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该文论述城市文态环境建设和山水城市建设,从现实城镇建筑文化风貌创造中产生的弊病和经验切入,提出在实现城镇建筑文化风貌理想的途径中,要始终贯彻"保存、保护、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念,这一理念也是实现理想城镇建筑文化风貌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空间句法认为人与环境间的作用源于空间形态的组织,而空间形态强调的是动态的社会环境。道路是城市的基本骨架,空间句法通过对道路轴线的分析,来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Arc GIS一直致力于地理信息以及建筑环境信息的描述,通过分析可以较为直观的了解城市建筑之间的联系和城市结构的特征。本文利用多种空间分析技术,通过系统分析河西走廊主要历史城市明清时期的地理环境、山水格局、城市格局、典型地标等空间要素来研究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风貌特色,从而探讨河西走廊地区城市传统风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谋求城市、文化、自然三者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空间句法认为人与环境间的作用源于空间形态的组织,而空间形态强调的是动态的社会环境。道路是城市的基本骨架,空间句法通过对道路轴线的分析,来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Arc GIS 一直致力于地理信息以及建筑环境信息的描述,通过分析可以较为直观的了解城市建筑之间的联系和城市结构的特征。本文利用多种空间分析技术,通过系统分析河西走廊主要历史城市明清时期的地理环境、山水格局、城市格局、典型地标等空间要素来研究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风貌特色,从而探讨河西走廊地区城市传统风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谋求城市、文化、自然三者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5.
钟战军 《建筑》2002,(11):41-43
本文通过对沿江路的一座近代建筑群的保护与开发进行分析与研究,结合乐昌要走山水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人居环境建设目标,探索在城市规划中如何做好保护具有历史价值的街道、建筑群及建筑物(名括遗址)以及其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和城市风貌的工作,以有利于城市建设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作为"潮"、"客"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面临着典型文化缺失、城镇地域建筑风貌缺乏特色的困境。该文通过对阝留隍镇建筑风貌现状分析和典型"潮"、"客"元素的文化解读,强调对具有地域建筑特色的小城镇风貌的重塑是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文化传承应坚守的重要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与街景整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营造一个满足使用需要完全由人工控制的舒适的建筑空间已并非难事。但是,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由此产生的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众多建筑空间所表现出的自我封闭和与自然环境缺乏沟通的缺陷却成了建筑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识之士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设计“生态建筑”和营造“山水城市”的设想,力图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降低建筑的能耗,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希望通过将自然环境与城市空间的结合来改善城市环境和建筑环境。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山水人居环境的研究角度,在挖掘与传承、协调与共生、保护与发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对古镇建成环境、古镇的规划与发展以及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整合与设计三方面的剖析和论述,将山、水、城镇形态、建筑空间纳为一体讨论,论文力求把握该类型山地小城镇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新的经济、文化、城镇聚居形态下的建筑美学构成价值和文化发展价值,以期对古镇今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城镇和建筑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和空间,然而当灾难发生时,它们却无情地吞噬了人们的生命。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使拥有百年历史、百万人口的城市瞬间成为一片废墟。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和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这一切的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房屋倒塌和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  相似文献   

10.
安娜 《城乡建设》2011,(3):36-37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不仅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在调节气候、削减洪水、降低污染物、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城市湿地是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维护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要环境依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建筑风格与城市环境的关系,探索了继承和创新建筑风格,创造优美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使城市更加和谐、更具魅力、更具竞争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都市农业是一种在城市中进行食品生产的产业形式。通过简要梳理19世纪至今国外农业与城市关系的演变和发展,总结都市农业的研究历程及代表理论,介绍并分析规划和建筑领域应用都市农业理论进行的设计研究,探讨都市农业项目的建成实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都市农业的研究和发展对于建筑师及规划师意义重大,且能有效推进中国城市向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Problem: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increasing homogeneity of urban commercial areas and the loss of local culture associated with this trend. It seeks to identify strategies that build effectively on vernacular culture as an asset in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Purpose: We aim to identify tools that advance the cultural preservation approach to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describe instances in which planners and neighborhood groups have applied these tools successfully.

Methods: We completed a wide-ranging literature review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ces that have employed cultural preservation approaches and conducted six case studies involving 43 interviews in five cities.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Our interviews and case studies showed us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types of anchors in neighborhoods with strong vernacular culture: 1) markets; 2) ethnic areas and heritage sites; 3) and arts-and-culture venues and districts. Although the balance between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will be different in each place, we did cull some widely applicable lessons learned while conducting our fieldwork: a) involve residents; b) find assets in local needs; c) transfer lessons rather than replicating others' work; d)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ownership; e) if it doesn't exist, invent it; and f) balance culture and commerce. Our analysis also suggests that a neighborhood wishing to pursue a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vernacular culture should have at least one of the anchors listed above and strong,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Takeaway for practice: We argue that it is both possible and preferable to advance a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the local cultural assets that exist in urban neighborhoods. Our research illustrates different paths that places have taken to advance this kind of strategy and provides several ways for local planners and policymakers to integrate the maintenance of vernacular culture into their larger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s.

Research support: Our research was supported by the Fannie Mae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14.
城市文化保存着城市记忆,记录着城市历史变迁的沧桑岁月。传统城市空间环境承载着湘潭特有的码头文化,保护老城区现存的历史街区及建筑风貌成为湘潭城市建设地域性延续的重要支撑。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引入“点、线、面、体”的概念,对老城区传统空间形态四个组成部分——码头节点、街巷骨线、空间肌理、建筑形态进行了分析,为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保护与传统更新工作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实例,论述了文化因素对城市竞争力提高所起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历史文化对中国城市发展,对提升中国城市国际竞争地位的积极作用.在分析中国城市历史文化现状和仍然存在的对历史文化的漠视以及精品意识的淡化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6.
北九州市所制定的发展战略是:治理过去的公害,有效利用生态城等相关环境技术,支援经济发展中的亚洲各国低碳化努力,同时自身也得以发展。为此,北九州市在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和城市时,建设以"环境"和"亚洲"为关键词的"零碳先进街区",同时也切实着手解决人口减少、少子老龄化等地区固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周畅 《新建筑》2005,(1):4-7
解放50多年来,北京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不朽之作在北京诞生。但是近年来,针对北京的规划建设也有一些争议.从分析北京50年来不同历史时期建筑创作的特征入手,将其分为4个阶段,并对今后北京的规划建设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8.
霍占军 《城市建筑》2014,(27):259-259
现阶段,我国正经历着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大量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土地迅速扩张和一系列相关问题。因此,急切需要用城乡统筹发展的思维来制定区域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规划。  相似文献   

19.
现阶段,我国正经历着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大量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土地迅速扩张和一系列相关问题。因此,急切需要用城乡统筹发展的思维来制定区域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