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库溢洪道下游冲刷成因的探讨徐宏宇,生远方(绥化地区水利勘测设计院)一、问题的提出绥化市津河水库是一座中型水库。始建于1985年,1962年建成蓄水,溢洪道为开敞式。水库运行多年,始终未能解决好“消能”问题,致使下游海漫被回掏。为此又做梯级消能三级,...  相似文献   

2.
黄智敏 《人民珠江》1997,(4):43-46,48
根据白盆珠水库溢流坝下游河床冲刷多年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下游河床冲刷的特性,提出了较能反映本工程实际的冲刷坑系数K值,并预测了下游河床冲刷坑发展对工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飞来峡水利枢纽建成以后坝下游河床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已运行了3年,下游河床的冲刷下切,将可能影响到堤围的安全和沿岸的取水,是下游较为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工程建成前后3个代表年的河道地形资料的对比分析,论述枢纽建成以来对下游河床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坝下游岩石河床的冲刷问题F.E.Fahlbusch主题词水力冲刷,动量方程,水力计算,消能工与挑流鼻坎、滑雪式溢洪道和自由溢流有关的自由抛射的高能射流造成的冲刷坑或跌水潭,只有当它们出现在谷坡和坝基的安全距离之外时,才是有利而廉价的消能工,因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下游河床冲刷对护岸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卢金友 《人民长江》2002,33(8):23-25
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水沙条件的改变,长江中下游河道将发生相应的调整变化,这种演变趋势对沿江地区防洪、航运、取水、岸线利用等均将带来一定影响。通过数学模型计算,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大通各河段冲刷达到最大时的平均剖刷深度约为0.5-5.3m,其中以下荆江河段的平均冲刷深度为最大,约为5.3m,上荆江河段次之,约为3.5m。简述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演变规律和河床演变趋势及其可能对护岸工程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唐造造  江洧  侯玉 《人民长江》2007,38(8):136-138
东江下游河床严重下切,引发沿江供水、堤防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河床下切引起的各种问题,必须探究东江下游河床下切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建立了东江下游及三角洲河网非恒定流水沙数学模型,对河床下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自然冲淤、3大水库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和狮子洋航道浚深等因素都不足以导致东江下游河床严重下切,河道采砂才是造成近年东江下游河床下切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河床冲刷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列举有代表性预测河床下切的分析计算方法,对稳定控制措施和整治工程序以简介,指出开展研究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水库下游河道冲刷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非饱和非均匀沙输移的一般理论,对水库下游河道的含沙量变化,河道冲刷及粗化等现象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得到了坝下游河段长距离冲刷及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床沙级配的调整,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过程逐渐向下游发展,在冲刷过程中细颗粒泥沙总是冲刷的,而粗颗粒泥沙则有可能淤积等结论,这些结论和观测资料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水库下游不同约束条件分汊河道冲刷调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分析水库下游河道冲刷侵蚀特点的基础上,分强约束型和弱约束型分汊河道,分别研究其冲刷调整的规律。研究表明:①水库下游河道冲刷侵蚀过程往往存在先刷深、后展宽的冲刷侵蚀特点,河岸河床组成对纵横向侵蚀幅度的影响非常显著。②强约束型分汊河道冲刷调整规律为洲滩形态的调整,沙泓、石泓的下切以及分流比的变化。③弱约束型分汊河道的冲刷调整规律为岸线的崩退,心滩、边滩的切割侵蚀,新的洲滩形成,以及主支汊交替频繁,主泓摆动剧烈,汊道横向摆动大。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在冲刷调整过程中影响分汊河道演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介绍二维数学模型在正常溢洪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应用,并根据计算成果进行优化设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葛洲坝工程对坝下游河道行洪影响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建立了河道洪水一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进行了坝下游宜昌一监测河段,“81.7”洪水复演计算,验证结果较好,应用该数学模型,还进行了该坝下游河段的行洪对比计算,初步论证了葛洲坝工程对坝下游河道行洪水位、洪峰流量、河道槽蓄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河郑州段河道冲淤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下游郑州段多时段的遥感影像及水文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对黄河郑州段河道的淤积与演变及其与水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郑州段河道岸线、河道宽度、曲流位置和角度都有变化,且年际变化大;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用,控制了下游的来水来沙条件,造成河道的摆动幅度减小,但弯曲长度增加,横河、斜河呈发展趋势;河道冲淤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流量变化。