3种代表性蛀食性害虫(米象、玉米象和谷蠹)的小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密度(5头/kg、10头/kg、15头/kg)害虫侵染不同时间后,小麦水分含量、千粒重、虫蚀粒率、降落数值、脂肪酸值和面筋吸水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感染害虫后小麦的质量等级及储存品质均下降,其中感染害虫后的小麦水分含量、虫蚀粒率、降落数值和脂肪酸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千粒重和面筋吸水量呈下降趋势,而且在仅受成虫感染的情况下,不同虫口密度对各指标的影响相差不大,但是随害虫繁殖代数的增加,各指标上升和下降速率增大。同时,各指标数值间的差异性也表明,感染时间对小麦质量和储存品质指标的影响大于害虫虫口密度的影响。由此可见,要保证粮食的质量及储存品质,需要在害虫感染初期、开始繁殖后代前对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储粮主要害虫印度谷螟低氧环境条件下的危害特性,对其进行科学防治,将水分含量12.5%的小麦以4头/kg的密度感染印度谷螟1龄幼虫,于密闭条件下调节环境氧气浓度至8%、11%、14%和21%,之后在不同时间取样检测小麦千粒重、虫蚀粒率和脂肪酸值。在氧气浓度11%以上环境中,第1龄印度谷螟幼虫感染7 d后小麦虫蚀粒率显著增加,小麦千粒重显著降低,至21 d后小麦的脂肪酸值显著增加。在氧气浓度8%条件下,至第14天时小麦的虫蚀粒率变化不显著,至21 d后其虫蚀粒率增加显著,经过42 d感染后小麦的千粒重变化不显著,经过35d感染后小麦脂肪酸值变化显著。结果表明,在11%以上低氧气环境中,印度谷螟幼虫在感染一周后即可对小麦造成明显危害。在氧气浓度8%环境中,印度谷螟幼虫的危害能力受到明显抑制,经过感染3周后小麦虫蚀粒率明显增加,经过1个月后小麦脂肪酸值明显增加,印度谷螟感染对小麦的千粒重降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花生是一种重要的油料蛋白资源,在储藏过程中易受害虫的感染与危害,印度谷螟是花生储藏过程中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对花生储藏品质的影响值得关注与研究。在20、25、30℃下测定被虫口密度分别为0、2、6、12头/kg的印度谷螟幼虫感染的花生仁在不同时间的虫蚀粒率、酸值和含油量。花生仁在相同温度下被不同虫口密度的幼虫感染,其虫蚀粒率和酸值显著升高,含油量显著降低。30℃条件下,花生仁被12头/kg的幼虫感染20 d后,虫蚀粒率由0. 00%上升至19. 67%,酸值由0. 57 mg/g升至2. 25 mg/g,含油量由48. 71%降低至47. 31%。在不同环境温度中,花生仁感染相同虫口密度的幼虫,其虫蚀粒率、酸值和含油量变化显著不同。被12头/kg的幼虫感染的花生仁分别放置于20、25、30℃的环境中,感染30d后,虫蚀粒率分别为14. 00%、18. 33%、21. 33%,酸值分别为0. 82、2. 17、2. 60 mg/g,含油量分别为47. 60%、47. 09%、47. 01%。结果显示,随着害虫感染时间延长、龄期增长、虫口密度增加、温度升高,花生仁虫蚀粒率和酸值显著增加,含油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利用谷物选筛对小麦、玉米和稻谷中3种储粮害虫进行筛检,研究在不同筛动频率、筛动时间、筛动方式、筛孔直径的条件下,粮食样品中玉米象、谷蠹和赤拟谷盗的筛出率.结果表明,筛选无虫蚀粒的小麦时,选用筛孔直径为2.5 mm的上层筛和1.5 mm的下层筛,筛动频率为120r/min,小麦样品一次筛,筛动时间60 s,或小麦样品分两次筛,每次的筛动时间为20 s,两种方式均可达到100%的筛出率;筛选无虫蚀粒的玉米时,选用筛孔直径为3.5 mm的上层筛和1.5 mm的下层筛,筛动频率为120 r/min,一次筛,筛动时间为20 s,回旋筛动和左右筛动均可达到100%的筛出率;筛选无虫蚀粒的稻谷时,选用筛孔直径为2.5 mm的上层筛和1.5 mm的下层筛,筛动频率为120 r/min,分两次筛,每次筛动时间为20 s,筛检稻谷中的玉米象时采用回旋筛动,筛检稻谷中的谷蠹和赤拟谷盗时,两种筛检方式都可以.对于有虫蚀粒的小麦、玉米、稻谷来说,在筛检玉米象时,在筛动的过程中静置30 s,玉米象从粮粒内爬出,有助于筛出粮粒内的玉米象,便于准确地统计储粮中玉米象的密度;对于筛检粮粒内的谷蠹,静置对筛检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粮堆中害虫危害产生较多二氧化碳,其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可望成为通过气体远程监测虫情的新技术途径。在容积0.98 m3、装粮0.55 t的玉米仓中设置5 kg感染玉米象(10头/kg)的玉米样品包,研究了0~182 d玉米样品的虫蚀粒率变化,以及仓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感染玉米象的玉米样品经14、35、63、91、119、154、182 d后虫蚀粒率分别达到0.44%、2.92%、4.34%、6.96%、13.74%、29.02%、39.28%,仓内二氧化碳浓度从初始的0.086%经7 d后升高至0.150%(升高近20倍),之后在28、63、91、119、154、182 d时分别上升至0.446%、0.579%、1.248%、2.289%、2.563%和2.896%。玉米仓中玉米象部分感染后1周二氧化碳浓度即可发生显著变化,害虫发生危害程度与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在模拟储存环境中研究了小麦感染不同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后不同时间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试验环境温度分别为20℃和25℃,试验中设置的玉米象成虫密度分别为0头/kg、2头/kg、5头/kg、10头/kg.主要结果为:初始成虫密度为0头/kg的小麦样品中,20℃4个月内二氧化碳浓度从0.046%增长到了0.752%,25℃时二氧化碳浓度从0.44%增加到0.820%;2头/kg的样品中,20 ℃二氧化碳浓度增长到5.638%,25℃浓度增加到7.505%;5头/kg成虫密度的样品中,20C二氧化碳浓度增长到8.702%,25℃时浓度增加到10.474%;害虫密度为10头/kg的样品中,20℃二氧化碳浓度增长到17.381%,25℃时浓度增加到18.244%.主要结果显示:对于感染害虫的粮食环境,二氧化碳的累积浓度明显随时间增加而上升,且同比条件下,温度为25℃的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显著大于20℃时的环境.密闭无害虫感染的粮食中,粮食及微生物也能使二氧化碳浓度有很小变化.当小麦中有害虫感染后,密闭10 d后即可检测到明显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且增加速率与害虫密度、环境温度和储存时间呈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密闭的储粮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储粮害虫的发生状态.  相似文献   

