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虽表现出一定的小说色彩,但考其本意,依然不失“史”之用意,故其叙事思想多承继史传叙事思想。综观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就叙事视角而言,多因循史传“中立型”全知叙事视角,在貌似客观、中立的叙述中,却流露出或多或少的主体性色彩。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是部“世代累积型”的小说,史学家、民间艺人、小说家先后参与了创作,故其思想内涵是多义的。但小说中基本的文化立场则只有两个,即史家之言和民间文化。与之相适应,小说中也出现了两种基本的叙事模式,类似于史传文本的叙事与类似于话本文本的叙事。这两种叙事模式是不同的,它们从外在的题材处理形式到内在的价值体系,都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的文学叙事空间已然成为后现代文化空间体系的组成部分。以《格林童话》《强盗新郎》《白雪公主后传》为例,探讨童话文本空间叙事的发展,揭示童话的空间叙事从单向度的乌托邦王国经历空间并置、时间空间化、空间平面化,到成为建构后现代空间文化碎片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先秦两汉以来,伴随着神仙方术思想的发展,小说苑囿中诞生了一个崭新的生命——仙话,经过魏晋六朝的繁衍,于隋唐之际达到了创作的高潮,而到明清两代,则经历了质的变异。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仙缘小说先后经历了由宗教到世俗,由“仙缘”到“艳缘”的历史变迁,它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仙道思想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强有力的渗透,而且隐含着极其丰富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石景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丰 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以叙事学概念解读中国传统园林中石景艺术,解析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石景艺术设计与 叙事理论之间的关系,从叙事主题、叙事形式到石景空间的叙事修辞、情节编排,探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石 景艺术,以及其独特的叙述历史、文化与情感的方式。作为园林空间中的载体,石景将园林主旨具象化、故 事化,从“造园”到“说园”,建立起人与园林空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作家叙事技巧的运用,作为时间文本的小说会产生空间感.传统小说的空间感是通过环境描写和空间场景的转换产生的,现代主义小说追求小说叙事的形式空间化,运用时空交叉和时空倒置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时间顺序,展露了追求空间化效果的小说叙事艺术发展之趁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建筑大木作的深入研究,需要切实把握结构、构造与空间的内在关联路径,为此,以关中化羊庙献殿为具体案例,展开了有针对性的综合探索.通过对其结构体系的分析,判定化羊庙献殿具有殿堂建筑结构性质.运用与结构体系关联的构造系统分析,在学界已有探讨基础上更为明确地提出献殿构造层的划分方式为屋面层、截面层、柱框层,并形成了相应的分析模式.初步探索出古代大木建筑空间与结构、构造关联分析的方法路径:首先,把握法式“缝”线构造设计与空间界面关联表达,为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空间研究提供了较为合理的概念框架;其次,运用这套概念框架发现了化羊庙献殿构造形态与其空间个性或地方性关联的诸多特征.上述考察与阐释,提出并应用了一套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结构-构造-空间关联分析路径与相应的概念逻辑系统,为传统大木研究提供新的有启发意义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8.
因果报应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一个母题。因果报应观念渗透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叙事作品的发展及特质,在操作层面上具功能性意义,而尤其影响到叙事结构的民族特色。对因果报应观念的文本分析,不应局限于宗教角度,而应取历史的发展的角度。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文体史中,记体散文的文章正体历来被认定为“叙事”,创作中杂以议论是不知其体的表现。本文拟从记体散文的文体源流、文体意识入手,结合唐宋时期记体散文的创作实绩,即记体散文成熟时期的文体特征及体制形态,探析记体散文体制规范形成的过程。记体始于唐代进入文苑,其功能类于碑文的纪功纪德,经唐宋古文家的创变,发展成为文人抒发个人情志、议论时事的短篇散文,摆脱了简单的“叙事识物”的记事范围。从叙事到议论,裹挟于其中深层内在的变化在于应用性质的应酬文字向具审美性的文学散文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建筑中女性空间的演变及限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居住的总体布局入手,联系中国家庭制度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对中国古代建筑中女性空间的形态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作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多根据圣经故事重写,缘起于其“尚古”倾向与中世纪情结,具有“灵肉合致”“升天成仙”“普救众生”等宗教特征。文本细读与叙事(空间)理论结合,核心聚焦与整体勾勒并重,分析其诗歌的叙事人物上帝、亚当、夏娃、耶稣与叙事空间天堂,考察其诗歌的“伦理困境”“精神家园”和“道德重构”等叙事主题,寻求中西文化的对话空间。  相似文献   

12.
《本杰明·巴顿奇事》是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作品的典范,也是关于“年代误植”(anachronism)与“面相年龄”的对立统一的人生体验哲理故事,其超自然的幻想性与严肃的现实批判性独树一帜。从叙事结构的实体与关系、叙事语象的符码分析、叙事话语的反向逻辑、叙事寓意的深层结构、叙事的陌生化手法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3.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烹调技法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根据古代的烹饪文献,并联系“炒法”,可知当今的“爆法”和宋代的“爆法”是完全不同的烹调技法,宋代的“爆法”具有煎干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海上花列传》独创了场景化的叙事结构,通过性格映照塑造人物群象,以空间为主导结构全篇,这使小说富于生活真实感和立体感,从而成功地实践了作者的艺术抱负。  相似文献   

15.
两汉陶俑主要表现了事物的内在精神 ,而非外观的冷漠模拟 ,它是对现实的创造性的模拟和改造 ,体现着人类创造的基本方向。目的是要在精神上和主观实际上改造世界 ,但实质上是历史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两汉艺术创作从不自由性转化为更加生活化、理性化、现实化 ,是艺术发展的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二元管理的体制下,我国城市与农村这两种居住形态,长期形成了空间对立的基本特征,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近郊的部分村落逐渐被包围到城市中来,而成为与城市格格不入的“城中村”.本文用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来研究“城中村”问题,主要阐述“城中村”的变迁过程——城市近郊的农村、发展中的“城中村”、“城中村”,以西安市西八里村为例来详细分析“城中村"居住形态的变迁;从城市扩展、农村及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两方面来分析其形成、演变的动因.对于城市的全面现代化及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两汉陶俑主要表现了事物的内在精神,而非外观的冷漠模拟,它是对现实的创造性的模拟和改造,体现着人类创造的基本方向。目的是要在精神上和主观实际上改造世界,但实质上是历史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两汉艺术创作从不自由性转化为更加生活化、理性化、现实化,是艺术发展的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18.
从研究新型商业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入手,探讨商业规模的两极化,商业经营模式的仓储化,商业运营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商业服务的定向化等特点对新世纪商业建筑空间发展的影响。新世纪商业建筑的发展趋势正向具备环境整体意识的室内设计和休闲化、特色化、群体化的商业建筑空间方向发展。商业建筑空间也更加强调集群配套的高效率和商业“硬件”配套与社区生活的“软环境”的协调。  相似文献   

19.
《莺莺传》是元稹“自寓”之作,高超的叙事技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作品“始乱终弃”的悲剧冲突,却无法扭转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作品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述者与作者的矛盾等3个方面可以看出,爱情在男人和女人的生命中,分量是不对等的,张生的无情与莺莺的多情是造成二人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中运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叙事,以时间和空间的异同,将第一人称叙事结构分为3种类型: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第一人称叙事;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第一人称叙事;同一时间、同一空间的第一人称叙事。由此探讨了鲁迅如何将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融合到虚构叙事中,让其作品成为既区别于传统小说,又有别于同时代作家作品的独特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