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别对4自由度工程轮式车辆的被动悬架系统和主动悬架系统进行数学建模,考虑了路面干扰的复杂性,为下篇进行工程车辆悬架系统仿真分析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汽车电子控制悬架系统是一种先进的悬架系统,其减震性能优异,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在车辆振动控制中。介绍了几种新的电子控制悬架系统,并对电控悬架发展趋势和研究开发给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车辆智能悬架系统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车辆悬架系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对各种悬架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说明车辆悬架系统研究内容和方法,指出车辆悬架系统的发展方向是智能控制悬架系统,但是其相关关键技术的突破是智能悬架得到广泛应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油气悬架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车辆悬架,它将液压传动控制技术和悬架融为一体,是发展现代特种车辆及大型工程车辆的关键技术,本文结合由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设计的QAY25全地面起重机,对油气悬架系统及其数学模型作一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神经网络的半主动悬架自适应模糊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建立了五自由度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将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结合起来,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半主动悬架系统,其控制器由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和模糊网络组成,采用快速的变斜率梯度下降算法学习,具有自适应学习功能。仿真计算表明,与被动悬架相比,神经网络自适应模糊控制性能明显优于一般的Fuzzy控制,半主动悬架系统在减小振动,提高车辆平顺性方面优于被动悬架,且车轮动载荷和悬架动挠度也得到明显改善。台架试验同样表明了半主动悬架的优良减振性能。  相似文献   

6.
车辆悬架系统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保证车辆具有良好的乘坐舒适性,而且能够保证车辆载荷变化、车辆加速和制动时的合理的车身姿态。因此,在设计车辆时,如何合理的选取影响车辆悬架性能参数尤为重要。本文在建立四分之一车辆三自由度模型的基础上,应用MATLAB软件,分别讨论了在随机路面激励下车辆悬架刚度、车辆悬架阻尼和轮胎刚度变化对车辆平顺性的影响,得出如何最优的选取影响车辆悬架性能的参数的设计原则,为车辆悬架设计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4自由度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模型,并采用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对系统进行控制。通过性能仿真计算和实车道路试验,验证了自适应模糊半主动悬架系统在减少振动、提高车辆受路面激励时的舒适性方面明显优于被动悬架。  相似文献   