9.
了解田间收获小麦中储粮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情况,是进行科学防治和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基础。在防止后期害虫感染的前提下,从田间收获的水分含量为9.9%的泛麦8号(河南省漯河市田间采集)、水分含量为11.6%的郑麦7698(河南省濮阳市田间采集)和水分含量为13.2%的济麦22(山东省德州市田间采集)3个品种,在保持原始水分和适宜温度(25℃)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时间的害虫发生与虫蚀粒率变化情况。主要结果为:泛麦8号在储存前期的120 d里样品中未检出玉米象成虫,150 d后样品中成虫密度达1.3头/kg,270 d后样品中成虫密度达1.7头/kg,经过240 d的储存后样品的虫蚀粒率一直为0%。郑麦7698储存45 d后样品中玉米象成虫密度为2.0头/kg,此时小麦的虫蚀粒率为0%;270 d后样品中的成虫密度达2.7头/kg,粮食的虫蚀粒率增至3.0%。济麦22储存45 d后样品的害虫密度为5.3头/kg,虫蚀粒率为0%;75 d后样品的害虫密度为57头/kg,虫蚀粒率为0.4%;270 d后样品的害虫密度达320头/kg,虫蚀粒率为7.4%。结果表明:收获后水分含量从9.9%至13.2%的3个小麦品种在田间均可感染玉米象;隐藏于籽粒内的玉米象虫卵在后期储存中羽化为成虫的时间与数量受小麦水分含量影响显著,水分含量低的小麦样品中玉米象发育至成虫的时间明显滞后且数量少;收获后储存中小麦样品虫蚀粒率的增加与其水分含量、害虫发育时间以及害虫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谷蠹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侵害小麦后小麦品质的变化规律,为提高小麦品质和粮食储藏安全提供量化指标.选用河南产储藏1 a的普通小麦为试验材料,在设定谷蠹最适生长发育条件下(温度(32±1)℃、RH(75±1)%)进行小麦侵害,测定谷蠹在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侵害的小麦的千粒重、水分、硬度、粗蛋白以及干、湿面筋含量和面筋吸水量等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受谷蠹侵害后,样品的千粒重和硬度指数与谷蠹的生长发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在谷蠹的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幼虫期和成虫期侵害的小麦与其他虫期侵害的小麦相比,其各项指标变化差异性更显著.随着谷蠹在侵害过程中的生长和发育,小麦籽粒中的水分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在谷蠹卵期、幼虫期和蛹期逐渐升高,到达成虫期后则开始下降;而小麦干、湿面筋含量和面筋吸水量在谷蠹整个发育期总体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论洪水模型与核函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水文学方法研究洪水模型,提出对不同类型的水库与河槽洪水模型,诸如时不变与时变线性水库或河槽洪水模型、时不变非线性水库与河槽洪水模型等。并且进一步得到各种不同类型洪水模型下的核函数表达式。其中若干核函数已转换为梯级瀑布模型的核函数;若干模型推导出卷积方程。一些线性核函数的结论与以往水文学家所得到的结论相一致;另一些非线性核函数的结论正是以往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以市售橘仁为原料提取橘仁油.对橘仁油的理化性质和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橘仁油主要由7种脂肪酸组成,其中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分别为25.1%、25.4%、38.1%;通过测定橘仁油Sn-2位脂肪酸组成,确定了橘仁油脂肪酸的分布、使用GC/MS对橘仁油的不皂化物成分进行了分析,检测出10种主要物质,其中7-烯豆甾醇含量最高,占总量的78.8%.橘仁油中总磷脂含量为2.15%.VE含量甚微.  相似文献   

