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我厂编织涂腊用油腊缸,原来用φ1.6毫米电热丝加热,接成二路星形,电压为220伏,一路加温,另一路控温,总容量为108千瓦。由于加热方式陈旧、热效率低、保温措施差,故耗电量大。1979年,我们参考了有关远红外辐射加热技术资料,选用了碳化硅远红外加热器,并对缸体、保温等作了进一步改进,把油腊缸总功率减少到48千瓦,仅为老电炉的44.4%,其节电效果显著,安全可靠,检修方便。对油腊缸进行改造的措施是: 1.改变加热方式:采用远红外辐射元件,利用远红外线加热,提高了热效率30%  相似文献   

2.
当前,有些工厂在采用远红外加热干燥技术时,没有认真分析被加热干燥物件的红外光谱特性,随意在市场上购买远红外辐射加热元件,对辐射加热元件与加热干燥工件的距离、照射角度等参数没有进行试验就决定,以及生产时对辐射加热元件表面温度未能十分注意控制,对已经剥落或已老化的远红外辐射涂层,未能及时的更换元件或修复,这都使能源消耗降低不多、加热干燥时间还比较长,未能充分发挥远红外加热干燥最好的效果,直接影响干燥质量。  相似文献   

3.
第二讲远红外加热元件我国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推广远红外加热节能新技术。当时采用的远红外加热元件只有两种,一种是SiC(碳化硅)板式元件;一种是TG(金属管)管式元件。近几年,我国陆续研制成功许多新型元件,它们具有较高的节能效果。本文主要介绍新元件设计、制造、应用技术及应用实例。远红外元件设计原理匹配吸收是远红外节能的基本理论。匹配吸收理论对元件的要求有两点,一是要求元件具有较高的远红外发射率K_λ;二是要求元件  相似文献   

4.
一、SHQ乳白石英远红外加热元件乳白石英电加热器是由乳白石英玻璃管,配上铁铬铝电阻丝组成。石英玻璃管壁上制造了许多直径小于0.1mm的小气泡,形成了许多小空腔,这些小空腔均视为小黑体。根据光的量子性,我们知道黑体吸收本领大于任何物体,而它的发射本领也是大于任何物质的。乳白石英玻璃材料是把热能转变成辐射能,一种效率较高的选择性远红外加热材料,它在  相似文献   

5.
汽车涂装烘干设备在汽车涂装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汽车漆膜的质量、能源消耗及经济效益等。早在1938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就首先把红外线加热技术用于汽车漆膜的干燥。远红外加热技术在国内外工业上目前已普遍推广应用。我国七十年代广泛采用碳化硅板远红外元件、氧化镁管远红外元件等;八十年代相继出现了电阻带远红外元件、半导体远红外元件、乳白石英远红外元件及灯型辐射器等。远红外加热技术应用和远红外元件更新速度之快以为国内众多厂家所瞩目。  相似文献   

6.
1 高红外加热机理 远红外加热已为世人所熟悉。如发热体(元件)的辐射光谱与吸收体(工件)的吸收光谱曲线用匹配时,热效率最高,从而可实现节能。 传统的匹配吸收主要是指光谱波长的匹配,匹配率为Q,等于工件吸收光谱和元件辐射光谱之比。由普郎克热辐射定律分析可知:Exb=ελC1λ-5dλ/exp-1W/cm2式中:Exb——辐射能量;ελ——辐射系数;λ1、λ2——工件表面远红外吸收光谱范围;C1λ-5dλ/exp-1——普朗克热辐射定律 工件表面吸收光谱范围λ1=2.5μm,λ2=15μm,则Exb=ε…  相似文献   

7.
目前,荧光灯生产过程中的烤管工序大都采用电阻丝或气体火焰直接加热法。本文举出了这种传统加热方式的弊端所在,业将远红外加热技术创造性地应用到烤管工序中。对比试验证实了远红外加热器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尤其在节能方面。  相似文献   

8.
节能产品     
该厂是生产远红外电加热元件的专业厂远红外线加热比普通加热节能30%以上。远红外线加热技术实现了辐射吸收光谱对应的目的,物体直接受热,减少了传导时间,传热损失少速度快,提高了利用率即节约了电能,又提高生产率。由于辐射加热,使物体内外同时升温,不破坏物体结构,还能发挥叫磁波的杀菌作用,由此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阻远红外辐射加热取代高温导热油加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阻远红外辐射加热技术可以克服传统的油炉加热中导热性能低、传热慢、存在大量热损失等缺陷。介绍了电阻远红外辐射加热的原理、加热装置结构,并对2种加热方式进行了经济效益比较。电阻远红外加热比油炉加热全年节电81万kWh。  相似文献   