8.
可减小道路破坏性的车辆主动悬架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卫群  金国栋 《中国机械工程》2004,15(22):2059-2063
针对公路车辆对道路破坏性的问题,在主动悬架设计中采用联合仿真的方法,对车辆系统采用基于多体系统(MBS)动力学理论的“功能化虚拟样机”(FVP)技术和ADAMS软件进行建模,对主动悬架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设计(CACSD)技术和Matlab软件进行建模,继而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联合仿真。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车辆-道路相互作用的研究和主动悬架系统的设计是方便有效的;所设计出的车辆主动悬架系统能够明显降低车辆对道路动态作用力的水平,从而延长道路疲劳破坏应变循环次数,减小车辆对道路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具有三自由度的1/4车辆-座椅悬架系统模型,并分析了车辆悬架阻尼系数和座椅悬架阻尼系数对车辆减振性能的影响。基于最优控制理论,提出了一种联合车辆主动悬架与座椅主动悬架的集成最优控制,从而实现同时反馈调节车辆悬架和座椅悬架所需的控制力。同时,分别对车辆-座椅悬架系统集成最优控制、单独车辆悬架控制、单独座椅悬架控制及被动悬架控制的各项幅频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被动悬架控制,集成最优控制、单独车辆悬架控制和单独座椅悬架控制下的座椅加速度分别下降了68. 2%、58. 5%和37. 4%;车辆悬架动行程分别下降了31. 3%、17. 5%和11. 1%;轮胎动位移则分别下降了59. 6%、51. 9%和9. 6%;所提出的集成最优控制策略能更好地改善车辆乘坐舒适性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悬架系统是车辆主要减振机构,对改变车辆性能有很大作用.悬架系统的主动控制技术能大大改善悬架系统的作用,介绍了主动悬架技术以及其发展现状.并对主动悬架系统的发展前景作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建立四分之一车辆座椅和悬架集成模型的基础上,应用线性矩阵不等式(LMI)优化技术,提出一种主动座椅悬架和车辆主动悬架的鲁棒H∞集成控制策略。以人体垂直方向上的加速度响应功率谱密度为主要控制输出目标,把满足车辆悬架动行程范围、车轮动静载荷比响应和所需的集成控制力要求作为约束条件,设计出了座椅悬架和车辆悬架集成状态反馈控制器。通过仿真软件MATLAB进行了集成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与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铁道车辆横向开关半主动悬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主动悬架系统是提高铁道车辆横向平稳性能的途径。提出一种基于天棚原理的横向开关半主动悬架系统,能方便、简单地运用于现有的高速铁道车辆。仿真计算和实测结果均表明:与采用被动悬架相比,铁道车辆采用开关半主动悬架系统时车体横向加速度和横向速度值均有下降,横向平稳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秦轩辕 《机械》2001,28(6):70-72
通过对本公司生产的独立悬架皮卡车前转向轮侧滑的检测及调整方法多次试验,分析了独立悬架车辆前轮侧滑一次交检合格率低的原因,同时论证了独立悬架车辆前轮侧滑检测及调整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大系统理论半主动悬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基于大系统理论的车辆半主动悬架整车数学模型,设计悬架系统各子系统的时滞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器,利用大系统递阶控制理论实现车辆悬架系统的集成控制,分析车辆动态性能,在仿真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实车道路试验。结果表明,大系统递阶控制系统可降低控制矩阵的阶数,通过协调控制、优化车辆的整体性能,而且子系统的划分,能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为半主动悬架及其控制系统研究开辟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重型越野车半主动油气悬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重型越野车是一种适合于行驶在越野路面的特殊车辆。由于应用对象比较特殊,对其悬架系统的综合性能有着严格的要求。油气悬架作为汽车的悬挂装置具有很独特的优点,尤其对处于野外作业的重型越野车来说更具优势。高性能的越野车对悬架系统的要求除了有效隔振、提供良好的行驶平顺性以及操纵稳定  相似文献   

16.
以二自由度车辆主动悬架模型为研究对象,基于车辆动力学理论,建立主动悬架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和路面输入模型方程,并以悬架动挠度为控制目标设计模糊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里建立二自由度主动悬架系统模型和随机路面激励模型,结合模糊控制器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对被动悬架而言采用以悬架动挠度为控制目标的模糊控制策略的主动悬架能有效地抑制车辆振动,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多项式判别理论时滞半主动悬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若尘  陈龙  江浩斌 《中国机械工程》2006,17(24):2628-2631
基于多项式判别理论研究车辆时滞半主动悬架系统失稳机理,得出了悬架系统的失稳条件及其失稳临界时滞,为半主动悬架系统时滞控制研究提供了依据。应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时滞对悬架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并在自行研制的1:1物理模型半主动悬架试验系统上进行了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多项式理论研究时滞半主动悬架稳定性的方法简单,得出的稳定性条件可靠,为半主动悬架及其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空气悬架可大大改善各类汽车的平顺性、舒适性、货物安全性,并减小车辆对公路路面的破坏。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及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配置空气悬架的各类公路车辆的需求将会在未来几年迅猛增长,国家也颁布了相关法规以促进我国空气悬架车辆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正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车辆半主动悬架的1/4车辆模型,研究中主要以车身垂直加速度为主要控制目标。在仿真研究阶段,以白噪声、正弦渡和锯齿波为路面激励;与被动悬架进行对比分析了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车轮动载荷三项指标,通过对振动响应量的均方根值分析,可以得出半主动悬架优于被动悬架,其中神经网络控制效果最好,表明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策略应用于丰主动悬架控制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模糊控制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汽车悬架的结构,建立了二自由度1/4车体主动悬架模型.为了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车辆采用主动悬架系统.由于模糊控制具有建模简单、控制精度高、非线性适应性强等优点,在车辆主动悬架控制策略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设计了以车身速度和加速度为输入的模糊控制器,实现了对主动悬架的控制.同时,以某种车型为仿真对象,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计算机仿真,达到了改善车辆垂直减振的目的.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所设计的模糊控制策略的主动悬架系统,明显提高了车辆乘坐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