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利用测井资料,借助岩心资料,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对东濮凹陷文99块油藏沙二下亚段进行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识别出1个中期、5个短期、19个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并对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和叠加样式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同时,在对关键井文117井单井分析的基础上,以二分时间单元分界线为优选等时对比标志,对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较高精度的等时对比,建立了研究区沙二下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269块低阻油藏开发实践出发,分析和探讨在高油气比的复杂断块油藏中对低阻油层的认识和开发,辨析油层和水层的识别,对电测解释曲线的形态特征分析重新认识油层,提高油藏认识水平和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3.
文卫濮结合部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 ,处于东西两侧濮城一梨园和柳屯生油气洼陷之间 ,油气源充足 ,储层较发育。经过多年勘探 ,共发现七套含油气层系 ,证明该地区是一个多套油气层系组合的复合式油气聚集单元 ,沙四段是文卫濮结合部主要含气层系 ,沙四段含气井段长 ,储层较发育 ,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 3 3 .73× 1 0 8m3。为准确评价气藏 ,对天然气富集的地垒带按断块类型、储层类型 ,结合钻探成果及测试、试采情况 ,分块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文79块沙三上早在1983年就已经开始结果,但由于构造位置低、物性差、埋藏深而未引起重视。经过大量资料的收藏和三维地震技术的应用,采用一种新的滚动勘探方法对构造储层进行研究,获得了认识上的突破,走出了一条滚动与开发相结合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东濮凹陷北部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在东濮凹陷已探明的油气储量中,北部地区约占95%。据第三次资源评价结果,在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北部及其两侧的洼陷带剩余油气丰度较高,仍是今后的重点探区。其中,断块型含油圈闲占剩余油资源量的55.6%。因此,加强东濮凹陷北部复杂断决油田地质特征综合研究及油藏再认识,对中原油田今后的增储上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33块沙三上油藏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的西南部,针对该油藏埋藏深,物性差,井距大,注水压力高,吸水能力差,井网储量控制程度低,储量动用状况差,层间差异大,长井段合注合采不适应开发需要等问题,1996年以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油藏精细描述,在重新认识油藏特征的基础上,对油藏进行开发层系的组合方式、合理井网密度、储层改造技术研究和注水井吸水能力研究、先导试验等一系列研究,并依据研究结果,对油藏实施细分开发层系、缩小井距、加密井网、整体调整、滚动扩边等针对文33沙三上难动用油藏的做法,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构造研究是复杂断块油田开发的关键,针对文133块复杂断块油田高含水后期表现出微构造认识不清的问题,在开展了精细地层对比,做大量的油藏剖面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动静态资料和油藏工程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部署高效优质新井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该项研究以复杂断块油藏滚动勘探开发理论为指导,以低序级断层多属性体识别与组合技术、多靶定向井钻探技术等为支撑,以构造精细解释及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为主线,从分析断裂带特征、成藏机制和低序级断层识别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入手,针对复杂断鼻构造油藏开展油藏精细评价及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9.
复杂断块油藏,受构造复杂性及技术手段的限制,对地层对比和微构造的认识不足,影响了进一步的滚动开发。三维地震IESX解释系统、RFT、HDT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开展微构造的研究创造了条件。通过三维地震IESX解释系统、RFT、HDT等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够提高对小幅度构造、小断层解释的精度,进一步提高对复杂断块油藏构造特征、油气聚集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针对边台-曹台潜山带构造复杂、岩性多样、物性变化大、油藏品位差、直井评价产能低,储量上报难度大等难点,通过多专业联合攻关,开展了滚动整体评价研究,实现边台-曹台潜山油藏平面上和垂向上的滚动扩边;创新地利用复杂结构井技术,提高了单井产量,满足了探明储量上报要求,实现了边台-曹台变质岩潜山滚动扩边规模增储,有效地指导了类似油藏的勘探和开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桥口地区的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特征。然后在对桥口地区深层天然气成藏的油源、储层、圈闭形成与油气生成运移的配置关系、盖层及保成条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多因素圈闭法对该区的圈闭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对有利圈闭的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桥口地区下一步深层天然气勘探的目标区。  相似文献   

12.
Kinetic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ozone direct reaction with compounds in water, ozone-hydroperoxide ion reaction leading to free radicals in the O3/H2O2 process, and the photolysis of ozone in the O3/UV proces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diffusion and reaction times to establish conditions for these reactions to be competitive. Film theory and chemical kinetic concepts then are applied to estimate initial rates of ozone absorption and consumption, removal rates of compounds present in water,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radical oxidation path versus direct ozone and/or photolysis re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