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在筏形基础中,柱主筋插入基础梁、板、承台中,柱插筋在基础内部,按规范要求,应设置间距不大于500 mm,且不少于2道矩形封闭箍筋(非复合箍)。在施工现场,柱插筋入基础部分封闭箍筋漏设的现象时有发生。钢筋班组工人解释不需要设置,或者基础内部空间狭小,封闭箍筋不方便绑扎安装。这种解释站不住脚。从16G101—3《混  相似文献   

2.
目前,有些施工单位只是在浇筑框架梁混凝土前,在梁上面插构造柱筋(4根短筋)。隔墙墙体砌筑前,把构造柱筋搭接绑扎上,并将与构造柱相对应的上层梁底混凝土凿开,若正好有梁箍筋,就将构造柱筋与箍筋焊接;若无箍筋,就把梁底主筋凿出,将构造柱筋与梁主筋焊接,然后再浇筑构造柱混凝土。这种作法有以下  相似文献   

3.
砖混结构施工中,阳台拉结筋的传统留设方法是,将拉结筋绑在构造柱主筋上,弯头朝上或朝下,紧贴模板。这种方法的弊端主要是混凝土振捣时容易引起往主筋和拉结筋移位,必须剔凿混凝土才能把拉结筋拉出。我单位施工中采用了一种新方法,效果很好。具体做法是,将拉结筋一端勾绑于构造柱主筋上,另一  相似文献   

4.
本刊在1996年第1期发表的《构造柱施工新法》与《多层砖房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的规定不符。规程规定的构造措施见图1。从图1可见,拉结筋是套穿构造柱主筋与墙体连接。《新法》的作法是:先砌筑预制空心块,后将绑扎好的钢筋  相似文献   

5.
正梁箍筋要满足梁斜截面的抗剪强度,而且应是固定梁构件内各类钢筋形成钢筋骨架的钢筋,并联结受拉区钢筋和受压区混凝土共同发挥作用,故特别要注重梁箍筋和一、基础粱箍筋设置基础梁箍筋在平法图的标注方法:当采用两种箍筋间距时,要用"/"分隔不同箍筋注写,按照从基础梁两端向跨中的顺序注写。注写的第1段箍筋并在前面加注箍筋  相似文献   

6.
《多层砖房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3-82)第3.2.4条对构造柱基础提出了明确的规定:“构造柱一般可不必单独设置柱基或扩大基础面积。构造柱埋置深度从室外地面算起不应小于30cm。当基础设有圈梁时,构造桂根部可与圈梁连结(图1);无基础圈梁时,可在柱根部增设混凝土座,其厚度不应小于12cm,并将柱的竖向钢筋锚固在该座内(图2)。”但在实际工程中,在室内±0.000处设置圈梁时,往往把圈梁与图1中的基础圈梁混为一谈,而将构造柱与之连结,并未  相似文献   

7.
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第2.1.14条规定:在多层砌体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混凝土柱,通常称为混凝土构造柱,简称构造柱。  相似文献   

8.
1 前言 目前,在沈阳市的许多多层砖混结构建筑中,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由于挖孔桩的单桩承载力较大,因此其上部梁跨度较大,承墙基础梁受力情况与传统的基础梁及承墙梁有一些区别,由于在地震裂度设防区,墙体有可能产生斜裂缝,使设计上无定规可循,从而导致目前相同结构条件下的承墙梁截面高度有500mm~850mm的差别,截面纵向主筋上下各4(?)22~8(?)25的差别。因此合理的设计方法是影响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关键。 2 墙梁与基础梁的分类 2.1 地基梁 直接设置于地基土上的钢筋砼梁起基础的作用,承受上部的结构通过墙或柱传来的荷重并分布至土层。  相似文献   

9.
从构造柱设置、混凝土材料、钢筋构造要求、留设马牙搓及浇筑混凝土等方面,较为详尽地论述了构造柱施工工工法,并介绍了目前存在的构造柱新法施工。  相似文献   

10.
正为加强构造柱与主体结构连接的牢固性,一般都提前预埋构造柱插筋。但其也有缺点,一是:拆梁板模板时会损伤构造柱的插筋;二是:过道上及通道口处构造柱的钢筋有时会刮住施工人员的衣服或身体,造成不安全隐患。为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护:用工地上的废竹胶板或者木工板做成  相似文献   

11.
多年以来设置沉降缝的构造方式,不外乎是一栋基础按常规做法,另一栋采用在块石、混凝土条形基础上做钢筋混凝土悬挑梁。横梁上用轻质墙;或在挑梁端处设混凝土构造柱到顶;还有交叉式独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上做横梁承受墙体等。这些沉降缝构造都存在一些不经济、不方便的问题。从调查看,建筑物两侧单元缝顶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倾靠拢,甚至一侧或两侧墙体内倾,挤压破  相似文献   

