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基于百度热力图的中国多中心城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市民借助互联网的活动为出发点重新定义城市中心,采用百度热力图数据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识别全国658个城市的城市中心,其中69个城市表现出多中心性。基于识别出的多中心城市,进一步研究中国城市多中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依据城市中心的数量,将多中心城市划分为起步型多中心城市、成长型多中心城市以及成熟型多中心城市3类;分析了城市中心面积、城市中心之间的平均距离、城市活动强度等,以此考察中国多中心城市的多中心特征。其中,中国大城市表现出明显的多中心性,而小城市尤其是县级市的中心发育极其滞后;各城市中心面积的差距悬殊,但总体上都有层级化发展的趋势;随着多中心城市由起步到成熟,中心间的沟通距离会逐渐增大,但中心对于城市活力的带动作用也比较明显。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就业人数和人均GDP与城市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显著相关。最后,从中心培育的重要性、中心网络效率以及中心识别方式3方面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本质在于效率。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环境的承载力趋于饱和,一些城市弊病日趋凸显。国内外很多大城市开始通过空间拓展改变现有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建立起多核心、紧凑型的城市布局。伦敦、巴黎、东京、华盛顿等国际化大都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布局结构的转变说明,城市的多核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交通与城市功能内核,以及与区位吻合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3.
多中心建设是现代大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议题。研究多元、异质的现代多中心城市需要系统地认识其空间异质性。借助住房竞租模型视角,引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广州为例探讨出行距离与住房租金关系的空间分异。结果发现:(1)在现代城市,区位与出行距离都能对住房租金产生影响,但影响并不是线性的,而有着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基于道路网络的邻近度分析能更有效地控制城市区位的空间异质性,在此前提下,通勤距离对住房租金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甚至出现作用截然相反的社区;可能由于受到出行制约,非通勤出行距离的局部影响并不显著。(3)现代多中心城市的住房竞租模型是在多种情景下发挥作用的,不同的情景组合导致出行距离与住房租金关系的空间分异。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思路,研究中发现的具有特定出行模式的社区值得注意,并应引起多中心城市建设决策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功能多中心程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能多中心是多中心城市区域最为本质的特点和最为关键的演进阶段。基于欧洲POLYNET研究所形成的功能多中心测度方法,选取长江三角洲目前最受商务旅行青睐且使用最为普遍的城市间动车组(CRH:China RailwayHigh-speed)每日车次数作为替代数据,对区域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进行测度,并与欧洲8个城市区域进行比较。通过测度和比较同时参考其他相关研究,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较高,已经接近较为典型的功能多中心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5.
功能多中心是多中心城市区域最为本质的特点和最为关键的演进阶段。基于欧洲POLYNET研究所形成的功能多中心测度方法,选取长江三角洲目前最受商务旅行青睐且使用最为普遍的城市间动车组(CRH:China Railway High—speed)每日车次数作为替代数据,对区域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进行测度,并与欧洲8个城市区域进行比较。通过测度和比较同时参考其他相关研究,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功能多中心程度较高,已经接近较为典型的功能多中心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6.
研究通过对西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修编的背景、城市空间发展和结构布局特征、城市人口分布与交通需求特征及线网修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根据城市的发展规模、地理条件、文物遗址分布及客运走廊,形成"棋盘+环+放射型"的规划方案,以及市区线、环线和市域线3个层次的线网功能类别。通过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确定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引导城市结构的多中心发展,并与历史文化及文物资源保护相互协调,促进西安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战略成为大城市破解空间绩效问题的主要手段。本文在总结沈阳"单中心"城市结构历史演进、变化特征基础上,从空间视角探析沈阳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绩效水平,选取近300个服务业类公共建筑样本,借助GIS平台通过IDW空间插值法、反距离权重法分析空间集聚与扩散趋势,同时对人口密度分布变化、动态与静态组织结构的耦合性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沈阳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形态已经显现,但空间发展不均衡,聚集中心的分布呈现圈层式布局特征;人口分布变化具有离心和向心双重现象,一环至三环间人口增长为次级集聚中心的形成提供支撑;城市轨道交通与空间结构的耦合度差。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5)
教育的起点应该是人的生命,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就要从多个层次入手,不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萨里宁的有机城市理论和<马丘比丘宪章>动摇了<雅典宪章>中对于城市认识的机械论的思想基础,从此,以复杂、多样、自组织、非线性为主要特征的城市认识开始为人们所接受.20世纪后期开始,生物学在微观研究领域的发展给了宏观生命现象一个全新的解释,并直接影响到哲学的认识论领域.笔者从生命研究和城市研究发展历程两务线入手,分析从古至今人们对生命概念理解及对城市认识的变化,认识到城市和生命都具有复杂、自组织、主体性等基本特性,从而奠定了两个概念相连接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借助生物学对于生命现象的解释和研究方法为城市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的城市研究奠定一个新的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青青  丁素红 《福建建筑》2014,(3):82-84,87
