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乳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聚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乳液的物理掺混法、嵌段共聚法、核壳共聚法、接枝共聚法和互穿聚合物网络共聚法的研究进展,并且结合实验对各种改性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室温交联单组分聚氨酯-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成时亮  刘德辉  张婷 《化工进展》2005,24(1):61-64,81
分别合成了带有端酰肼基的自乳化型聚氨酯乳液和带酮羰基侧链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将两种乳液混合复配成在室温下可长期稳定储存的乳液,应用时两种树脂的活性基团在室温发生交联反应得到聚氨酯交联的聚丙烯酸酯复合树脂。合成聚氨酯乳液的较好工艺是:反应温度约60℃,反应时间=6h,n(OH)/n(NCO)=0.85,W(—COOH)=3%,二羟甲基丙酸(DMPA)以丙酮提取法加入;分析了乳液的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用红外谱图证明在室温发生了交联反应 ;测试了复合树脂的某些机械性能和耐溶剂性。  相似文献   

3.
聚氨酯交联改性聚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溶液自由基共聚法合成了含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PA),采用预聚法合成了端-NCO基聚氨酯(PU)预聚体,然后将PA和PU预聚体混合均匀后制备PUA压敏胶。考察了n(-NCO)∶n(-OH)比例、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n)的聚丙二醇(PPG)和不同类型的聚醚合成的PU预聚体对PUA压敏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性PUA压敏胶的剥离强度随着PU预聚体用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最大降幅为8N/30mm左右,但残胶现象可消除;当n(-NCO)∶n(-OH)=3∶2、m(PA)∶m(PU)=10∶1且PPG的Mn为400时,所制取的PUA压敏胶的持粘性较未改性PA压敏胶提高了267%,但初粘性则有所降低;对Mn均为400的聚乙二醇(PEG)和PPG而言,由PEG400合成的PUA压敏胶比由PPG400合成的PUA压敏胶改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聚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复合乳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宁香  叶代勇  陈焕钦 《化工进展》2007,26(10):1419-1424
总结了聚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PUA)复合乳液(包括PUA共混乳液、PUA共聚乳液、PUA核壳结构乳液、PUA互穿网络乳液)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特点,详细介绍了近年来PUA复合乳液的新进展,并对PUA复合乳液的发展作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5.
马东阳  金敏  吴蓁 《涂料工业》2012,42(4):5-7,11
采用乳液聚合工艺,通过加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合成了具有活性酮羰基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同时通过羟基酮将酮羰基引入聚氨酯分子中,经分散得到含活性酮羰基的聚氨酯树脂;将二者混合,并加入己二酰肼(ADH),得到酮肼交联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PUA)复合树脂。通过红外光谱、动态力学分析和耐磨性等测定对涂膜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将其与常规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树脂等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酮肼交联的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树脂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浅谈聚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聚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几种主要方法,并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及其应用范围。聚氨酯-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能较好地克服单一的PU乳液、PA乳液各自的缺点,已经成为研制第3代新型水性聚氨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以聚酯二元醇(PBA)、蓖麻油(C.O)、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主要原料合成了蓖麻油基水性聚氨酯(WPU)乳液;以此乳液作为种子通过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性能优异的聚氨酯-聚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讨论了丙烯酸酯(PA)对PUA材料的耐热、耐水性能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丙烯酸酯与聚氨酯比例、丙烯酸单体中软硬段比例不同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高明志  许戈文 《聚氨酯》2005,(11):74-78
本文综述了聚氨酯-聚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的合成方法,以及国内外为提高PUA复合乳液的性能所采取的措施,并指出了PUA复合乳液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聚丙烯酸酯共混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制了水性聚氨酯乳液,并采用共混方法制备了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乳液。研究了共混膜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共混改性的涂膜性能比水性聚氨酯乳液涂膜性能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水性聚氨酯与丙烯酸酯乳液交联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将由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参与共聚的丙烯酸酯乳液与含有肼基的聚 氨酯水分散体混合后,得到了交联型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利用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技术证实了酮羰基与肼基之间的交联反应的发生。对乳液膜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交联反应极大地提高了乳液膜的耐水性,耐溶性,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  相似文献   

11.
