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以生产苦荞麦心粉的副产物苦荞麦皮为原料,经润水和膨化,以经纤维素酶改性后的苦荞麦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了反应过程中温度、时间、加酶量和料液比对于SDF得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料液比、温度和时间对最终SDF得率有显著的影响,优化得到酶法苦荞麦麸皮纤维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参数为料液比1:22,酶解温度40℃、加酶量4%、酶解时间5 h、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率为62.85%,比改性前膳食纤维的持水力和溶胀性分别提高了80.3%和109.1%,  相似文献   

2.
以椪柑渣为试验原料,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酶法提取椪柑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并探讨了酶添加量、酶解温度、p H值和酶解时间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作用规律,优化提取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加酶量4.0 m L/100 g,酶解温度50.0℃,p H值5.0,酶解时间8 h,该条件下SDF提取率高达32.53%。采用酶法提取椪柑渣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以菠萝叶为原料,采用酶解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SDF)。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料液比、酶解溶液pH、纤维素酶用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5个因素对菠萝叶SDF得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优化菠萝叶SDF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菠萝叶SDF酶解法提取的优化工艺为料液比1︰30(g/mL)、酶解溶液pH 4.6、纤维素酶用量30 U/g、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2.5 h,在此条件下,菠萝叶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可达8.03%。  相似文献   

4.
以大豆豆渣为原料,先用传统化学方法碱法处理得到大豆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然后再用改进的酶法处理前一步得到的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进一步提取大豆可溶性膳食纤维,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碱法和酶法条件进行了优化。湿豆渣经烘干、粉碎、碱液水解、酶解、沉淀、干燥后制得膳食纤维。结果表明,碱法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80℃,物料比1∶15,反应时间1.5h,p H13。在此条件下,豆渣中SDF得率为18.2%。碱处理得到的IDF使用复合多糖酶处理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45℃,物料比1∶15(m∶v),加酶量10.0%,反应时间1.5h,p H4.5。在此条件下,SDF得率为11.09%。  相似文献   

5.
以米糠粕为原料,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4为发酵菌种,探讨不同条件下微生物发酵法对米糠粕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的影响。选择时间、温度、接菌量、pH值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3因素3水平中心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最佳条件为发酵时间22.4 h、发酵温度35.0 ℃、接种量6.6%。在此最佳条件下,SDF得率为12.88%,比优化前提高了8.88%,微生物发酵法是一种较好的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牛蒡为原料,先用化学方法处理得到牛蒡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和牛蒡渣,然后再用酶法处理前一步得到的牛蒡渣,进一步提取牛蒡可溶性膳食纤维。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化学法和酶法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化学法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较佳工艺条件是:温度100℃,反应时间20 min,pH10.0,物料比1∶15,在此条件下,牛蒡提取SDF得率为11.2%。使用复合多糖酶处理前一步得到的牛蒡渣,酶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较佳条件为:复合多糖酶的用量8%、酶解温度40℃、酶解时间1h、pH 3.9、料液比为1∶18,在此条件下,SDF得率为4.82%。  相似文献   

7.
以黑灵芝为原料,采用酶法和化学法联用,从黑灵芝中提取出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借助响应面设计分析,考察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料液比和碱提pH、碱提温度、碱提时间分别对黑灵芝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分别为:酶解温度98℃、酶解时间103min、料液比1∶32和碱提pH10、碱提温度48℃、碱提时间41min,在此条件下黑灵芝SDF得率为1.08%,IDF得率为88.68%.  相似文献   

8.
刘湾  马海乐  黄六容 《食品工业科技》2014,(12):172-175,179
目的:提高蒜皮膳食纤维的可溶性、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方法:以蒜皮为原料,采用酶-重量法进行蒜皮膳食纤维(TDF)提取,以及不溶性膳食纤维(IDF)和可溶性膳食纤维(SDF)的分离,对于分离得到的IDF,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探索纤维素酶酶法改性的最佳工艺条件;对于蒜皮不溶性膳食纤维,通过纤维素酶法改性提高其可溶性。结果:蒜皮中TDF含量为69.18%,其中SDF含量为7.28%、IDF为61.9%;酶法改性的最优条件为:料液比1∶15g/mL、纤维素酶加酶量5%、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4h、酶解pH6.5,此条件下蒜皮IDF的33.20%转化成为SDF;酶解后溶出的SDF溶液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较好。结论:纤维素酶酶解可以显著改善蒜皮膳食纤维的溶解特性,改性后的蒜皮SDF具有较好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高得率的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以碱处理豆渣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后剩余的不溶性残渣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对其进行酶解改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了不同酶解条件对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因素依次为加酶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加酶量1.80%,酶解时间3.5 h,酶解温度48℃,酶解pH4.8。在此条件下,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可达到7.64%,且其品质符合国家粮食行业标准规定的指标。扫描电镜结果表明,酶法制备的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颗粒较小,呈现蜂窝状,有利于其水合特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研究洋蓟膳食纤维经超微粉碎(高能纳米冲击磨)和高压均质改性预处理后,提取洋蓟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高压均质改性工艺,以得到更高的得率。单因素实验考察均质温度、均质压力和物料浓度对洋蓟SDF得率的影响。用响应面法以三因素三水平对洋蓟SDF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建立洋蓟SDF提取条件与得率之间的模型并进行分析,以得到最优的工艺参数,提高洋蓟SDF的得率。结果表明:经超微粉碎-高压均质复合改性后,洋蓟SDF的得率受复合改性的影响显著,其提取洋蓟SDF的最佳工艺为均质温度41℃、均质压力97 MPa、物料浓度2.5%,洋蓟SDF理论最高得率为20.70%。采用该工艺,实际洋蓟SDF得率的均值为20.13%。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图显示经复合改性后,洋蓟膳食纤维的化学成分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