本文以城市电影院为研究对象,将中心地理论及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应用于城市电影院的布点研究。通过对电影院布点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分析与整合的方法,最终得到权重较高的影响因素。本文就城市电影院布点原则、理论及方法作一个初步的探讨,希望能为布点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所有的城市都包含了记忆的因素。城市的记忆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通过显性物质实体与文化心理潜质在现实、未来中存在、变化与延续着,它成为城市人感知、体验与理解自身与其生存环境在时间因素中延承变换的基本脉络线索。文中以“记忆”概念切入时间、空间、人与环境等基本要素关系,试图采用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对城市与建筑的本质进行再思考,进而探讨城市设计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深层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市滨水地区的景观资源丰富、潜在价值很高,如何更好地规划设计城市滨水区,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方面。本文以人、环境两大城市要素为基础,总结出基于互动关系下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环境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从另一个侧面解读城市生活与人、城市环境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促进滨水区与城市的发展,从而实现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13.
反思我国现阶段旧城改造实施效果产生偏差的深层原因,提出"日常生活"是城市形成的本质,旧城更新应"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观点。借鉴哲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尝试提出基于日常生活视角的旧城更新模式的基本设计原则。以广州市解放中路旧城改造一期工程为例,探索一种自下而上的更符合生活客观发展规律的旧城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魏婷 《城市建筑》2014,(6):212-212
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容了人与生存空间的关系,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不仅是物质方面的需求,更是情感、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环境,进而对城市环境的建造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现代城市景观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室内空间作为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代表着人类文明最新的发展方向。也始终代表着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装饰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能带给人们以生活的美感,同时也反映了室内空间的精华和本质,对于营造出更加具有特色,更能满足人们对于美对于生活更高要求的公共空间。因此,充分发挥装饰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作用这是在室内设计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邓其生  邓琮 《华中建筑》2000,18(3):110-111
该文对历史文化名城整体环境主要保护内容作了界定,对整体保护、改造与 的关系作了论述;并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态系统与自然形象的保护提出了看法,认为“以人为本”才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环境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然对于人具有两种意义:一是资源,二是家园。环境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的家园,是生命之本,更是居住之所。在环境美学的视域中,黔阳与人类的“居住”本质,在大地上最为原初的居住之思息息相关。黔阳作为古老的,“曾在的”居住来阐明居住如何才能够建造。“居住”比“筑造/建筑”更为本源,筑造/建筑是为了居住,但居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居住,而是“诗意地居住”,与人们的居住所依靠的一切建筑物有关。居住的本质是自然环境的完美性与人居环境的完美性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8.
于静  张志伟  蔡文婷 《城市规划》2011,35(12):51-56
针对城市规划与大气环境关系在定量化方面建立研究,即通过空间数据、气象数据等将城市规划、气象条件和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对应,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精细的城市信息资料确立数学物理模型和数值计算,实现支撑技术保障。以沈阳市为例,采用不同尺度气象模式与大气化学输送扩散模式联结,运用科学合理的大气环境评估指标,建立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估系统,用以分析各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影响,掌握了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特征,为城市规划建设总体布局及人居环境的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角度出发,通过研究黄鹤楼与武昌城市天际线的关系变化,结合历史人文与自然地貌的构成特点,就天际线的特征、影响要素、功能、评价方法与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地景的控制方法等方面,对黄鹤楼等地景建筑与武昌城市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寻求融洽城市中历史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关系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态问题的实质,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范,是环境伦理学范畴。城市生态规划是在大尺度上处理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实践科学,需结合环境伦理学的最新理论与方法进行原则思辨。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法上应尊重自然,正确设定城市发展的限度与阈值,在城市自然生态可承受范围内,采取与环境更加包容的发展策略。要按照自然优先、代际公平、互利合作的原则重建城市近自然。按照生态承载力要求为城市的发展设定上限,在满足城市发展的同时取得环境健康的统一,同时转变增长方式,取得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这样就能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可持续、健康的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