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沙卵石-沙质河床过渡带冲刷趋势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30余年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水文、地形、地质等实测资料的系统收集,对长江中游枝城-陈家湾沙卵石-沙质河床过渡带冲刷特性和发展趋势开展分析,其结果表明:虽然河段内自上而下呈现出卵石逐渐减少而沙质比例逐渐增多的渐变特点,但以昌门溪~马家店一带为界,上下游的洲滩组成、深泓形态、河床冲淤、水位下降等方面存在突变现象。在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冲刷过程中,虽然全河段内均出现了汊道冲刷、枯期河槽扩大的现象,但可以预计的是,河段内河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昌门溪以下河段难以抵御水位下降的溯源传递,马家店以上在枯水期将出现比现状更为严重的坡陡、流急、水浅现象。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黄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黄河下游河道累计淤积泥沙4.12亿t,是下游河道淤积最少的10年(三门峡水库拦沙期除外),其中高村一艾山河段淤积3.59亿t,占87%。下游河道淤积集中在1986、1988两年,其中1988年淤积量达5.14亿t,比10年累计淤积还多1亿t,其余大部分年份河道处微淤或冲刷状态。黄河流域人类活动对下游河道冲淤有一定影响,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暴雨大小及地区分布。10年间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总体上属于枯水少沙系列,来沙偏少更多。年均来沙仅量8.62亿t,是来沙量最少的lO年。黄河下游来沙量大幅度减少,主要是多沙和粗沙产区的河龙区间大雨、暴雨显著偏少所致。多沙地区一旦出现暴雨,来沙量就会明显增加,如1988年,皇甫…、窟野河等多沙粗沙支流发生较大洪水,年沙量达15.5亿t,下游河道发生严重淤积。深入研究80年代来水来沙条件及下游河道冲淤特点,对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理黄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沙卵石-沙质河床过渡带冲刷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30余年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水文、地形、地质等实测资料的系统收集,对长江中游枝城-陈家湾河段的沙卵石-沙质河床过渡带冲刷特性和发展趋势开展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河段内自上而下呈现出卵石逐渐减少而沙质比例逐渐增多的渐变特点,但以昌门溪-马家店一带为界,上下游的洲滩组成、深泓形态、河床冲淤、水位下降等方面存在突变现象。在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冲刷过程中,虽然全河段内均出现了汊道冲刷、枯期河槽扩大的现象,但可以预计的是,河段内河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而昌门溪以下河段难以抵御水位下降的溯源传递,马家店以上在枯水期将出现比现状更为严重的坡陡、流急、水浅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以平面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为基础,对河道挖槽疏浚加淤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模拟。模型考虑了河道的横向展宽,先模拟出一条概化的稳定平衡河槽,再模拟开挖后的回淤过程,因而挖槽回淤模拟排除了挖槽外的其它因素影响。对于本文中的概化河道,得出了开挖后的回淤量与淤积分布规律。挖槽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比原平衡河道较窄深的断面形态,说明挖槽疏浚对河道输沙和洪水灾害防治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
方春明 《泥沙研究》1999,31(2):65-71
本文从水流泥沙运动方程出发,通过附加河流边界条件的方法,分析了河相关系井给出了顺直型、弯曲型及分汊型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很多影响河相关系和河型形成的其它因素没有考虑,因此本文只是对实际情况的简化分析。  相似文献   

18.
非均匀卵石河床床沙位置的分布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非均匀卵石的河床组成、颗粒暴露度的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计算床面,可为非均匀卵石起动及输移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浏阳河朝正垸急弯河段为例 ,采用MIKE21水动力平面二维水流 -泥沙模型先进行率定 ,综合考虑长沙枢纽运行后湘江水位抬升对浏阳河下游的顶托与浏阳河不同频率洪水的叠加作用 ,采用该模型对上游直线段、弯段、下游直线段的水文变化、流速变化及冲淤情势进行多工况模拟.结果表明 :对于弯曲河道尽管改造拓宽弯曲段 ,在凸岸水流流速增大 ,可能存在冲刷 ,凹岸局部会产生淤积 ,在近邻弯曲下游段凹岸局部还会产生水位壅高.结果可指导本河段防洪规划设计 ,对类似工程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是法律赋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机构的重要职责。文中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存在问题做了介绍,对十多年的管理经验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