12.
费英华  薛雷 《混凝土》1994,(5):49-51
沈阳市属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的地区,目前沈阳的民用房屋建筑多数是多层的砖混结构。其墙体由红砖等脆性材料构成,延伸性差,抗拉和抗剪强度低,地震时破坏率较高。《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规定的设防措施之一是设置构造柱。 设置构造柱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和砖混结构延伸性的一种有效措施。同时,也增强了砖混结构的抗拉性能与抗剪强度。构造柱与每道圈梁加以有效的联接,形成一个封闭的构造框架。构造柱因混凝土与砖粘接较牢,因而能共同工作。 对构造柱的具体要求是:截面不小于240×180mm,[一般都采用240×240mm],主筋采用4φ12,箍筋间距不大于250mm,构造柱设置在砖墙转角,纵横  相似文献   

13.
构造柱是按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设置的,它可以增加房屋的延性,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抗震构造措施对构造柱设置的部位、最小截面尺寸及配筋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构造柱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结构的安全。我们在检查一幢六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楼时,发现个别构造柱由于施工原因,造成混凝土分项工程质量评定的保证项目不符合要求,但又够不上返工处理条件,只能采取补救措施。《砌体结构》上将在墙体的转角和交接处设置钢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混凝土预制桩的截桩处理 基础混凝土预制桩打入基底后,要对桩头混凝土和主筋进行处理。在现场检查中,发现正在施工工程或多或少在处理桩头混凝土和主筋都存在问题。 国家标准桩基础设计规范中第8.6.1条第五条规定:“桩的主筋应按计算确定,计算时,应考虑作用在桩顶的水平力和力距……”第六条强调:“桩顶嵌入承台内长度不小于50mm,当桩主要承受水平力时,不宜小于100mm,主筋伸入承台内的锚固长度不宜小于30倍钢筋直径”。  相似文献   

15.
砖混结构或框架结构等砌体中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必须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构造柱与砌体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沿墙高每隔500mm设置2Ф6mm拉结筋,拉结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000mm。根据《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T 13—1994)规定,每一马牙槎高度不应超过300mm,砌筑马牙槎时应先退后进,以保证构造柱脚为大断面。砌筑马牙槎时,齿边进退要对称,尺寸要统一。  相似文献   

16.
砖混结构住宅中,按标准规定设置各种插座,线盒均位于墙中。由于电线插座的位置不同,线盒也位于不同的位置,有的位于砖砌体中,施工时随砌体预埋设置,也有的位于混凝土构造柱中。线管、线盒多采用PVC材料,施工时易出现混凝土构造柱中电线盒移位现象,常导致线管堵塞和移位,造成无法穿线,并且处理起来难度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柱中线盒无法固定,只能简单用铁丝固定在箍筋上,  相似文献   

17.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柱的做法 ,是在钢筋骨架绑扎完以后再砌筑砖墙体 ,最后浇注混凝土。图 1 墙体转角处构造柱在结构设计中 ,抗震构造柱主筋一般是采用1 2mm或1 4mm的光圆钢筋。在砌筑墙体及浇注混凝土的过程中 ,往往会碰动钢筋骨架 ,造成箍筋滑落或位移。特别是在墙体转角处和T字型连接处 (见图 1 ,图 2 ) ,由于开口面比较小 ,一旦箍筋位移 ,就很难纠正 ,从而影响工程质量。如果将构造柱主筋改为直径为非光圆钢筋图 2 墙体T形连接处构造柱1 0mm或非光圆钢筋1 2mm的变形钢筋(如螺旋形、人字形、月牙形等 ) ,箍筋就…  相似文献   

18.
钢筋混凝土基础中柱子插筋的稳固方法如果不适当,在浇筑混凝土时容易产生移位。可采用以下方法加以解决。根据基础截面高度,用直径16~25mm钢筋做锚筋,柱插筋通过焊接与锚筋连接在一起,具体作法见图1、2。1.在基土上确定柱子的位置,在柱子四角以外5~10cm或柱筋内侧空档处插上锚筋。锚筋固定在混凝土垫层当中。对于无垫层的基础,锚筋可加长后打入基土或挖20cm×20cm、深40~50cm的坑,用强度等级C10或C15混凝土固定,只要锚筋有相当的稳定性即可。2.待插筋绑扎完毕,用与锚筋同规格的水平短钢筋与锚筋、插…  相似文献   

19.
今天,随着对抗震设防要求的提高,在悬臂阳台分户墙端部均要求设置构造柱(图1)。一般情况下,该分户墙及构造柱均在悬臂梁结构施工完毕,模板拆除后作为填充墙砌筑。在粉刷、刷浆完成后,往往在悬臂梁与填充墙交接处(特别是靠构造柱处)产生裂缝,顶层最为明显,往下各层逐渐减少消失。此类裂缝属粉刷裂缝,不影响结构安全与使用,但确实有损美观。 (1)原因分析。设计上要求构造柱钢筋连通,在结构施工时,构造柱位置上下均留设插筋,不允许钢筋在构造柱顶部与  相似文献   

20.
挑梁的构造要求规定,当挑出的长度大于或等于1500mm或荷载较大时,不论计算是否需要,支座处均应设置弯起钢筋。当纵向钢筋不能在需要的地方弯起或弯起钢筋不能承受剪力时,需要补充斜筋即鸭筋,不得采用浮筋。常用作法如图1所示(以Ⅱ级钢筋为例)。由于鸭筋在吊装就位时易变形,大部分工地是将主钢筋笼在平地上加工,待安装就位后,再安装其鸭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