10.
三,远红外辐射器远红外辐射器基本上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热源;基体;远红外涂层。远红外辐射器从加热方式来分,有直热式和旁热式。直热式的热源和基体为一体;旁热式的热源与基体是能够分开的。从远红外辐射器的形状来分,主要有管状(BO型),板状(FT型),灯状(LP型)。管状远红外辐射器的构造如图五所示,它的中心是一根缠绕的电阻丝,外面是一根金属管者陶瓷管,中间填以绝缘,导热性能好的氧化镁粉,管壳的外面涂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远红外烘房为例,论证加热器采用恒压供电,烘房进行气体交换的恒温方式更利于发挥远红外辐射加热特点并能充分挖掘远红外辐射加热潜力。  相似文献   

12.
<正> 远红外加热干燥是国家计委1978~1980年全国重点推广的新技术项目之一。自1978年以来,远红外技术在华东地区线缆行业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许多单位对远红外加热干燥的机理作了研究和探索,在远红外元件和涂料的选择、远红外加热技术特点和规律的研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改造了大批设备。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华东地区各电线电缆厂已采用或改用远红外加热技术的设备已超过100台。表中数据仅反映了去年11月华东地区线缆行业应用远红外技  相似文献   

13.
我厂1981年开始应用远红外加热技术,逐步对本厂的四台高压定子线圈模压烘炉进行改装。改装后的烘炉耗电量比原来下降30~35%,线圈绝缘处理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对旧炉的改装具体做法是:1.在炉瞠内壁用10mm 厚的硅酸铝耐火纤维毡粘贴上。2.将原功率为24kW 的电热管元件更换为远红外辐射加热元件。功率为18kW。在使用中相继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因为炉体内壁增贴了硅酸铝耐火纤维,绝热  相似文献   

14.
远红外加热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节能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已把远红外加热列为全国新技术推广项目。最近,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将远红外加热技术,视为独立学科与电阻、感应等加热技术并列。远红外加热专利,每年数以千计。远红外加热与传统的电阻、蒸汽、热风和火焰加热相比,可节能30~50%,缩短干燥时间30~50%,缩小设备场地30~50%。其应用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选择优良的远红外元件和正确的使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一、远红外元件的进展群众运动推广远红外阶段,远红外元件制造技术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重视涂料,二是单纯强调远红外辐射率。出现了SiC元件、金属管、搪瓷管、锆系陶瓷以及电阻带,这些元件均标榜自己涂有高辐射远红外涂料。实践向人们提出:优秀远红外元件基本参数是什么?节能元件的比较标准是什么?思考和实践之中,发现了过去元件制造理论和技术的缺陷。提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在几万件应用涂料的设备中,为什么涂料剥落后,电耗指标没有发现有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前,家用电器行业正在推广金属表面塑料粉末高压静电喷涂工艺(即喷塑),喷塑膜固化要求的烘箱、烘道温度场和辐射场的均匀性比普通漆膜固化高得多。本讲主要介绍喷塑固化烘道设计原理和结构型式、元件选择与布置、保温设计及保温材料选择、均匀温度场和均匀辐射场设计技术。设计原理远红外烘道的设计依据远红外技术节能理论—匹配吸收理论,来确定远红外元件的技术参数。首先要弄清加热对象的吸收光谱特性。油漆红外吸收光谱如图1,塑料粉末吸收光谱如图2。  相似文献   

17.
我厂磁极线圈退火用的无氧退火炉功率为135瓩,退火炉的发热元件由φ3毫米的普通电阻丝(0Cr25A15)自绕成螺旋状,用耐火材料作成的托板(片)分布固定在炉膛四周内壁上。为了降低耗电,如果更换成远红外元件则改动较大,同时还要特定的形状。针对这种情况,本厂采用热辐射涂料的节能技术,即在炉膛内壁及原电阻丝的表  相似文献   

18.
低压电器、电表等的漆膜,塑膜固化均需加热,我国漆膜固化加热烘道,虽90%已远红外化了。但采用的元件是SiC(碳化硅)和TIG(金属管)。用新的远红外元件取代SiC和TIG可收到节电15~38%的效果,本文介绍SHQ元件的节电机理,应用技术和应用效果等。  相似文献   

19.
目前,家用远红外取暖器的石英管电热元件多为横置设计。为节省摆放位置,利用90度旋转扩大受热空间,石英管电热元件应取垂直式设计,结构如图1。但是,垂直式石英管内的电热丝在通电后,会因蠕变、下垂而出观局部过热,以至短路烧毀。本文将对悬垂式电热丝工作不稳定因素及解决方法,最佳参数的选择进行讨论。所讨论的方法在应用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悬垂式电热丝工作不稳定的原因乳白石英管电热元件由石英管和装入管内并带引出端子的螺旋电阻丝组成。热量主要靠远红外辐射传播。管内悬垂的电热丝由于自重和通电发热,其蠕变强度下降,而产生下  相似文献   

20.
在电机烘干过程中,加热器远红外线辐射元件选择性辐射(波长)与被加热物选择性吸收(波长)的匹配加热、炉体结构、辐射距离、加热空间、保温、热风循环等,都是降低传热损失,提高电烘干质量、节约电能的重要因素。现就我厂采用的固定罩式拱形远红外线加热热风循环电机烘干炉的结构特点、技术数据、经济效果等作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