以聚醚二元醇N210、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主要原料,二羟甲基丙酸(DMPA)为亲水扩链剂,三乙胺为成盐剂按逐步聚合原理合成聚醚型水性聚氨酯(WPU);再经与Tg为–11℃或–33℃的聚丙烯酸酯(PA)的乳液反应或共混,制备了PA改性的WPU(PUA)共聚(共混)乳液。讨论了聚醚型WPU和Tg为–11℃或–33℃的PA的乳液的比例(m(WPU)∶m(PA))对PUA共聚乳液黏度以及PUA共聚(共混)薄膜的力学性能和耐溶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有机硅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共聚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海燕  张晓镭  杨德瑞 《化工进展》2003,22(11):1196-1199
采用丙烯酸树脂(PA或PAr)、有机硅对水性聚氨酯进行改性,合成了一种有机硅丙烯酸酯聚氨酯预聚物。探讨了各种合成条件如反应温度、NCO/OH值、引发剂浓度、—COOH用量、有机硅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将自制的自乳化 PU乳液代替常规乳液聚合的乳化剂 ,用丙烯酸丁酯为单体 ,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 PU乳液中均聚形成 PUA乳液 ,对该体系的聚合动力学及复合乳液的胶膜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聚丙烯酸酯乳液改性方法主要包括3种无机材料改性,有机材料改性和有机/无机复合改性。对于聚丙烯酸酯乳液,系统地描述了这3种改性的现有技术。重点介绍了改性乳液的物理及化学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改性的聚丙烯酸酯乳液主要向着环保高效、多功能、价廉以及改性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一种聚丙烯酸酯乳液复合改性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方法,以及聚丙烯酸酯的玻璃化温度Tg、功能单体等改变对改性后的PUA复合乳液的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分子结构不同对复合乳液的粘接性能影响很大,通过改变聚丙烯酸酯乳液的用量、Tg、羟基含量、羧基含量等可以得到综合性能更优的复合乳液。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用马来酸酐封端的水溶性聚氨酯和丙烯酸脂单体制得了聚氨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PU-A)的方法。探讨了共聚乳液的稳定性,共聚物膜的力学性能、耐化学介质性能以及它的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17.
以叔碳酸酯(ACE)为改性单体,以丙烯酸酯基脲(W50)为功能助剂,采用预乳化聚合工艺制备了一系列叔丙乳液。通过DLS、DSC、SEM等分析技术对乳液的结构、乳胶膜性能进行表征,并测试了乳液漆膜的耐水性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乳液乳胶粒子均呈球形颗粒,粒径分布较窄,乳液粘度较低,在单体配比BA:ACE:MMA=5:5:10,且W50含量为2 wt%时,乳液粒径在230 nm左右,乳胶膜玻璃化温度为27.2℃,漆膜附着力达到1级,柔韧性达到轴棒7,抗冲击强度为50 cm且耐水性良好。该性能达到高铁无砟轨道板中钢筋涂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聚醚型聚氨酯与丙烯酸异辛酯的乳液共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坚  张斌 《中国胶粘剂》1997,6(5):11-13
本文对以丙烯酸β—羟丙酯封端的聚醚型聚氨酯与丙烯酸2—乙基已酯的乳液共聚作了初步介绍。讨论了聚醚型聚氨酯的用量对乳液共聚的反应时间,残余单体含量及对共聚乳液的粘度、粒径以及粘结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及其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酯及其衍生物作为主单体,丙烯酸为官能单体,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酯乳液,并用水性聚氨酯对聚丙烯酸酯乳液进行了改性。研究了搅拌速度、引发剂、丙烯酸和水性聚氨酯的含量对乳液及漆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搅拌速度为200r/min,引发剂、丙烯酸和水性聚氨酯的含量分别为0.8%、0.3%和40%的条件下得到的乳液的稳定性、外观较好,黏度为88mPa㈦漆膜柔韧性好,附着力为一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合成了聚丙烯酸酯乳液,改性后的聚丙烯酸酯乳液具有聚丙烯酸酯和聚氨酯的复合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为使纳米氢氧化镁的表面性质由亲水性变为亲油性,以使其在高聚材料中能够更好地分散填充并减少团聚,采用新型纳米聚丙烯酸酯乳液作为改性剂,对纳米氢氧化镁进行了表面改性研究。采用活化指数测试、接触角测试、红外光谱分析及热重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改性纳米氢氧化镁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在改性剂添加量(改性剂与纳米氢氧化镁的质量比)为0.6时,纳米氢氧化镁的表面性质由亲水疏油转变为亲油疏水,新型纳米聚丙烯酸酯乳液与纳米氢氧化镁粒子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包覆在其表面,达到了较好的改性效果。对比了其他传统型硅烷偶联剂对纳米氢氧化镁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新型聚丙烯酸酯微乳液改性的纳米氢氧化镁的分散性和疏水亲油性都要优于传统型硅烷偶联剂的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