13.
将稻谷颗粒视为圆柱体 ,利用Fick第二定律 ,建立了稻谷干燥过程中水分扩散模型 ,分析了稻谷干燥特性和介质温度与含水率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并进行了薄层干燥试验 .结果表明 :稻谷干燥过程中水分比呈指数曲线变化 ,风温越高 ,曲线越陡 .稻谷在干燥的初始和最后阶段 ,水分比对水分扩散系数影响较大 .  相似文献   

14.
花椒籽皮油和仁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别提取的花椒籽皮油和仁油进行理化指标分析 ,发现仁油中酸值和过氧化值均低于其皮油中的酸值和过氧化值 .对皮油和仁油总脂肪酸测定表明 :皮油主要含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和亚油酸 ,其中在其它植物油中含量很少的棕榈油酸 ,在花椒籽皮油中含量约 2 0 % .仁油中不饱和酸含量高达 90 %以上 ,其中人体必需的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在 70 %以上 .  相似文献   

15.
采用葡聚糖凝胶过滤色谱法对以挤压膨化麦仁为辅料制得的麦汁和发酵后啤酒中的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在麦汁和啤酒中均有两个较显著的峰,且峰形相似;出峰位置一致,峰高和峰面积不同.采用福林酚法测定分离出的麦仁麦汁和啤酒中各组分的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麦仁麦汁中组分一、二的总蛋白质含量为48μg·m L-1,组分三的蛋白质含量为6 842μg·m L-1,则麦仁麦汁中的总蛋白质含量为6 890μg·m L-1;麦仁啤酒中组分一、二的总蛋白质含量为67μg·m L-1,组分三的蛋白质含量为4 072μg·m L-1,则麦仁啤酒中总蛋白质含量为4 139μg·m L-1.采用SDS-PAGE测定麦仁麦汁和啤酒中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分布范围为8~18.4 ku、31~36 ku和37~45 ku 3个区间.  相似文献   

16.
对桃仁进行36℃下的真空、敞口条件陈化处理,每隔15d对桃仁中的苦杏仁甙含量、油脂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值、水分变化进行测量.60d后发现,真空条件下储藏,苦杏仁甙含量、油脂酸值、羰基值、15d时过氧化值的变化,分别是敞口条件下储藏变化的56%、68%、47%、3%,说明真空条件下储藏保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油菜籽仁皮分离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油菜籽仁皮分离技术及相关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仁皮分离技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探讨米象和玉米象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侵害小麦后其脂类物质的变化规律,为小麦的安全储藏提供依据。选用河南产郑麦7698作为试验材料,在米象和玉米象最适生长发育条件下(30±1)℃、RH(75±1)%对小麦进行侵害,测定米象和玉米象在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侵害后小麦粗脂肪含量、脂肪酸值、水溶性酸值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米象和玉米象侵害过程中的生长和发育,小麦籽粒中粗脂肪含量明显下降,在成虫期分别下降到1.54%和1.40%,脂肪酸值和水溶性酸值均逐渐升高,其中脂肪酸值在成虫期高达76.77mg/100 g和82.15 mg/100 g,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差异性显著;米象侵害小麦后其籽粒饱和脂肪酸比例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玉米象从幼虫期到成虫期总饱和脂肪酸比例上升,总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为了在Linux系统中实现对多媒体任务灵活有效的调度支持,作者引进并实现了多媒体任务模型ARB.与周期任务模型、零星任务模型等传统实时任务模型相比,对ARB任务模型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改进:(1)不需要预先知道任务的计算资源需求量或最坏情况执行时间,以满足多媒体任务对资源需求动态多变的特点;(2)任务相邻两次执行之间需要满足一定的时间距离约束,以确保多媒体任务的执行延迟和抖动,使执行结果更为流畅;(3)多媒体任务以指定的速率执行,且该速率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可以动态调整,以适应用户需求和系统可用资源的动态变化,在具体的内核调度算法实现中支持执行速率、截止期限、周期等重要实时任务属性的定义.实验结果表明,基于ARB,Linux内核可以为多媒体任务提供如下调度支持:(1)保证任务以指定的速率执行,且速率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动态可调;(2)通过任务执行时的时间距离约束,保证任务的执行延迟和抖动;(3)通过准入控制和自适应QoS协商机制,实现资源的动态请求.因此,基于ARB任务模型,Linux内核不仅可以实现对多媒体任务灵活有效的调度支持,而且使得这些任务具有较好的可控性.这一点对实时任务很重要,有助于提高实时任务的可确定性,此外对于系统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充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